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也這麼多講究?自打千字的書籍購買指南!

省流助手:買書主要看出版社、出版品牌,外文書另外注意看譯者,公版書格外注意看出版社;同一出版社、同一譯者喜歡哪個裝幀買哪個;根據個人需求看紙張,精裝典藏版用輕型紙不予考慮,不喜歡輕型紙又沒得選看電子書;二手書籍和老版本書能接受的話完全可以買;網上買書最佳時機爲618、雙11、以及一些開學季活動,不要相信任何廣告營銷語。


兄弟們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圖書的挑選與購買。

兄弟們有沒有過這種經歷:逛商場時看到書店打折,進去隨意看了看,注意到了一本久負盛名的外文名著,便想着要陶冶一下自己,拿起它結賬帶回了家,但讀着讀着發現讀不下去,最後覺得是自己水平不夠暗暗嘆息。

其實並不是你的水平不夠,而是你買錯書了。


爲什麼買書不能盲狙?

先放兩段譯文對比的圖片吧。

圖源知乎用戶@黛玉喫瓜

另一翻譯版本

先單拿外國書籍來說。如果沒有足夠強的外語閱讀能力,我們對於外國書籍的閱讀只能退而求次地讀譯本,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與書籍原作家之間永遠隔着一層紗,我們所讀的是一種二級產物,即我們只能讀到翻譯者想要我們讀到的內容。翻譯是一種對個人綜合能力要求極高的技學,此外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難道真的所有的翻譯作品都是好的翻譯版本嗎?顯然不是。我們在選購衣服鞋子這種塑造外在美的物品時還會在意品牌,爲什麼對於所謂“陶冶自我”的書籍卻隨隨便便呢?“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別讓它們成爲進步的阻石,甚至成爲讓你墜落的滑坡。

下面和兄弟們介紹購買書籍時究竟可以依靠哪些參數選出一本“好”書。

1、基本知識:

爲了更好地進行講解下面先介紹幾個基本名詞,不然老插入講解的話影響大家的閱讀體驗

  •  書號

想在最先和大家介紹下“書號”的相關內容,隨便拿起一本書在屁股部分我們應該都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條形碼:

這個碼的正式名稱爲ISBN碼,相當於一本書的身份證號,它就是“書號”最直觀的表現形式。

究竟啥是書號?國家對出版發行物的管理比較嚴格,每年並非出版界想輸出多少本書就能出多少本,新聞出版總署會規定每年的書籍出版發行限額,並根據出版社的申請進行下發,出版社分到的限額即書號

類似遊戲版號,出版社想出版一本書必須爲它配備一個書號,不然會被視爲非法發行。書號的發行制度造成了一種供需不平衡的現象,許多大出版社搗鼓到年中發現書號不夠工作沒法繼續推進了;而一些小出版社搗鼓到年末發現還有一大推書號沒用。

  • “公版書”和“版權書”

再來介紹下個人作品相關的版權規定。我國法律規定,對於創作作品的版權保護自作者有生之年加上死後五十年。而且不光是我國這樣規定,世界各國對此的共識基本一致,即在作者死後五十年之後,其作品可被世界上任何國家,以任何形式進行出版發行。比如2021年被出版界稱作三島由紀夫之年,因爲前年是三島由紀夫死後的第51年,其作品不再受版權保護(其實想想還挺可悲的,一位著名作家去世之後,一些出版社會慶幸地進行50年的倒數)。不再具有版權限制的作品對應的出版物便是公版書。對應起來不難理解版權書是指出版社在作品具有版權保護期間進行合法談商並出資買入發行權的出版物。

2、參數介紹:

解釋完基本名詞之後下面正式介紹買書要看哪些參數。

  • 外文書看譯者

開頭展示的兩張圖片分別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的兩種譯本。不同的翻譯究竟對閱讀體驗有多大的影響?我們對照英文原本來看這部分內容:

可以看到,原版中寫到”But I should be thrice a fool if ......”,這裏的“thrice”在牛津詞典中的釋義爲:

