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1万7 最佳入门镜头!Z24-70mm f/2.8 SII体验 几乎没有缺点

尼克尔Z24-70mm f/2.8 SII是一款主打高效拍摄体验的专业镜头,最值得吹的两点便是采用内部变焦装置,镜身长度约142mm,重量仅约675g,比上一代尼克尔Z24-70mmf/2.8S轻了约130g(降幅约16%),所以它是目前所有24-70系镜头里唯一内变焦且最轻的镜头,没有之一了。

内变焦设计让镜头对焦时重心不会发生变化,搭配稳定器使用时能始终保持平衡,实现顺畅的变焦操作,还能轻松兼容遮光罩等多种视频配件,无需频繁更换镜头或重新安装配件,只需保持机位与配件的原有状态,就能充分利用24-70mm焦段调整构图,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可用素材。

镜头前侧的遮光罩体积较大,前口采用77mm滤镜口径,遮光罩侧面专门设计了小窗,打开后便能手动拧装滤镜,but,上一代镜头的滤镜口径为88mm,更换这代镜头可能需要额外购置新滤镜,增加一笔消费。

卡口设计了防尘防滴胶圈,进一步提升了使用可靠性,即便它比常规24-70mm镜头稍长,但凭借轻量化设计和稳定的重心分布,上手后握持感还行吧,与Z8、Z9这类机型搭配都挺好的。

它还是首款采用控制环点击开关的镜头,用户可根据拍摄场景需求,自由选择带点击感旋转(每次点击对应控制环所分配功能的一档调节)或顺滑无级旋转,而且控制环表面采用了与对焦环、变焦环不同的滚花防滑纹理,仅凭触感就能快速识别,避免操作混淆。

同时,镜头配备了2个可自定义的L-Fn按钮,能分配与相机Fn1/Fn2按钮相同的功能,其中顶部的L-Fn按钮尤其便于竖拍时的顺畅操作,减少手部调整的麻烦。

另外,镜头还设有切换便捷的对焦限制开关,可将对焦范围限制在约0.33m及以上,有效避免在同一拍摄位置反复对焦的问题,即便进行变焦操作,最近对焦距离也能保持不变,让工作距离始终一致,这种设计特别适合产品摄影或人像拍摄时不希望调整相机位置的场景。不过也有用户反馈,对焦模式切换键的漆面质量欠佳,部分人在短时间使用后就出现了掉漆情况,这可是新品啊····

操作之外,Z2470的对焦性能是其核心优势之一,这离不开它搭载的特殊驱动单元与细节优化。它没有采用传统的SGM马达,而是配备了尼康自主研发的平滑高速音圈马达(SSVCM),并搭配高性能导向装置作为高速自动对焦驱动单元,不仅实现了快速、精准的自动对焦,还显著降低了对焦时的噪音与震动。

与上一代尼克尔Z24-70mmf/2.8S相比,Z2470的自动对焦速度提升约5倍,长焦端扫描时间缩短约40%,非常适合拍摄节奏紧凑的体育赛事这类对对焦速度要求高的场景;同时,它在变焦时的对焦追踪性能也提升了约60%,即便拍摄照片时快速放大变焦,也能准确锁定主体,从广角平滑推进到主体特写的过程自然流畅。在噪音控制上,Z2470的自动对焦噪音降低了约50%,相比操作上一代镜头,拍摄时产生的声响显著减少,即便在古典音乐会这样安静的环境中拍摄,也不会打扰现场演出,拍摄视频时也不用担心镜头声音被录入画面。

对焦距离与放大倍率方面,Z2470也比上一代有明显提升。其最近对焦距离在广角端约0.24米,长焦端约0.33米,而上一代的最近对焦距离约为0.38米,更短的对焦距离让拍摄更灵活,广角端最大放大倍率达约0.21倍,较上一代显著提升,既能突出拍摄主体,又能展现丰富的背景细节;长焦端最大放大倍率约为0.32倍,可拍摄具有美丽虚化特性的动态特写,比如花卉等题材的细节,且因为内变焦设计,镜头不会伸出,进一步避免了意外碰撞的风险。

具体到各焦段的详细对焦距离,24mm变焦位置约0.24m、28mm变焦位置约0.24m、35mm变焦位置约0.27m、50mm变焦位置约0.3m、70mm变焦位置约0.33m,这样的参数覆盖了从广角到中长焦的常见拍摄需求。另外,Z2470的对焦呼吸效应也较上一代减少到一半以下,改变对焦位置时几乎不会影响视角变化,让画面呈现更为自然,无论是照片拍摄还是视频录制,都能减少视角偏移带来的困扰。

从实际对焦可靠性来看,Z2470的表现已经可以和索尼同级别镜头掰一掰手腕,至于最终谁更出色,则需要根据具体拍摄场景来判断,但它确实刷新了不少人对尼康镜头对焦性能的认知。

对焦表现亮眼,Z2470的光学素质同样出色,这背后是精心的镜片配置与光学设计。它采用大口径双面非球面镜片作为前组镜片,并巧妙配置ED(低色散)镜片与非球面镜片,在优化光学性能的同时,还比上一代采用了更少的镜片数量,既实现了S-型(S-Line)系列中最高水平的画质,又进一步减轻了镜头的体积与重量。

