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式恐怖遊戲《寂靜嶺 f》即將上線,硬核作爲恐怖遊戲愛好者自然是搶先體驗,和《寂靜嶺2》相比動作導向偏向於近戰,並且資源管理類似於《生化危機RE》,其日式恐怖創意在於人臉、花朵與肉體相融合,也就是所謂的扭曲美,只能說玩過就後勁很大,和《寂靜嶺2》那種灰暗壓抑氛圍完全不同,《寂靜嶺 f》的恐怖是慢慢滲透心理的,Jumpscare環節比較少但恰到好處。
《寂靜嶺 f》和《寂靜嶺2》一樣也是基於虛幻引擎5打造,硬核也好奇《寂靜嶺 f》對於顯卡要求怎麼樣,遊玩時長已經有兩個多小時大致已經瞭解遊戲場景。
這篇文章給大家帶來搶先測試,看看RTX 5070 Ti和RTX 5060能有怎樣的表現,當然按照慣例,也會提供一套幀率優化通用方案給大家參考。
配置選項、DLSS、優化方案和測試場景
第一款顯卡來自影馳的RTX 5070 Ti星曜LUNA OC,包裝上是全新的月亮女神LUNA形象設計,黑夜女神NOX則是對應黑色版本,右上方標註支持42個月質保,比其他非公要多半年保障。
第二款顯卡則是耕升的RTX 5060追風白OC,本身屬於入門非公+甜點定位的緣故,其包裝設計自然簡潔不少,支持三年質保售後。
測試平臺,使用銳龍7 9800X3D可最大程度降低CPU瓶頸,開啓PBO ENABLE模式,搭配兩根DDR5 6000C26 16GB*2內存套裝開啓EXPO,操作系統是Windows 11 24H2最新版,顯卡驅動是NVIDIA GameReady 581.29 WHQL最新版本,此版本未針對《寂靜嶺 f》有特定的性能優化。
《寂靜嶺 f》整個畫面UI設計就挺符合日式恐怖基調:模擬舊紙張/木材的淺棕色作爲背景營造“日常感”,使用加粗的黑色字體“滲透”恐怖。而《寂靜嶺2》則是昏暗的背景+纖細的白色字體,意味着這種西式恐怖是源於直面內心深處。
遊戲的預設畫質分爲性能、平衡和品質優先,通俗易懂不像其他遊戲劃分太多檔位。具體圖像特效方面,比較特別的是間接照明和反射,因爲它們都涉及到虛幻5裏面的Lumen系統,均提供Epic、High和關閉檔位,反射則是可以切換到傳統的屏幕空間反射。
另外或許因爲《寂靜嶺 f》大量使用濃霧、室內昏暗等場景,這種藝術風格使其遊戲的直接光照比較少,所以Lumen系統是以間接照明作爲核心,難怪光線追蹤更是不見蹤影。
《寂靜嶺 f》可能開發週期過早的緣故,內置的DLSS版本只是3.7而並非DLSS 4,檔位也是對應品質、平衡和優先,而且幀生成得手動在NVIDIA APP中開啓(圖形/《寂靜嶺 f》/AI插幀),當然TSR和FSR其他兩種抗鋸齒,不過最高都只有品質檔位,並未提供原生檔。
↑2160P TSR品質優先截取
↑2160P DLSS品質優先截取
↑2160P DLSS性能優先截取
由於DLSS版本還是3.7版本,基於CNN模型呈現的畫面,明顯銳度是不如TSR品質檔的,尤其是人物建模細節差了一截,而DLSS性能檔和品質檔畫面差距會小很多,推薦4K用戶可以嘗試前者釋放更多性能,不過對於《寂靜嶺 f》這種藝術風格,即便使用DLSS,大概率也不會察覺到畫質有落差的。
優化幀率其實挺簡單的,像以往虛幻5遊戲一樣,只要在Lumen系統上動刀——調整間接照明和反射檔位即可,個人推薦目前8GB顯存的主流顯卡,間接照明可設置Lumen High,而反射直接使用屏幕空間反射或者乾脆關閉,如果性能還是不滿意,就可以可考慮直接關閉間接照明Lumen。
↑2160P預設品質優先畫質(間接照明和反射Lumen Epic)
↑2160P預設品質優先畫質(間接照明Lumen High和屏幕空間反射)
當然,優化幀率方案肯定得犧牲畫質,屏幕空間反射屬於高效的方案,但它的效果肯定不如Lumen,最明顯的問題通常是反射錯誤拉伸、離開屏幕時物體消失等等,具體可以留意一下上述畫面對比中的樹木、木製圍欄倒影。至於間接照明Lumen降一檔,對於畫面中的明暗和色彩都有實質變化,儘可能不要完全關閉。
意料之內《寂靜嶺 f》並沒有內置Benchmark基準,本次測試場景也是純手動進行,爲了確保場景的渲染強度,選擇的是一個更綜合性的測試方案:咲子家神社的牌坊作爲出發點,這裏會涉及到一小段森林區域(地面上還有水灘),能充分發揮間接照明和反射Lumen的作用,走出森林後直走到小鎮上第一個電線杆底下結束測試。
三種分辨率品質優先畫質幀率和顯存佔用
實測《寂靜嶺 f》的1% LOW幀表現一般,不過硬核全程使用手柄遊玩,卡頓現象只能說在體感上不會過於明顯,而且本身也是屬於第三人稱遊戲,動作系統也不是十分要求極快的反應速度。
