朋友们,坦白说,这个标题是我三年独立开发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一个关于“80%完成度”的幻觉循环。今天,我就来戳破这个幻想,或许你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先给大家看一张我两年前的“里程碑”:
看着这个能对战、基础功能“俱全”的版本,我内心澎湃:“核心都搞定了,这不已经完成了80%?!接下来无非就是添几个角色、做几个场景,打磨一下,妥妥地能上线了。哦耶!”
然而,我太天真了。真正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 第一个“80%”陷阱:自作聪明的工具链
当游戏框架逐渐复杂,我意识到不能总靠手动修改文本文件来配置数据。于是,我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先投入几周打造一套完美的可视化数据编辑工具。心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套神器,后续迭代效率将一飞冲天!”
后来事实证明,这套“神器”的开发和维护,吃掉了整整三分之一的项目时间。更戏剧性的是,当工具终于变得顺手时,我看着整齐划一的数据表,那种“万事俱备,只欠内容”的80%错觉再次强烈地涌现了。我并不知道,工具本身的迭代和维护,才刚刚开始 。
🧠 第二个“80%”陷阱:绕不过的AI“弯路”
当基础对战功能实现后,我发现对手(NPC)如果没有点“智商”,对战体验就像在打木桩。为了让反派更智能,我“果断”地扎进了AI的深坑,用TensorFlow实现强化学习算法。当时幻想着:“一旦成功,这将是一款拥有自适应智能NPC的划时代作品!这下总该离终点不远了吧?”
结果,这成了项目中耗时且收益低的“弯路”之一。当我终于在2023年自认摸透了TensorFlow时,却看到有新闻说谷歌的AI重心已转移。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对于独立游戏,有时一个设计精巧的有限状态机(FSM),远比一个不受控制的“黑盒AI”更能带来有趣的体验 。追求技术上的“完美”,反而让我偏离了打造“好玩”这个核心目标。当然,智能也是可以在后续不断迭代的。
🎯 第三个“80%”陷阱:内容的“无底洞”与玩法的“地震”
这样的“80%”节点层出不穷:
∙ 当我和设计师呕心沥血完成所有UI界面时,我们觉得“这下真的只剩往里填内容了!”
∙ 当我们精心打磨完成前三章关卡时,我们觉得“游戏体验已经非常完整了,后面就是复制粘贴这种质量!”
但现实是,剩下的“添加内容”、“修复Bug”、“优化性能”、“调整数值平衡”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才是真正吞噬时间的“80%”。之前的框架搭建,反而只算是那“20%”。
更残酷的是,玩法的打磨往往伴随推倒重来。当兴冲冲地找人试玩,换来的却是“感觉有点平淡”的反馈时,无疑是冷水浇头。因为这种“平淡”的感觉,我经历了两次彻底的玩法大改。每一次都意味着原有系统的抛弃和新方向的探索,这其中的煎熬和挫折,远超任何一个技术难题。
下面是最近的版本:
💎 最后的感悟:雪球与旅程
所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1. “80%幻觉”是开发者的常态。它既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最容易让我们低估困难的陷阱。
2. 好的游戏是“磨”出来的。它需要你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对抗枯燥,死磕细节。即便是大型团队,也会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内容生成、测试和迭代 。
3. 完成开发只是开始。上线后的推广、运营、玩家社区的积累,是另一个需要巨大投入的“新游戏”。
也许,游戏开发本就没有真正的“80%”。它更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你只能推着它不断前进,看着它越滚越大,越滚越坚实。虽然永远觉得只完成了80%,但回头看看起点,你会发现,你已经创造了一个世界。
致所有在“80%”陷阱中挣扎的创作者们:别怕,你并不孤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80%错觉”时刻!
也请关注我们,我们会持续分享我们更多的创作故事。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