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二次元,都會染上“在句尾加括號”的怪癖……

小熊貓丨文

在某些時候,人會莫名奇妙地開始生出自己已經不再年輕的惆悵感……

比如最近,不知從哪裏又冒出一堆帖子在問:“爲什麼有人總喜歡在句尾帶個括號?”

嚴格來說,那也不總是一個完整的括號。有時候,懶癌發作的話,它會變成半個“(”;如果是手抖患者,則會出現“(((”的情況;而一些異端可能還會用“{}”、“【】”之類的。

後來,括號裏也開始塞進了內容,或者是不同的後綴,最常見的後綴是一個句號,有時候還會有問號之類的:

然而,無論括號的形態如何多變,後綴如何增減,關於這個奇特打字習慣的一輪輪討論,最終總被引向同一個源頭:二次元

以至於一度,句尾加不加括號,成了檢驗“二次元濃度”的小技巧。

有趣的是,這算不上圈外人的刻板印象。無論是愛好動漫、遊戲還是模型;無論入宅時間早晚、圈內“黑話”差異多大,線上聊天時,大家總是不約而同地敲下那個小括號。

就連現實中在大衆層面廣爲人知的“老二次元”,周深,也沒能戒掉這個口癖,時常惹得粉絲一頭霧水,不得不跑去“正主”面前求解。

沾上二次元這輩子就定型了x

這麼看,句尾加括號,似乎已經成爲了大部分二次元網上聊天時會自動觸發的“底層代碼”。

既然這樣,那我不得不告訴你們一個祕密了:其實,我們二次元都是一羣人機,這些括號是在調用函數,要小心智械危機()

好吧,其實我在開玩笑!你看,像這種需要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時,就是使用括號的絕佳場合。而這,僅僅是它在時代洪流與網絡流行語日新月異的演化中,所開發出的冰山一角。

不過,在交流中使用“()”,並不算是二次元自創的用法,也並不是只有二次元才能使用的專利。

在它尚未成爲網絡聊天的流行符號之前,這個小小的括號,其實早已是書面語中的常客,默默承擔着爲行文補充註釋的職責。

1906年,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凡例》中,定下“()”內文字作註釋的用法;魯迅先生也曾在1909年的《域外小說集·略例》中提到“文中典故,間以括弧注其下”

更有趣的是,如今在社交語言中氾濫的“()”,其最早用於“情緒表達”的雛形,竟也誕生於正式場合之中。

上世紀日本國會、法院的會議紀要中,記錄員們爲了捕捉與會者的即時反應,便將他們的神態或情緒包裹進括號內,在記錄中留下腳註。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笑)

維基百科上的註解

隨後,雜誌、報紙等傳統紙媒也紛紛效仿,用諸如“(笑)”這樣的表達來標註受訪者的反應。這一用法在日本社會普及開來,成爲一時的流行。

而到了互聯網早期,礙於技術原因,人們的線上交流只能依靠純文字,無法像現在一樣使用表情包或圖片去直觀地表達自己在同一個句子下的不同情緒。

於是,(笑)、(悲)、(草)……這種源自現實記錄的表達,就自然遷移到了初生的網絡空間,並跟日後生態蓬勃的顏文字一起,成爲當時線上表達情緒最常用的方式。

順帶一提,日本顏文字和歐美顏文字也有着區別呢

除了上述用法之外,日本著名匿名論壇2ch當時的流行用語——“(ry”,則進一步解構了括號。

ry,即“略(りゃく)”的羅馬音首字母縮寫。它最常見的用法就是,放在句末,表示發言者的欲言又止。

當然,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爲括號裏的內容其實“懂得都懂”,但真說出來又有點多餘,索性留下一個“略”,讓空白引起網友們的遐想。

這種“懶惰”不僅顛倒了符號使用時的主次關係,產生了語義嬗變,讓原本應是重點的文字內容被簡化甚至略去,而作爲引子的括號卻反客爲主成爲了吸睛的高光;

還讓“懶惰”本身在“人傳人”的過程中變本加厲:先是將“(略)”縮減成“(ry)”,又是吞噬了右括號變成“(ry”,後面連左括號都消失了,只剩下“ry”兩個字母。

不過本來也是口癖 隨便怎麼用都行

很快,這些原本根植於日本互聯網的流行語,便從2ch的土壤中生長蔓延至niconico、推特等社媒平臺,並伴隨着日本二次元產業的文化輸出,自然而然地傳入國內,被更樂於接觸日本文化的老二次元們所“吸收”。

正巧,彼時二次元還處於人人喊打的時期,沒有如今這麼多線下交流的機會,小衆人羣的抱團取暖更多以線上聊天爲主。

爲了保持內斂禮貌的互聯網風氣,大家在交談時總帶了那麼幾分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回覆產生歧義,觸到雷區。而“(笑)”、“(ry”的引入,輕鬆解決了當下交流環境的表達需求。