可以看到,在前一個版本中譯者確實翻譯得比較放飛自我了,thrice a fool直接理解爲了“三倍的傻瓜”,並最終輸出爲了“傻瓜的傻瓜的傻瓜”......這個譯本,爲了寫這篇文我特意買來了,卻發現譯者已經把這部分改了(感覺有點遺憾是怎麼回事),但對照來看卻是照着別人改的:

改後譯本,和另一翻譯版本相同

有兄弟要說了,你這不純斷章取義嗎,單看一部分內容就能見斑窺豹?下面再列舉一段前一譯者的翻譯節選,同時這段翻譯爲全書開頭:

又有人想罵,人家是翻譯權威,你有什麼資格詰責?其實並不是詰責權威,前面已經說過,翻譯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既然讀一個譯本讀得磕磕絆絆那就證明你和這位譯者是碰不到一塊去了,你們的心靈沒有產生交集。有時候你讀不進一部外文名著爲什麼一定要自降身份覺得自己水平不夠呢?我覺得讀書就和戀愛一樣,既然這個翻譯家給不了你想要的,那咱們就另尋知音吧,不光戀愛,而且練愛。

  • 看出版社。

出版社也有等級劃分,一些老牌出版社無論是做書經驗還是市場經驗都十分豐富。像《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這種重量級的出版物,都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至今已經發行了十多版。但前幾年市面上出現過《實用新華字典》、《學生新華字典》這種搭便車型出版物,正版新華字典裝幀隨版本的變更而不斷變更,怎麼最好地進行區分?答案就是看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的一些工具書

而對於公版書的購買,尤其是外國公版書,更應該看出版社。小出版社手裏面沒有多少版權,那該發行什麼?公版書。很多世界級的文學泰斗,如列夫托爾斯泰、狄更斯、莎士比亞等,他們的名字以及他們作品的名字本身已經是一種知名度極高的“標誌”,而出版社另外再搭配一些具有混淆性的廣告宣傳語(如“課標指定”、“外國銷量多少多少本”、“世界幾大名著之一”),發行之後便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銷量,甚至會成爲網購爆款。例如孩子家長了解到語文教學要求購買《海底兩萬裏》之後,在某寶上進行了搜索,想都沒想地選擇了銷量排行第一的版本;甚至看到所謂“課標指定”更覺得放心踏實了。

如此造成了一種現象,小出版社會覺得:反正我怎麼做都那麼多人買,何必做得多好?爲什麼不節省成本賺更多的錢?最後擺爛瞎做,劣質紙、醜裝幀、小衆翻譯全部糅合到一塊,最後高價賣出。

之前買的《呼嘯山莊》,譯者很小衆(但翻譯得不錯)

已經說過,外文書選購譯者很重要。而大出版社一般對於公版書的翻譯版本會進行多方面考量,爲讀者呈現更好、更權威的內容;版權書也會聘請名聲比較好的譯者,因爲版權是花大價錢買來的,出版社一般會認真對待以稀釋購買支出,並儘量避免和讀者的非零和博弈。也就是說,大出版社的外文書,無論公版書還是版權書,一般成書質量較小出版社都會有所保障。

那麼只看出版社就可以了?爲什麼有時候一些小出版社能跳躍性地做出來好書了?這裏就要更深層次地介紹另外一項內容:出版公司和出版品牌。不知道兄弟們有沒有細注意過書脊頂部(或者書的背面某處)上有類似這樣的小標誌:

這些標誌就是出版公司或者出版品牌的logo。上文已經講過,書號的發行制度造成了出版的供需不平衡,大出版社書號不夠用,小出版社書號用不完。這個時候這些出版社就細合計,想出來瞭解決辦法,大出版社通過“借用”小出版社的書號進行“額外”的出版。有點像三權分置的感覺,即小出版社只負責提供書號,一本書的裝幀、選料、內容編輯,有時連帶着翻譯版本的選擇都是由大出版社(或出版公司)負責。儘管掛着小出版社的名字,但其書實質是大出版社的發行物,兩類出版社通過這種模式,最後達到雙贏的效果。  

爲什麼會有出版品牌?出版品牌是不是就等於出版公司?其實較好理解,提起遊戲廠商我們或許最先想到的是R星育碧2KEA柚子社蠢驢(混入了什麼奇怪的東西)以及他們的商標,沒人會細記某個遊戲廠商公司的全稱是啥。出版品牌就起着類似商標的作用,幫助消費者辨識哪本書是在掛着羊頭賣狗肉。而一家出版公司旗下可能會有多個出版品牌,不同的品牌分別覆蓋不同類型書籍領域,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爲出版品牌=出版公司。

  • 問:blabla說這麼半天,究竟哪些出版社和出版品牌值得推薦?

