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主播,快燃盡了

“沒人知道那簇快燃盡的火光會怎樣。”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已經兩三年沒看過她們了,爲什麼這個視頻又突然出現在我首頁,好想哭啊」

在一個AI嘉然演唱的《淚橋》視頻下,一則58讚的熱評被頂在了評論區上面。

當年追着A-SOUL緊緊不放,如今全靠隨機推流才能想起來的舊粉絲們越來越多。不僅僅是頭部的A-SOUL,整個虛擬主播(VTuber,通常簡稱V)行業觀衆持續流失的情況非常明顯,粉絲越來越少,打賞的觀衆也越來越少。今年,嘉然生日會的艦長數量爲3693名,和2024年相比減少了2627名,上艦流水金額不足100萬。

(圖源:頂碗人在這裏)

頭部尚且如此,腰部和新人的日子更不會好過。從2021年,整個V圈快速興起,百花齊放,甚至引發了偶像經紀公司的入局。到2025年,中文V圈的火光,已經快燃盡了。

站定堅守

當然,不僅僅是A-SOUL,還有不少虛擬主播仍然選擇堅守。這不一定是單純的情懷,虛擬主播觀衆的基數並不小,雖然今日不比往昔,但觀衆們的年齡成長,心智更加成熟,錢包也更鼓了。大部分虛擬主播日復一日地直播遊戲,剩下的則是唱歌、雜談等高度重複的直播老三樣,一切都和兩三年前別無二致。

(工作日凌晨2點的B站直播V區現況)

但是,大家也面臨着一些問題。看了幾年直播,觀衆都有些看不動了,無論是老牌還是新秀,在觀衆眼裏,V圈能整的活兒都已經似曾相識,就算觀衆是爲了情懷或是有着固定的觀看習慣,也總有審美疲勞的一天,能付出的感情都已經到頂了。內容缺乏新意,是擺在所有虛擬主播面前最大的問題。

內容同質化帶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虛擬主播越來越難以得到平臺推薦算法的青睞,數據的表現越來越差。以往能通過個人整活能力出圈獲得觀衆的虛擬主播,現在越來越少,更多的主播只能通過蹭平臺熱門的內容“靠天喫飯”,對她們來說,翻唱一首抖音神曲,模仿全網熱梗,甚至擦邊賣虛擬裝扮,都遠比費心費力自創一個小梗換來的數據更好。

(某虛擬主播數字周邊投稿作品)

吸引不了新觀衆,導致留下的觀衆如果真心喜歡一個V,勢必要多付出一些打賞才能留住她。這樣的情況,對平臺、主播和觀衆都不是健康的生態表現。但在整個虛擬主播圈,卻還在一直持續。

主播個人精力上的“油盡燈枯”,更值得關注。無休止的公式化直播,帶來的是V和觀衆的雙向倦怠。甚至有主播因爲混淆了虛擬世界和個人生活,產生抑鬱等不良情緒。所有主播都被困在一個怪圈之中,鏡頭裏的皮囊永遠元氣滿滿,鏡頭之外的中之人卻要獨自對抗身體的疲憊和對數據的焦慮。

幾年下來,不少主播都產生了一定的身份認同壓力。表演→疲憊→疲憊表演成爲了惡性循環。觀衆們常說對虛擬主播的喜愛“始於皮囊,終於靈魂”,但這“魂”似真似幻,現實帶來的重量終究由中之人獨自承擔。

曾經虛擬主播行業能賺錢,靠的並不僅僅是內容的多樣,更多的是不斷有人想要“成爲V”的夢想。本來是等一批人燃盡後,再迎來下一批追夢人。但現在看來,堅守多年的虛擬主播已經不多了,還在V圈的人,都累了。

撕皮團播

很多倍感疲勞的虛擬主播們決定轉行,最誘人的風口就擺在她們眼前——真人團播。

這些虛擬主播爲什麼選擇摘下二次元皮套,轉行加入真人團播?原因多種多樣,但大多數還是不得不選擇放棄做V,虛擬主播也是主播,改行團播對於她們來說不僅方便,而且看起來更多金。當焦點從某一個人,轉移到一羣人時,個體外貌的重要性也被大大削弱,讓樣貌不佔優勢的虛擬主播中之人,也能在團體裏找到自己的定位。

然而,團播沒有那麼好做。這行的競爭遠比V圈激烈,大部分轉行的虛擬主播很難進入頭部團體進行團播,只能在二三線團播裏當個小角色。不想冷啓動的主播嘗試雙開,一週團播五六天,戴上皮套再播一天,給主播自己折騰夠嗆,可老觀衆依然接受不來。

(某女團團播)

由於鍾愛純血二次元的粉絲轉化不過去,一些主播在團內的競爭也很難贏過做過練習生、地偶、電商主播的同事,更別提和早就在平臺的開過播的“本地人”爭了。在不少V圈的主播看來,直播火不火只能靠命,做團播拼的是自己的皮囊,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有些雙開的主播,偶爾也會忘卻自己當下的身份,因爲說串了名字只能打着哈哈,和觀衆一起裝傻。

(@扇寶 直播截圖)

轉型AI

這幾年,虛擬主播陸陸續續發生的問題,讓幕後的公會和企業也一直焦慮着,AI解決方案從行業伊始就成爲了備選答案。日本V圈始皇絆愛休眠期間,雖然過程雖然不太順利,但關於AI絆愛的嘗試從未間斷。既然中之人有得選,那麼本就佔有資本優勢的企業也自然有選擇權。越來越仿真的生成式AI,就是企業的Plan B。

簽約企業和公會的虛擬主播因爲中之人的不穩定,造成休眠的情況已經不再少見。對於這些企業來說,保護自身形象和虛擬皮囊開始優先於保護中之人。

今年,虛擬主播東雪蓮的粉絲量被AI生成內容賬號“東洋雪蓮”超過。在直播裏,被彈幕提到這件事的東雪蓮並不開心,卻也因爲兩個賬號同屬一個MCN機構,除了能吐槽幾句,並沒有別的辦法。“東洋雪蓮”的粉絲覺得,自己轉粉的原因只是AI聲線唱熱歌,並非因爲東雪蓮本體。而東雪蓮的粉絲卻覺得,沒有東雪蓮,怎麼能有“東洋雪蓮”?

(@東雪蓮 直播截圖)

爭論無用,事實就是認同AI內容的觀衆越來越多。只不過,國內並沒有做到真正“像個人”的AI虛擬主播,更缺乏長期直播成功案例。強如米哈遊也幾乎沒有在2025年繼續推進鹿鳴這個全人工智能仿生人項目,很多有技術實力的廠商也在繼續積累技術,保持觀望。現階段,公會和企業繼續啓用中之人扮演虛擬主播,並簽約AI二創賬號做雙保險,依然是最優的選擇。

中之人、觀衆和企業在燃盡之前,依然面臨着分岔路口的選擇,做或者不做,看或者不看,投入或者不投入,他們的選擇都會虛擬主播行業影響未來的走向。可惜的是,那個無數人爲虛擬主播瘋狂的時代再也回不去了。

火已將熄,餘溫尚存。願所有燃燒過的人,都被記得;願所有告別,都有再見的時刻。

有些光,亮過,就夠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