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丨文
最近,本人已經能實現賽博“辟穀”了。因爲現在一上網,就能實現絲瓜湯自由……打開小紅書:“喝點絲瓜湯吧,很補的”;打開B站:“夏天喫絲瓜很好的,因爲夏天喫絲瓜是一個去火氣”;打開抖音:“你這麼兇是因爲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嗎?喝點絲瓜湯去一下火氣吧”。
還真是三摺疊,怎麼折都有絲瓜湯。這讓我不禁納悶,這道平平無奇的家常菜,是怎麼在一夜間讓網友變成“絲瓜湯信徒”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網友們公認的“絲瓜幫幫主”——一位名叫“累子”的博主了。
起初,“絲瓜湯”只是累子在拍攝家庭關係短視頻時,偶然引入的一位配角。而視頻的主角累子,則一人分飾兩角,模擬了一段媽媽與兒子之間的對話:
“兒子,你今晚要不要喝不喝絲瓜湯啊?”,“不用了”……
類似的對話循環幾次之後,仍在吹捧絲瓜湯好處試圖說服兒子的媽媽,終於把兒子給逼急眼了。只見,兒子大動肝火地喊了一句:“都說不用了!”。
這下好了,原本給予兒子壓力的媽媽,終於找到了借題發揮的機會,憑藉“倒吸涼氣”的祕技成功將自己包裝成“受害者”,進行輸出:“兒子你脾氣怎麼這麼差?你以前不這樣的。這都是因爲你肝火太旺!”然後不忘初心地進行“唯瓜主義”辯論:“得喝點絲瓜湯補一下,因爲這個是降火氣的。”
短短几十秒的視頻,詼諧且精準地展示出許多中式家庭飯桌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現狀——先是進行一番雞同鴨講的無效溝通,而當孩子被激怒後,又把結果歸結於是對方”肝火旺“等身體原因,以此逃避爭執發生的重點。
這番既視感很強的操作,精準戳中了年輕一代網友們的情感共鳴。而評論區下諸如:“監控拆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家庭”、“想家的時候翻出來看,看完就不想了”的各種吐槽,同時也印證了視頻的標題——《誰家庭》。
小饞貓……
但,這並不是累子創作的盡頭。很快,他就從最初的”絲瓜湯“視頻中逐漸摸索出新方向,一邊選取家庭成員中最經典的特徵,塑造出新的人物:反駁型人格略愛說教的爸爸,專注陋習判決的媽媽,熱愛養生熟練掌握望聞問切的奶奶,唯“美”主義搞陰謀論的爺爺……
網友找到的美國絲瓜x
這四大天王,再加上無奈的累子,組成了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百年孤獨》。而馬孔多下的雨落到中式飯桌上,最終也聚成一碗被推搡輾轉的絲瓜湯。
絲之歌原來早就發售了……
一邊,又將這四種人格代入到各種情景裏,變成無數網友家庭生活的某一段切片:
他們就像視頻裏的“絲瓜家族”一樣,表面上維持着和平,實際上0個人在意對方的感受,只有一種要用自己的話題統治整個飯桌的勝負欲。反正最後,無論開始時“話題”重心是哪一方面,總能起承轉合到孩子身上。
至於原本爭得面紅耳赤的其他長輩,也會因爲檢索到共同目標而自動鎖敵、開團秒跟,組成“奇襲者”聯盟,對孩子進行一波圍繞考公考編、催婚催育等方面的集火。
就這樣飯桌改批鬥大會
截至目前,“絲瓜湯”系列視頻已更新10條,而它也在一次次更新中迎來爆火。主要更新平臺抖音的播放量已經達到7000多萬,單條視頻最高點贊量也達到120萬,並且仍在持續增加。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博主開始嘗試解析、模仿“絲瓜湯”視頻。所以,“絲瓜湯”這個梗,爲什麼這麼受歡迎呢?