1080P分辨率,RTX 5060拉滿畫質其實也能跑到平均53fps,優化幀率方案則是跑到60fps,個人更建議搭配DLSS品質檔,尤其是後者能剛好跑到100fps高刷門檻,再開啓插幀體驗就很絲滑了,只是1% LOW幀確實不太能提上去。
至於RTX 5070 Ti,拉滿畫質可剛好達到平均100fps,優化幀率方案則是更穩高刷標準,開啓DLSS品質檔後,都可以無壓力勝任1080P@144HZ。
2K分辨率,RTX 5060在TSR品質檔下,優化幀率前後都挺有壓力——平均不到40fps,最好的方案還是使用DLSS品質檔解決顯存瓶頸,這樣全拉滿畫質也有平均55fps,優化幀率後則是提升至66fps。
RTX 5070 Ti應付2K依然輕鬆自如,追求畫質銳利可以使用TSR品質檔,達到70~80fps幀率區間,而要滿足高刷標準則搭配DLSS品質檔,大幅突破100fps無壓力。
4K分辨率,全拉滿畫質RTX 5070 Ti就有點喫不消了,優化幀率後能提升至50fps,屬於基本也能流暢玩的程度。當然個人更推薦開啓DLSS品質檔穩一手,畢竟4K即便是DLSS 3.7,畫面落差幾乎就感受不到的。
從OSD監控中能看到,其實《寂靜嶺 f》在1080P拉滿是能用到9GB+顯存,只不過對於RTX 5060來說還勉強夠用,所以在TSR品質檔下幀數也沒垮掉。但是到了2K分辨率,全拉滿8GB顯存就是“撐爆”了,使用DLSS可以完美解決。至於4K拉滿《寂靜嶺 f》顯存佔用情況也只是12GB出頭,其實遠沒有《寂靜嶺2》那麼高,因此顯卡要求也相對降低。
測試顯卡介紹
影馳RTX 5070 Ti星曜LUNA OC,它擁有全新星曜造型設計——白身主體結合中間灰色的貫穿區域,整體輪廓圓潤對稱,搭載三枚95mm尺寸的霜環風扇,基於結構優化因此散熱性能發揮更好。黑夜女神NOX(黑色版本)則是主打紫色很有韻味的梗,看來影馳也是很懂玩家的內心。
RTX 5070 Ti星曜LUNA OC擁有一項史無前例的創新設計——上蓋、散熱器和PCB通過磁吸點結合,從而實現極爲方便和特別的快拆結構,新手玩家也可獨立完成清灰的操作。
這款顯卡用料也不錯,配備12層PCB、12+4+3相供電、一體壓鑄中框、4*8mm+3*6mm鍍鎳熱管等紮實配置。
RTX 5070 Ti星曜LUNA OC側面有BOOMSTAR LOGO燈設計,左側部分有雙BIOS開關,靠右位置則是ATX 3.1規範的12V-2X6供電接口,背面區域也是設置了貫穿風道設計可增強散熱效果,上圖安裝的是純色背板。
如果覺得純色背板過於平庸,也可安裝RTX 5070 Ti星曜LUNA OC附贈的鏡面材質背板,在機箱內可以當作各種RGB硬件的反射面,增強主機氛圍感。
耕升RTX 5060追風白OC,它最大賣點就是甜點定位下打造緊湊賣點,外觀上屬於極簡風格,搭載兩枚第三代炫風之刃92mm規格風扇,不含擋板尺寸爲224.5*113.5*40mm,能兼容大多數ITX裝機方案。
耕升RTX 5060追風白OC側面設計也屬於極簡風,迎合整卡的無光設計,中間有單8pin PCIe供電接口,剛好就能滿足顯卡設定的145W最大功耗。
耕升RTX 5060追風白OC側面設計也屬於極簡風,迎合整卡的無光設計,中間有單8pin PCIe供電接口能滿足顯卡設定的145W最大功耗,對應就是NVIDIA官方設定。
耕升RTX 5060追風白OC也是全金屬背板設計,右側對應有GEFORCE RTX和GAINWARD LOGO裝飾,左側有增強散熱效率的貫穿式風道,佔據大概有三分之一區域。
總結
《寂靜嶺 f》對於恐怖遊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款值得衝的新遊,尤其是那些偏愛日式恐怖的玩家,不過科樂美髮行的遊戲都有個缺點,那就是遊戲定價極高,要不要等打折入就看在座的各位了。
說到性能優化,《寂靜嶺 f》會比去年的《寂靜嶺2》好不少,1080P分辨率,RTX 5060基本可勝任流暢標準,要是2K環境,開啓DLSS品質檔也能緩解不少壓力得以一戰。
至於RTX 5070 Ti,除了4K需要依賴DLSS以外,2K這種就是隨便拉滿暢玩。唯一可惜的就是官方DLSS版本爲3.7,畫面表現其實要比TSR要弱一丟丟。最後再次提醒各位的是,目前AI插幀需要在NVIDIA APP中開啓。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