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虽然这篇文章很长,可能要花费十分钟左右,但是我相信这一定对你有帮助!建议收藏慢慢看!
一.前言
在正文之前,我想先引用一个例子
《心灵的面具:101种防御机制》
这位D女士的例子各位是否感到一丝熟悉呢?你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坚信某人对你心怀不满,百思不得其解,却在某个冷静的瞬间恍然大悟——原来那份不满、那股怒火,源头竟是自己?你是否曾对某个人产生过一种难以言喻的厌恶,在他身上看到了种种难以忍受的缺点,而当你在某个夜深人静思考之时,却发现那些“缺点”恰恰是你自己身上不愿承认的部分?
关于这种奇特的心理现象。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投射”。
二.投射的定义与发展
1.定义
关于投射,我想先进行一个准确,官方的定义,根据我查到的资料,投射全名叫心理投射(Psychological Projection)。定义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将自己内心无法接受或不愿承认的思想、情感、动机、冲动或性格特质,归因于外部的某个人或群体身上 。
2.发展
弗洛伊德最早在 1894至1895年间写给其挚友威廉·弗里斯(Wilhelm Fliess)的信件中,首次构思了投射的概念。他在信中描述了一位女病人,她为了回避自身的羞耻感,转而想象邻居们都在背后议论她、鄙视她 。这便是投射机制最早的临床观察雏形。
随后,弗洛伊德在其他著作中对投射进行了更系统的阐述。在 《对一例偏执狂病例的精神分析笔记(史瑞伯案)》(1911c) 中,他详细论证了投射是构成偏执妄想的核心机制。在 《图腾与禁忌》(1912-1913) 中,他又将视野拓宽,探讨了投射在原始思维、神话、宗教和万物有灵论形成过程中的普遍作用 。
最后,弗洛伊德的女儿,同样是杰出精神分析学家的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在其著作 《自我与防御机制》(1936) 中,将投射正式纳入了一个系统化的防御机制分类体系,使其成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基石之一 。此后,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等后继者又发展出更为复杂的“投射性认同”概念,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详述。
简而言之,投射的本质是将一个内部威胁(“我感觉到了不好的东西”)转化为一个外部威胁(“是他们让我感觉到了不好的东西”),后者在心理上感觉更容易应对和处理。
三.病理性投射
对于普通健全的人格来说,投射仅仅如此。但是如果再往后延伸,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病理性表现。比如神经症性投射,代表症状有:恐惧症,强迫症,社交焦虑。再严重的就是精神病性的投射了,比如:偏执型精神分裂(这是投射机制最极端的体现。患者内心强烈的恐惧、敌意和被迫害感被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外部世界,从而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妄想体系(例如,“特工在监视我”、“有人想谋害我”)。有时,这些投射还会具体化为幻觉,比如听到指责或命令的声音,进一步印证妄想的“真实性” 。在此状态下,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边界已经瓦解,内心世界完全覆盖了客观现实)。
四.投射的几大表现形式
话又说回来,普通的投射具体有啥表现形式呢?
1.两个话语
第一,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成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么这个意思就是一个内心充满猜忌、习惯于权谋算计的人,会很自然地假设他人的所有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同样阴暗的动机。他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自己内心世界的镜像投射 。当他指责别人“虚伪”、“有心机”时,他实际上是在描述他自己解读世界时所使用的那副“有色眼镜”。
第二个就是我们在跟别人网络对喷的时候,就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你是不是急了?”,这句话可谓是对喷中极为常见的嘲讽,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率先说出这句话的人,自己往往正处于情绪激动、理屈词穷或感到被冒犯的“破防”状态。通过将自己的焦躁状态投射给对方,他瞬间重构了权力格局,将自己置于冷静的、居高临下的观察者位置,而将对方定义为那个“输不起”、“情绪失控”的人。
2.两种心理现象
第一个就是PUA(Pick-up Artist,原指搭讪艺术家,现泛指情感操控),比如一个正在出轨的操控者,会偏执地、毫无根据地指责忠诚的伴侣有外遇 。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会反过来指责伴侣“令人窒息”。一个内心充满匮乏感、不断索取的人,会指责伴侣“自私自利”。而这些行为往往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不安全感或对被抛弃的恐惧。
第二个则是敌意性投射。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愤怒通常是一种“次级情绪”,它像一个坚硬的外壳,用来防御更深层、更脆弱的核心情感,如羞耻、无助、恐惧或悲伤。感到“我是对的,你们都错了”所带来的力量感,远比体验“我或许有缺陷、我很无力”的痛苦要容易得多 。于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极度不满、充满自我批判的人,常常会将这种批判投射到外部世界,从而感知到一个充满敌意和评判的环境。他们会认为别人总是在轻视、算计或攻击自己 。这种现象称为“敌意性投射”。