直接上乾貨!(以下排名均不分先後)對於外文書,出版社推薦選人民文學出版社、譯林出版社或者上海譯文出版社;中文書值得推薦的出版社很多,對於一些作品可以去買大出版社的套列(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茅盾文學獎系列、特定作家全系列;中華書局的中華經典名著系列),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雜食型)、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古籍文獻)、三聯書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文學和社科類)、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經濟、管理)等。下面推薦出版品牌或出版公司(logo一張一張發得話太多了就湊到一起了):博集天卷的獨行者和向上、新經典(新經典文庫)、理想國、磨鐵、文景(世紀文景)、守望者、未讀、甲骨文、浦睿文化、99讀書人、後浪、世紀出版、企鵝蘭登(企鵝經典)、讀庫、中信出版、博集天卷、漢唐陽光等等。

  • 根據個人需求看紙張。

紙張作爲文字的載體,也是一項較爲重要的參數。簡單介紹三種常見的書籍用紙:膠版紙、輕型紙、銅版紙。膠版紙是近代出版物最爲常用的紙張;輕型紙是較爲新型並且使用相對較少的出版物用紙。我們購入的書籍絕大部分採用膠版紙或輕型紙;而銅版紙因其優秀的色彩呈現能力,在多圖畫類書籍上被廣泛使用,如教學用美術書就是採用得銅板紙。

輕型紙較銅版紙新在哪裏?輕型紙又稱“輕型膠版紙”,最先在國外商用,在引入國內時因國外一家造紙廠商名爲Munkedal(發音類似於“蒙肯戴爾”)而又獲名蒙肯紙;某些淘寶商家又稱其爲“護眼紙”。輕型紙較銅版紙重量更輕(指單張紙更輕),但紙張更厚,因不含增白劑所以色彩較暗,同時具有一定的味道(官稱是木香味,但據不同的生產廠商而氣味又有不同),並且易變黃即不易保存(在南方甚至會長斑)。

(因爲我身處北方的原因,所以一定程度上輕型紙不易保存的劣勢被沖淡了,上圖是我手上的輕型紙和膠版紙書籍的對比,可以看到輕型紙更黃。)

圖源知乎用戶@孔明

     那麼膠版紙是不是一種劣質紙?這個要視情況而定。輕型紙較膠版紙的優勢在於握持手感更好(因爲更輕),紙張顏色更柔和;劣勢在於保存週期差。而至於輕型紙是否有臭味,這個我不好評判,變量太多,推薦還是大家親自用鼻子聞一聞。網上對輕型紙的爭議還是比較大的。我個人覺得輕型紙的定位是用於階段性、短暫性閱讀書籍的製造,即買完就讀,讀完就丟;膠版紙就比較萬金油,買完想什麼時候讀都可以,讀前讀後都會處於一個較好的狀態。所以,想要更好的閱讀體驗並且不在意較短的保存週期時可以選輕型紙,想要更長久的保存週期時選膠版紙(這個對比不是說膠版紙的閱讀體驗有多差,膠版紙的閱讀體驗也十分好)。但要避雷的是,如果某“精裝典藏版”書籍採用輕型紙,不要買不要買不要買!純純的智商稅。因爲你花了更多的錢去買了一個名不符實的“典藏版”,大幾十甚至大幾百的書隔了兩三年之後拿出來一看發黃了舊得不行甚至長斑了,屬實糟心。