如果僅僅只拆解”絲瓜湯“系列視頻本身的話,它就已經有着足夠吸引人的地方——搞笑。而它所製作出的幽默感,並非取巧地用無厘頭式抽象,反而包含着層層設計。
比如,爲了讓家庭成員的形象深入人心,累子對於特效的選取就十分講究,同時還爲每個角色形象都植入了自己的一些小設計。
就拿最經典的“絲瓜老奶”來說吧,我們能在視頻中看到累子用類似說話輕聲細語、以及一些細微的神態舉止,讓奶奶表現出優雅的感覺。
而在後續的更新中,累子又爲奶奶塑造了會講英語、看東西有遠視眼等細節,讓觀衆大致能看出這是一位有素質與教養的知識分子。
除此之外,還有禿頂的爸爸;畫濃妝大波浪,長得有點像ladygaga的媽媽;總是皺緊眉頭似乎在生氣的爺爺,以及只在奶奶夢裏出場光頭老祖……
隨着系列視頻的更新,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形象都愈發豐滿,也愈發能讓觀衆代入現實。
就是人物形象似乎過於豐滿了 都有夢男了
在這個基礎上,累子又加入的一些“鬼才”後期。比如,他對音效選擇的獨到之處:當孩子反駁父母時,背景音是歡樂鬥地主的打牌音效,將彼此之間的“回合制”對局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當家里人的談話重心因爲某事兜兜轉轉到孩子身上時,長輩們的視線隨着蒙太奇剪輯穿透屏幕,再配合上開心消消樂的Combo音效,有趣之餘又有種莫名的契合。
這個音效笑得我難受……
至於累子在視頻裏配的文案標籤,更是神來之筆:
發動反駁技能時是“奇襲”,大動肝火時是“大奇襲”;
熱衷買絲瓜的是“助農者”,動不動談到美國陰謀論的是”唯‘美’主義”,判斷對方肝火旺的是“面診者”,讓對方多喝絲瓜湯去火氣的是“開方者”。
誰來算一下老奶這把演繹得分?
就這樣談瓜色變
這些莫名其妙又讓網友意想不到的音效與文案配字,賦予了原本看來平平無奇甚至有些氣人的家庭日常之前所沒有的生動與幽默,同時也讓累子的視頻在“家庭關係”這一賽道中脫穎而出。
而這些“搞笑”天分,其實早在他幾年前的視頻中就有所展現。2019年,他憑藉自己的KPOP翻跳視頻在網絡上嶄露頭角,贏得許多網友的笑聲與模仿。
彼時,他在文案上的幽默功底就已初現苗頭:
忘記舞蹈時的站樁姿勢時,是“企業家拍硬照”;雙手抱頭擴胸時,是“在家做Keep”;對着空氣試圖扭動手臂時,是“民間野雞水墨畫大師”……這些單看讓人一頭霧水的文案,配合上博主僵硬的肢體動作,輕鬆戳中了大家的笑點。
與此同時,他似乎也具備了把控年輕人流行話題的“天賦”。在KPOP跳舞配字的搞笑視頻後,沉寂過一段時間的他再次搞了“新活”——i人e人KTV。
當時,MBTI 16型人格正逐漸成爲社交名片,並多次引起社會範圍內的話題,其中當屬i人e人的性格劃分最爲熱烈。
累子則通過組織i人與e人的KTV局,以一種人類觀察的視角,記錄了i人與e人在陌生環境下的不同態度。搞笑之餘,也引發了無數關於i人e人的探討。
這份對生活的觀察力與對素材的敏銳度,再配合上他這份獨特的幽默感,或許就是累子時隔兩年重啓互聯網博主之路後能再次出圈的決定性因素。
但相較之前兩次視頻走紅梗火人不火的局面,累子的這次迴歸,真正讓網友們認識到了他。我想,這不僅是因爲他的搞笑天賦有所見長,讓他在視頻表達上更加自如。更重要的是,他這次選取的內容主旨,也更加貼近年輕人們的集體回憶,更貼近網友們的情感創傷。
從前文所展現視頻例子其實不難發現,家長們勸你喝下的那碗“絲瓜湯”,對於累子、對於視頻外接收到這則信息的觀衆們而言,只是一個影射家庭關係的意象。
在無數個家庭中,它被替換成任何東西,倭瓜、南瓜、佛手瓜,或者是考研、考公、結婚生子,都沒差別。
儘管你在情理上能夠明白長輩所灌輸的好意,儘管這些問題或許並不至於讓你對長輩產生厭惡,但它總是如鯁在喉,時不時喚起陣痛。最終,它們結痂,變成東亞家庭繞不開那麼幾個關鍵詞——無力感、窒息感、說教與無效溝通、自作主張的關心以及站在道德高地的情感綁架……
近些年,它們更是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各個吐槽家庭的帖子中。