同时,通过合理配置大口径双面非球面镜片与ED镜片,Z2470尽可能减少了易产生鬼影和眩光的镜片使用,再搭配中孔非晶态涂层与抗反射高清ARNEO涂层的光学定制组合,进一步提升了抗反射性能,即便在强烈阳光或人工光源等复杂拍摄环境中,也能获得从画面中心到边缘清晰锐利的影像,避免光斑干扰主体或遮蔽风景画面。

从实测分辨率表现来看,Z2470的整体表现相当优异,但不同焦距下的性能有所差异。其中24mm广角端的锐度最为突出,在F2.8光圈全开时,中心区域线分辨率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众24mm定焦镜头;

当焦距推至50/70mm时,F2.8光圈下中心分辨率虽不如24mm端锐利,但也完全能满足日常拍摄需求。

这时候只需将光圈略微收缩至F4,Z2470的中心画质就能有明显提升,如果需要拍摄高细节、高频率的题材,将光圈收缩至F4并专注中心区域拍摄,Z2470完全能适配Z8、Z9或Z7、Z7II这类高像素机型,发挥出设备的全部潜力。

边角画质方面,依旧是24mm端表现最佳,F2.8光圈全开时,表现相当不错;而中长焦段的边角画质稍显逊色。

一样是收缩光圈至F4后,边角画质仍有不错提升,要进一步将光圈缩小至F5.6,广角端会因衍射效应略有下降,但中长焦段却能继续提升,简单来说,若想获得极佳画质,将光圈收缩至F4或F5.6是非常舒适的拍摄选择;即便需要大光圈效果,F2.8光圈下的画质也完全能满足各类拍摄题材的需求。

抗色散性能也是Z2470的强项,从实拍体验来看,画面中基本看不到紫边,即便对着太阳与树枝的交界处,放大仔细观察,色彩表现也依旧纯净,色散控制相当到位。即便在F2.8光圈全开的情况下,也很难在边缘过渡处发现红绿边;只有在最为严苛的场景,对着金属高光过渡区时,才能看到极少量的异色溢出,但不放大仔细观察,根本注意不到这种细微色散,整体表现远超同级别不少镜头。

抗眩光能力方面,无论得益于优秀的镀膜、精良的光学设计,还是到位的内部消光处理,Z2470从24mm到70mm全焦段的抗眩光能力,都堪称目前测试过的镜头中最好的那一两支。24mm端时,仅在画面最边角(光源对角线位置)会出现一团非常淡的浅紫色光晕,光源附近会有轻微炫光,除此之外整个画面表现干净;

到了50mm-70mm端,对角线位置的紫色光晕会消失,仅在光源处残留少量炫光。即便对着大太阳拍摄,也只会出现轻微的紫色光弧,画面的对比度与通透性依旧出色,尽显其抗眩光能力的优势,在户外强光环境下拍摄时格外省心。

但是Z2470在畸变与暗角控制上更多依赖后期完成,估计是尼康为了追求紧凑轻量化设计做出的取舍。24mm端时,镜头中心区域有明显的桶形畸变,边角则呈现枕形畸变,还带有轻微的四角拉扯感;35mm端时,画面整体畸变最小,接近理想状态;50mm端时,画面会出现明显的枕形畸变(向内凹陷);70mm端时,依旧保持明显的向内凹陷枕形畸变,凹陷程度较大,必须通过后期或机内开启畸变校正功能来修正,否则会影响画面观感。

暗角方面,F2.8光圈全开时,镜头四角暗角明显,边角相比中心有显著失光;但收缩至F4光圈后,边角与中心的失光情况会有明显改善,画面亮度变得非常均匀;若进一步收缩至F5.6,基本看不到暗角。我觉得尼康是放弃了纯光学追求,开始侧重机内矫正,毕竟纯光学优化更多是莱卡、蔡司这类品牌的方向,而尼康将综合能力做上去才是更贴合用户实际需求的正道····

在视频拍摄的特殊优化上,Z2470的果冻效应控制相当到位,明显针对视频拍摄做了优化,不同焦距下,会出现约5%的轻微画面缩放,不仔细观察完全不会影响画面表达,无论是拍摄运动场景还是静态画面,都能减少因果冻效应带来的画面变形,提升视频素材的专业度。

综合来看,Z2470拥有极高的分辨率、出色的抗色散表现、快速精准的对焦速度、优秀的抗眩光能力,以及到位的果冻效应控制,同时还兼顾了轻量化与便携性,无论是照片拍摄还是视频创作,都能胜任专业需求。它仅有的两个小缺点是:中长焦段的边角画质表现稍逊,需要略微收缩光圈才能改善;焦外虚化表现较为平庸,没有夸张的柔化效果。除此之外,几乎找不到明显短板,但是价格上确实也对得起好评价是16999元,按照7折的调性大概11000左右能入手就很不错了(本期内容里带水印的为我实拍,不带个人水印的事官方实拍,人像啊还是得看模特···)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