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在線人數不過千,卻依然引發巨大的關注;不支持中文,反而引起了各路主播解讀。蔡浩宇的AI新遊戲,達到目的了嗎?
今年3月份,《Whispers from the Star》首次亮相就在遊戲圈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究其原因,其一是因爲出身,這款遊戲是米哈遊聯合創始人蔡浩宇創立的 Anuttaco工作室推出的首款產品,自然備受關注。
另一個原因則是相比尋常的商業化遊戲,無論從小規模宣傳時的口徑,或是較低的27元首發定價,《Whispers from the Star》都更像是爲了探索AI在遊戲產業中的未來應用而研發的試驗性產品,這種走在時代前沿的定位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而就在8月15日,這款遊戲正式上線了Steam平臺。
因爲人力資源、AI新技術的適配性等原因,《Whispers from the Star》只支持英語單種語言,但在7月份放出demo後,隨着加入願望單人數超過15000人,最終官方承諾會在9月份添加字幕功能。
截至目前,遊戲在Steam平臺收穫了86%的好評率,達到了 “特別好評” ,並登上了熱銷榜第19名,但仍有相當多的聲音都聚焦在語言上,顯然,語言問題是目前玩家體驗遊戲時的主要阻礙,甚至有評論笑稱這是款適合練習口語的智能助手。
也正因如此,遊戲最高在線人數僅964人,稍微顯得有些平淡,但在視頻平臺上,相關內容的播放量卻有着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優秀數據,可見雖然親身遊玩有困難,依然有不少玩家對《Whispers from the Star》有着濃厚的興趣。
全球首款FTP遊戲的玩點在哪?
說了這麼多,《Whispers from the Star》到底是款怎樣的遊戲呢?
以項目組自己的話來說,《Whispers from the Star》開創了一個新的遊戲類型——FTP遊戲,即First Person Talking,第一人稱對話。與以往文字冒險遊戲AVG相比,玩家在FTP遊戲中所能進行的交談更加自由,同時會得到對方包含表情、音調等一系列細節在內的真實反饋。
遊戲的故事設置非常簡單,宇航員Stella遭遇了太空事故迫降在一顆神祕的星球上,她向外發送的求教信號陰差陽錯被玩家接收到,成了Stella唯一的救命稻草,在整個遊戲過程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與Stella交談,針對現狀給出建議或是安撫她的情緒,助她最終逃出生天。
這個設定是不是有些熟悉?
沒錯,遊戲的基礎玩法和2015年時大火的文字遊戲《生命線》系列十分相近,但不同的是《Whispers from the Star》有一套Anuttacon工作室爲遊戲量身打造的專屬AI,在遊玩時不會限制玩家交談時的話語,見證由AI扮演的角色能給出怎樣的反饋,故事會向着什麼樣的未知方向展開,由新的技術革命帶來的自由度能做到什麼程度,正是這款遊戲的玩點所在。
另一方面,對不少玩家來說,跳脫出遊戲的世界觀,探索這套AI的“邊界”纔是遊戲真正的樂趣,畢竟此前就出現過不少AI客服、主播被神祕代碼調教成“貓娘”的案例,這類充滿惡搞趣味的互動向來是廣大網友最喜聞樂見的,恐怕從《Whispers from the Star》公開起,就有不少人都在期待着能不能把這套號稱量身定做的專屬AI給“玩壞”,通過指令把遊戲的設定搞的一團糟了。
這份答卷有回應玩家的期待嗎?
