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經驗貼,真題講解(歸納概括題)

       寫在前面:本系列經驗帖自從發佈以來,盒友們反響熱烈,我私信也收到很多好評,感謝盒友們的支持。那麼按照計劃我們本期進入申論最基礎的一個題型———歸納概括題。練好歸納概況,不僅僅是爲了應對本題型,也是給下一個必考題型——提出對策題打好基礎,甚至是爲整個申論考試打好基礎。申論考試實際上考的就是歸納概括能力,只不過不同的題型對概括能力的側重點不同,小題小概括,作文大概括。

       本篇均爲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

一、認識題型

       歸納概括題是每年申論的必考題,出現在試卷的第一題,通常一套試卷僅一道,有的省份有兩道,但第一道題一定是歸納概括題,沒有例外。分值通常爲10分、15分,少部分試卷爲20分。分值雖然不大,但從解答難度上講,一點不比後面的題型輕鬆多少,其並非是題目材料有多難,而是遇到了“找點不全、概括不出、歸納不準”的申論通病。

       本題型通常設問提示詞爲“概括”“歸納”“簡述”“概述”“總結”“列出”“談談”等。

       本題型作答對象提示詞爲“問題”“舉措”“經驗”“行爲”“意義”“原因”等。但近幾年出現了新的提問方法,比如“材料中提到張總對進一步拓展市場充滿了信心,請結合材料1談談他爲什麼有這樣的信心。”實際上也是一樣的道理,按照意思理解即可,只要表達出讓考生歸納概括的意思,那它就是一道歸納概括題(綜合分析題另當別論)。

       本題型專門考察歸納概括能力,因此對提取要點、前置提煉、同類合併的要求很高。但在答題格式上只有分點答題的要求,至於每一點要不要分行寫,看字數要求,規定字數250字以下的不用分行寫,下一點接在上一點後面,標上序號寫即可;要求250字以上的,說明本題要點較多,可以根據情況分行作答,但分行寫的目的只是使答案清晰有條理,便於考官踩點給分,分不分行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給分點。

二、作答要點

       要點齊全(寧多不少,應寫盡寫);條理清晰,分點作答;客觀簡潔,符合字數;關鍵詞突出;語言清晰而流暢;卷面工整,書寫美觀。

三、解題思路

       題目問什麼就答什麼,問採取了什麼做法就答做法,問好在哪裏就答好處。

       每條要點的結構應當爲“行爲+對象+意義”(即動賓結構,動詞+名詞),視具體情況而定,問做法時更側重“行爲+對象”,問意義(原因)時更側重意義

     (1)找點:圍繞題目的問題對象本身回到文中尋找答案,找直接描述作答對象的詞句或者其同義詞,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抄材料”。主要抓住動詞、規範語,以及表示“目的”的詞句,目的之後必有做法,材料中的規範描述、權威描述直接摘抄。

     (2)提煉

        1、對於過於具體的材料,應當進行上位概括,如“在公園安裝桌椅板凳,並對老舊器材予以維修——建設並維護基礎設施”。

        2、對於口語化的材料,應當轉化爲書面語言,如“隨着村專業合作社的開辦,村民的腰包更鼓了,臉上的笑容也比往常更多了——羣衆收入提高,幸福感增強”。

     (3)歸納:按照同類合併的原則對整理出來的要點進行歸納,從中尋找或者提煉前置詞,前置詞一定要寫,除非要點十分多,字數緊張,這時才能直接羅列。具體而言有以下幾種歸納方式:按題目提示分類、按材料提示分類、按事物特有屬性分類。文中舉的具體例子去掉,解釋說明、背景引入去掉。

四、邊講邊練

       本次選用2021年國考地市級試卷第一題

1-3段

4-7段

8-11段

題幹

       首先審題:題目問“風林村有哪些變化”,注意作答對象是“風林村”而不單單是“風林村村民”,應當圍繞村莊本身的變化,如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當然村民也是村莊的一部分,因此應當把村民身上發生的變化也加入答案中。問“變化”,答案應當體現“原來”和“現在”兩部分,可以使用“從······到······”“······越來越······”之類的語言表達變化,同時應當在前置詞上體現出來(回應題幹“準確”的要求,問變化答變化),並且要分點答題(回應題幹“有條理”的要求)。

       根據文章層次的劃分,1-4段描述了從前村莊的樣貌,5-11段描述的是扶貧項目啓動後的改變。我們分別對兩部分進行分析,同時對需要概括的語句進行上位概括:

       先找“從前”是怎麼樣的,第一段到第四段:

       靠山喫山靠水喫水,視爲天經地義——依賴自然,掠奪自然

       沒錢就去砍樹賣——依賴自然,掠奪自然,謀生手段單一缺乏環保意識

       山上的樹越來越少,河裏的魚漸漸消失,村裏喝水都困難,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破壞

       適合種植的經濟作物越來越少,農民收入較低——村民謀生手段單一,收入微薄

       一開始村民並不認可和接受······以前都是各過各的;可靠我們能行嗎——依賴政府扶貧,“等靠要思想”;集體意識淡薄,各過各的;缺乏發展信心

       接下來是“現在”的變化,第五段到第十一段: 

       村民不斷提出疑問,發表意見,最終討論出一個人人都能接受的管理制度, 村民自己立規矩······“一事一議”落到了實處。幾年下來,風林村環境好了,村民的心也攏在了一起——村民自治立規矩,“一事一議”,實現民主自治,制度管用,增強凝聚力。

       在村民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了管理條例;既滿足了··· ···成了一種自覺——環保意識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自力更生,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轉變了發展方式······銷往全國,大家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珍稀動物又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來到風林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發展多元化、規模化集體經濟,村民收入穩步提升,擺脫貧困村帽子

       有環境治理專家評論到··· ···平衡和發展——改變羣衆觀念和行爲方式,村莊因地制宜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和發展(規範化語句,直接抄寫)

       接着我們對已經概括好的要點進行歸納,按照“從前-現在”分別對應的方式進行歸納:

1、從依賴自然、掠奪自然到環保意識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自力更生。

2、從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破壞到劃定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

3、從依賴政府扶貧,“等靠要思想”,缺乏發展信心到自力更生,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4、從謀生手段單一,收入微薄到發展多元化、規模化集體經濟,村民收入穩步提升,擺脫貧困村帽子。

5、從集體意識淡薄,各過各的到村民自治立規矩,“一事一議”,實現民主自治,增強凝聚力,改變羣衆觀念和行爲方式,村莊因地制宜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和發展。

     

       最後還應當根據歸納內容,按照不同領域的變化提煉出前置詞,對同類要點進行合併刪減後,本題最終答案如下:

        1、環保意識改變。從依賴自然、掠奪自然到環保意識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和發展 2、人居環境改變。從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破壞到劃定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 3、發展思想改變。從對政府扶貧“等靠要”,缺乏發展信心到自力更生,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4、謀生方式改變。從消耗資源,謀生手段單一,收入微薄到因地制宜發展多元化、規模化集體經濟,村民收入穩步提升,擺脫貧困村帽子 5、治理方式改變。從集體意識淡薄,各過各的到村民自治立規矩,“一事一議”,實現民主自治,增強凝聚力。

(含標點在內共249字,可進行進一步精簡)

       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或者私信。覺得有用的話幫我點點贊充充電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