此事,銀魂亦有記載x

插一句,除了括號之外,其實也有其他用來表達情緒的字母或標點符號。

比如“x”,整個衍化路徑是:(bushi→(×→×→英文字母“x”。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人也很愛在句尾加“x”,不過他們用來指代親吻,所以交流時小心口癖……柯南有一集還專門講了這個

此外,還有“w”,這個源於日本的彈幕文化的上古老梗是由(笑)衍化來的,有着相同的意思。

言歸正傳。如果說上面這些外來流行語,讓國內的老二次元們領悟到了括號的妙用,那麼進一步挖掘出括號的潛力,併爲其提供了廣闊實踐舞臺的,則大概率是“語C”了。

所謂的語C,即是語言Cosplay,一種依靠純文字進行的線上角色扮演遊戲。

參與者們會先選取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然後用文字構築對話內容,與其他玩家所扮演的角色上演對手戲。

語C對戲 @牧首

在彼此對戲的過程中,爲了讓自己扮演的人物形象更爲豐滿,行動更爲明確,參與者們效仿了戲劇臺本的寫作方式,在對話開始前的句首,或是結束後的句末,用括號補充敘述自己的心理或行動、描繪周遭的場景或天氣等。

《等待戈多》的劇本

有時候,爲了能更方便地區分皮上(即角色)與皮下(即現實中的自己),與對手角色(語C圈內稱爲對皮)進行溝通,語C玩家們也會使用括號來標明,“這句話是身爲皮下的我想說的”。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圈內交流的潛規則。

總之,這是一個例子

而作爲二次元羣體中的活躍分子,語C玩家爲了結交新的“對皮”,常年奔走在擴列的第一線。

這種高頻的社交,讓使用括號的交流方式,迅速從語C圈內向外擴散。而括號難以替代的功能性,也讓二次元們產生了依賴,於是越來越多二次元開始將它們應用到日常對話中。

和親友的對話已經離不開()了……

到了後來,大家發現括號裏不管寫了什麼,更多時候都是在表達“不是真的這樣”的否定時,括號的演變軌跡又詭異地與昔日的“(ry”殊途同歸——括號中的內容被大繁化簡,最後化爲句末的一個空括號或半括號。

早期二次元其實更常用ry,反而不熟悉(。)之類的用法……

當然了,括號使用的泛化其實不只依靠語C玩家羣體的傳播,似乎也有野獸先輩的一份功勞。

(大喜)(悲報)(迫真)(震聲),這些如今飄蕩在各個社媒平臺的網絡用語,最早都是銀民的口癖……不過,如果深究這些用語中的括號,從根源上來講,其實和語C的用法是相似的。

從舶來到本土化、從實用到更爲複雜的演變,括號在二次元心中的地位與日俱增,而關於它的具體用處以及適用場景,也逐漸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共識。

比如,某些時候,它能夠發揮一些緩衝(疊甲)的作用。你可以在當發表過激言辭,加上括號來弱化攻擊性。比如:我覺得喫甜糉子的人有點沒品(並不)

也可以在陳述觀點後用來表示幾分不確定的遲疑,相當於一份免責聲明:

就像這樣

在這些語境下,“()”就跟互聯網社交中慣用的狗頭表情包差不多,只不過少了幾分抖機靈的洋洋得意,更多是在用插科打諢的方式,來化解語氣中的生硬與不必要的衝突。

你也可以將它當做一種捧哏的方式。特別是在發表一些不確定其他人能對接上自己的腦電波的奇妙言論時,用來自問自答,既可以避免出現冷場的尷尬,也能對自己進行挽尊。

日本宅宅也戒不掉自我捧哏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像語C玩家一樣,在括號內補充心理、動作、神態或者其他任何需要補充說明的東西,進一步充實、潤色對話的內容,讓對方更容易理解。像比較古早又常用的:(望天、(目移、(淚目、(瞳孔地震等……

當然,你也可以什麼都不說,只打一個括號,讓它營造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氛圍,比如:你這個人看着有點()

括號使用指南速通版 你也來試試吧!

隨着二次元文化日益融入主流視野,句尾帶括號的社交語言也悄然從小衆羣體的口癖,轉變爲年輕網友增強身份認同感的大衆符號。

而由此蓬勃生長的“括號文學”,也在保留二次元用法的基礎上,融入新用途,支撐起年輕網友新的態度表達。

比如,將括號內原本被二次元略去的文字變成真正想要輸出的觀點,恢復了原本顛倒的符號主次關係:

比如這樣

又或者,用來“不經意”地進行一些凡爾賽行爲:

雖然是在搞抽象……

更多時候,它會被當做發瘋前的預警:

其實也是語C用法 只不過是發瘋版

照這麼看,或許句尾加括號的用法在未來的某天,不會再是二次元的專利。但其實也挺好的,至少之後線上交流時出現這個口癖不會再被大衆吐槽了……

-END-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