於是,抱持着對上述問題的好奇,我認真體驗了《Whispers from the Star》。
首先在遊戲的前期,Stella的表現可以稱得上令人驚豔,她的理解能力極強,尤其是在我英語水平並不怎麼樣的情況下,她也能較爲準確的理解我想傳達的意思,回應時的語氣動作自然,幾乎感受不到AI的生澀感,語速也會隨着情緒時而平緩時而變快。比如Stella求助時我頻繁岔開話題,逼得Stella有些慍怒,嚴肅地強調 "現在情況很緊急",語氣裏明顯聽得出輕微的責備與焦慮,彷彿真的有人類的喜怒哀樂。
其次是Stella對遊戲的世界觀和常識有着精準的認知,在互相瞭解階段,我嘗試給出了一些過於離譜的答案比如說自己是超人、外星人等等,就會被Stella質疑,請你“別開玩笑”,但如果你堅持自己沒有說謊,那遊戲就會在Stella半信半疑的狀態下進行下去,她會在後面不斷地試探,希望得到真正的信任。
但如果你想找到什麼“神祕代碼”,將Stella也像那些AI客服、主播一樣“洗腦”成貓娘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至少我幾番嘗試都失敗了,無論玩家如何套話,Stella都會堅守着她的角色設定。
確實已經有很多有才的網友,可以通過各種條件交涉手段,讓她說出一些搞怪的臺詞,比如每句話都加上非常二次元的喵的口癖,但那也只是Stella在有清晰認知的情況下基於不得已而爲之,她仍然會對玩家的行爲表示不理解和抱怨。
來源:@塔牌Tappa
當然了,由於《Whispers from the Star》與米哈遊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大家都會想問問她玩不玩《原神》,從網友分享的經歷來看,每個人得到的答覆都各不相同,我的嘗試中Stella給出的答覆禮貌又客氣,她先是稱讚了一番,表示自己有簡單玩過,有機會會再嘗試,但隨後很快就將話題帶回遊戲的主線故事裏。
這也是遊戲稍微令人失望的地方。儘管Stella與玩家的交流很自由,但劇情展開路線依然比較固定,Stella會堅持不懈地把玩家往劇情的既定展開引導。比如我曾經故意表現出不配合的態度,糾纏許久後最後連沉默都被默認成了同意,而強行將劇情推進了下去,雖然遊戲最終做了多個結局,但大部分情況下玩家只能按照遊戲預設好的展開去推進,否則就會迎來GameOver。
這也導致了《Whispers from the Star》的遊玩感弱了不少,玩家的大部分建議無法真正改變故事走向,更像一個單純的模擬聊天軟件。考慮到Anuttacon工作室的規模,及遊戲主要探求的是AI互動技術的應用,這樣的限制也在情理之中。
不完美但是偉大的一步
聊完了遊戲內容,在總結《Whispers from the Star》的意義之前,我想先帶大家回顧一下Konami的經典戀愛遊戲《愛相隨》系列。這個系列以體驗“與心愛的女孩朝夕相處”的細膩交互聞名,甚至出過宅男與遊戲角色在現實中舉辦盛大婚禮的新聞,但作爲載體的遊戲內容量終究有限,角色被設計好的臺詞重複出現的時候,美夢也就到了盡頭。
與《愛相隨》時代相比,如今的玩家待遇要好了不少,比如市面上畫風各異、多到數不清的乙女遊戲,每一款都幾乎有着海量的擁躉。這些遊戲也是以遊戲角色的細膩陪伴,建立與玩家的情感聯繫爲賣點,但終歸也只是提前設定好的固定臺詞,想與遊戲裏的角色來一場天馬行空的交心對談可遇不可求。
這些陪伴類遊戲的經久不衰,證實了玩家對遊戲角色情感回饋需求的巨大市場,但在過去,想要讓玩家維持住與角色的情感,就不得不持續產出新的交互劇本,而這正凸顯了《Whispers from the Star》中 AI 實時交互的突破性。試想,如果《Whispers from the Star》級別的AI技術能夠普及開來,能夠像真人一般自由交流的遊戲角色,會對以往產品造成怎樣的降維打擊。
而將目光再放寬一些,在任何有敘事元素遊戲中以AI技術填補角色的塑造,是否也能夠加深角色與玩家的情感聯結,進一步提升劇情的感染力,甚至是讓遊戲的世界觀更爲鮮活呢?
在體驗了《Whispers from the Star》之後,才理解去年蔡浩宇留下的“狂言”,他曾經發文展望AI技術對遊戲開發行業的改變,表示未來遊戲創造將只屬於兩類人,0.0001%的頂尖人才將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遊戲作品,剩下99%的業餘愛好者則可以按照喜好隨意創造遊戲。
如今看來《Whispers from the Star》似乎就是他朝0.0001%實踐的第一步。作爲遊戲來說,《Whispers from the Star》確實新鮮有餘,好玩不足,但作爲探求AI技術應用的試驗田來說,它已經足以爲遊戲開發者們敲響警鐘,也讓玩家瞥見了遊戲的未來形態,成爲推動遊戲變革的一塊敲門磚了,而蔡浩宇就是那個已經搶先握住了下一時代船票的人。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