3.两种社会现象
其一是“种族、性别、地域歧视”,其二是“受害者指责”。这两种本质上都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性集体投射,我相信第一种情况大家都熟知,第二种不怎么熟悉,那么我会说说第二种情况。
种族平等
受害者指责其核心是投射脆弱感。当看到他人遭受不幸(如被抢劫、被侵犯)时,为了回避“这种可怕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这一令人恐惧的想法,人们会无意识地将责任和控制权投射到受害者身上(“他肯定是炫富了”、“她为什么那么晚一个人走夜路?”)。通过将过错归于受害者,旁观者得以维持一种“只要我不犯那样的错,我就安全了”的虚假控制感和安全感 。
五.投射并非恶魔
看到这里,可谓是触目惊心,我们不禁会问如果投射如此有害,为什么它会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答案是,投射并非天生“邪恶”,它在人类心理结构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我们要知道,投射是一种生存机制,它就像汽车里的安全气囊,在心理“撞击”发生的瞬间自动弹出,保护“自我”这个驾驶员免受毁灭性的冲击 。当我们面对一个过于痛苦、以至于会瓦解我们自我认知的真相时(例如,意识到自己遭受到了最信任的人的背叛,或突然被断崖式分手),投射机制可以暂时将这个真相“外包”出去,为我们赢得喘息的时间。在短期内,它能有效地维护我们的自尊,让我们在还未准备好整合痛苦事实的情况下,能够继续维持心理功能的完整。
更令人惊讶的是,投射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它是共情能力的基础。你是否想过,我们无法钻进别人的大脑,去直接体验他们的主观世界。那么,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感受的呢?答案是,通过一种良性的、非防御性的投射。当我们看到朋友因失恋而落泪时,我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过往经历过的悲伤、失落的情感体验“投射”到他身上,从而推测出他此刻可能的感受。这种投射让我们能够超越语言,产生“我懂你”的深刻连接感 。没有这种基础的投射能力,我们将无法形成关于他人心智的理论,每个人都将活在情感的孤岛,无法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良性的投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性的基石。
所以说,面对投射,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是:学会化解和面对它,而不是陷入冲突。这意味着要努力将无意识的、防御性的投射,转化为有意识的、共情性的理解。这需要我们从投射者和接收者两个角度来学习应对策略。
六.两种情况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已经陷入投射的泥潭,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自我察觉的意识,常见的方法可以是正念,冥想,除此之外如果你有一个足够信赖的朋友或者去找一位足够保密的心理咨询师(大学就有心理辅导员),你需要勇敢去问,“你是否注意在某些场合我会怎么怎么样?”等问题。
如果你发觉自己成了别人投射的对象,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理解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要激化冲突),第二就是你需要知道你没有义务接受并扮演对方投射给你的角色,使用“我”开头的句式来陈述事实,而非攻击。第三要注意不要陷入解释陷阱,这里有个名词叫做JADE陷阱(辩解(Justify)、争论(Argue)、辩护(Defend)、解释(Explain))。如果你过度解释可能也会正中投射者的下怀,你要做的就是尽量冷静的摆脱这个地方,比如说“我觉得这样沟通没有效率,我们择日再谈吧”
最后一招就是如果有第三方在场可以寻求他的帮助,问他“我刚刚真的生气了吗?”,他者可以为你强化感知,防止被投射者吞噬!
七.再次面对投射
所以,投射是把双刃剑。它既是构建共情、理解他人的必要工具,也是自我欺骗、扭曲现实、甚至操纵关系的潜在武器。
我们此生的心理成长功课,并非要彻底消灭投射——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是要理解他,是提升我们的内在觉察力,努力将那些源于恐惧和焦虑的、无意识的、防御性的投射,转化为基于理解和接纳的、有意识的、共情性的投射。
理解投射,是我们迈向心理整合与成熟的关键一步。学会拥抱并整合我们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将其投射到外部世界去制造敌人,我们不仅能疗愈我们的人际关系,更能最终走向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自己。在这条路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自我认知和生命的深刻联结!
看到这里的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还请点点关注,点点赞,我会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你们的四连就是我的最大支持,让更多人看到就是对我的鼓励,感谢大家的支持如果有不足之处感谢指正!!!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