那麼輕型紙=優質紙?一些商家鼓吹輕型紙更好、造價更高,這是完全錯誤的。上面已經說過輕型紙較膠版紙的優劣,但其實輕型紙是一種造價更爲低廉的紙。商家所謂的“造價更高”,是指輕型紙每噸價格較膠版紙更高,但實際上每噸輕型紙的張數更多,平攤到每張紙上價格真貴不了多少,並且得益於較輕的重量,輕型紙的運輸費用更低,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輕型紙是一種更爲低廉的紙。

如果你真的不喜歡輕型紙,該怎麼避雷?一是在實體購買中學會自主辨別,上面已經說過,輕型紙更暗,總頁數相同的情況下更輕更厚,並且紙張表面比較毛糙;二是在網上購買時查看商品詳情頁,或者詢問客服三是去某瓣的一個“是輕型紙哦”討論小組看各路分享

3、其他想說的:

  • 問:二手書籍或者老版本書值不值得購買?

答案是很值得。一些書在版本更新後(如新華字典)或一些版權書在版權變更(如企鵝蘭登的企鵝經典系列)後,甚至是被封之後(如理想國的M譯從系列)會停印,也就是說,我們在網上買書大概率只能見到最新的版本,老版本是賣一本少一本的。而在二手平臺或者實體書店是可以買到舊版書的。舊版書具有以下優點:1、價格更喜人;2、裝幀大概率會不同,有的更爲精美;3、一些老版本書未有刪節(可以看到一些小說中夾帶的私貨

引申來講,對於同一出版社、同一翻譯版本的書,我們可以根據裝幀的不同來挑,哪個好看買哪個。比如我看了下圖中一版的《傲慢與偏見》的裝幀後十分喜歡但因爲是老版本所以買不到了,又因爲不太喜歡二版,最後買了更爲喜歡的三版(也是個老版本)。

另外這是一張在書攤上買到的08年版《白鹿原》與最新版(人文社21年11月印次)的節選內容對比:

括號內爲新版看不到的私貨 ( ///▽/// )

    • 問:怎麼看一本書的版次、印次?

    我們在書的最前面或者最後面可以看到類似下面這樣的一頁:

    它被稱爲書的版權頁。如果說書號是一本書的身份證號,那麼版權頁就是一本書的身份證。我們可以在版權頁看到一本書的版次和印次。

    • 問:什麼時候是買書的最佳時機?網上買書有哪些坑?

    和傳統商品一樣,在618、雙11、以及一些開學季活動中書籍折扣力度最大。網上買書謹記一點:不要相信任何營銷廣告語!!!

    • 問:kindle到底值不值得買?電子書值不值得買?

    這個看個人喜好。電子書最大的優勢是虛擬、方便,而真心牴觸輕型紙又沒得選的話完全可以看電子書;買一本實體書更是爲了追求一種儀式感,我甚至見到網上某些書友在買書後會另註上購書日期、購書渠道,這些都是電子書給不了的充實感。但是對於kindle就仁者見仁了……專買一個那麼大的讀書器我覺得是和電子書方便的特點相違的。

    另外想和大家說的是,對於某些書的所謂“前言”“譯者按”能不讀就儘量不讀!讀了之後真的很影響後續閱讀,誇張點的情況下三百多頁的書前言能佔四十多頁,而且某些譯者在前言裏面直接給你劇透,使整本書一點懸念都不再有。這裏並不是否定所謂前言的價值,推薦在讀完整本書再讀所謂的前言,我們讀書是爲了陶冶自我,是爲了進行獨立思考,以書拓寬我們所看所覺;而不是讓思想成爲任他人支配的娼妓。

    • 打個總結!

    買書主要看出版社、出版品牌,外文書另外注意看譯者,公版書格外注意看出版社;同一出版社、同一譯者喜歡哪個裝幀買哪個;根據個人需求看紙張,精裝典藏版用輕型紙不予考慮,不喜歡輕型紙又沒得選看電子書;二手書籍和老版本書能接受的話完全可以買;網上買書最佳時機爲618、雙11、以及一些開學季活動,不要相信任何廣告營銷語。

    上文已經說過,讀書就像談戀愛。希望兄弟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和書籍談一場曠日持久的戀愛。(不是吧,這都能昇華)


    #盒友日常#           #冷知識#      #知識#     #小書盒#    #今日份小知識#   #知識科普#  #知識分享#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