而”絲瓜湯“的出現,一方面恰恰將家長對孩子的掌控欲、彼此之間的貌合神離精準濃縮成一則則詼諧又熟悉的對白。
對白的最後,你不反駁,就得每天面對“自動恢復出廠設置”的家人,上演鬼打牆對話,重新集結肝火。
但你如果反駁,長輩要麼就像前面舉的例子一樣,將問題歸結到你身體的原因,逃避重點,要麼就會掏出累子演示的經典小連招對付你:
先是“我說不過你”,開始放逐,然後啓動自毀模式,強調“我這長輩做得太失敗了”,再迂迴輸出百善孝爲先,反斥一句“說你兩句就一直在頂嘴”;最後再佯裝灑脫“我不管你了,隨便你”。
而它不止是展現年輕人在家庭中所遭受到的無形壓力,同樣,它也關注到了老一輩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代際創傷傳遞”。在《絲瓜傳·百因必有果》裏,累子躲不了媽媽的養生知識分享,媽媽離不開“絲瓜老奶”的絲瓜湯安利,絲瓜湯毒唯的老奶也逃不過自己父親半夜託夢時叮囑她多喫“佛手瓜”……
而在《絲瓜傳》另一集《賞金獵奶》裏,“絲瓜老奶”也一直被困在了她爹光頭老祖佈置的任務中:看兒子結婚生子是主線任務,看兒子事業有成是奇遇任務,看孫子結婚生子是支線任務,而看大家把絲瓜湯喝完是日常委託。
許多家庭的長輩,就這樣把自己無意識的心理缺陷以“任務”、勸說的形式,一代代傳遞下去。而接收到壓力的人要麼被同化,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要麼,選擇一個人承擔着痛苦獨自消化,就像如今大多數年輕人一樣。
而後者,就會演變成長輩覺得年輕人不聽規勸,而年輕人覺得長輩不講道理。
可以說,“絲瓜湯”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應出我們在飯桌上時的心焦和氣急,無奈與無措;也照應出老一輩們無盡的悲哀。
但另一方面,“絲瓜湯”的出現,也給了我們在壓抑飯桌上一個喘息與放鬆的機會,讓曾經的自己以網絡爲紐帶完成了一次的情感宣泄。因爲,它讓我們發現,這些原本以爲不被聽見的場景,其實是無數孩子共同面臨的困境,自己並不是孤身一人;因爲,它幽默又直白的拆解,讓我們生出了一絲暢快感,而當我們再次碰上同樣的情形時,可以用梗來調侃施加壓力的對象。
它聽上去有些自欺欺人,但至少,累子爲我們做了一碗精神“絲瓜湯”,原本隱喻的問題正在顯化,我們曾經被忽視的訴求與難以言說的心結,也正在被看見。
去火之後,這個陣痛的傷口總會慢慢痊癒。
絲瓜湯,於網友們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去火祕方,但這個梗卻沒有因爲它降火氣的功效而被忽視,反而愈來愈紅。
接踵而至的,就是網友們的各種玩梗、二創、解構。甚至,累子還在直播裏搞起“絲級考試”,讓上麥的網友全文背誦絲瓜湯視頻裏的對話。
各種絲瓜湯表情包
在這樣一場狂歡下,越來越多人肯定了“絲瓜湯去火氣”這個梗的地位,認爲它是今年最好的梗。
因爲 ,它既沒有攻擊到任何人,也不會讓人摸不着頭腦,最多隻是預設了所有人的肝火都很旺。但它的適用場景非常多,不僅讓人變得文明,迅速終結爭論,也能達到一定的反諷效果。
很快,這個原本令無數年輕網友產生PTSD的梗,逐漸變成了社交中新的緩衝語言。無論是與極品同事、老闆的工作交流,還是打遊戲時遇到口吐芬芳的隊友,都能輕易套上”絲瓜湯“的護甲,勸對方多喝點去去火氣。
然而,伴隨着網友們的高頻率使用,這個原本用來解構家庭關係、後用來作爲社交擋箭牌的梗,已經逐漸開始偏離原本的意思。
就像飯桌上的話題,兜兜轉轉,總會回到孩子身上。那些本來被梗所反諷的、講不通道理的人,開始拿”絲瓜湯“來捂嘴,不允許別人表達意見。這場以反抗爲起點的解構,最終又奇妙地落入了它本想消解的權力中。
或許,這是每一個熱門流行梗都逃不過的、被曲解、被討厭的命運。但,在還能愉快使用“絲瓜湯”的當下,朋友,讓我們放輕鬆。
-END-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