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给大家写了一篇明朝历史的荐书文章,其中热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笔下的大明王朝从巅峰走向落寞,故事写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话题又被炒得很热,这篇文章结合明史大佬顾诚教授的学术著作,继续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儿》后面没有写完的那些历史。
![]()
01 南明史
南明史堪称一部令人扼腕的“低血压神器”,
短短18年朝局更迭、互斗不休,
英雄悲歌与叛徒横行交织,将明朝最后的复兴希望碾碎成灰,
而想要了解南明的故事,
就得从顾诚教授的《明末农民战争》和《南明史》入手,
这两本书完全可以作为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的补充。
我们还是先从明末开始讲起,慢慢过渡到南明史。
![]()
上文讲到明末朝廷的局面,陕西连年大旱,
草木枯焦,饥民皮骨已尽,到了吃人的地步,
澄城知县张斗耀在颗粒无收时仍“坐堂比粮”,
对无力纳赋者施以杖刑致死,彻底激化矛盾,
农民王二率数百人涂面冲入县衙斩杀张斗耀,
开仓济民后转战山林,成为明末农民战争第一把烈火,
陕西巡抚胡廷宴等官员为逃避责任,禁止州县上报民变,
谎称“饥氓掠至明春自定”,导致起义扩散失控,
崇祯帝虽收到灾情奏报,却拒绝减免赋税,
彻底断绝饥民生路,此为一大昏招,
将大明的基本盘直接推向了对立面。
![]()
02 昏招频出
到了崇祯二年后金兵临城下,崇祯急调陕甘精锐入卫京师,
结果山西援兵三日无粮,抢掠求生,
统帅张鸿功、耿如杞反被处死,五千精兵溃散,
延绥总兵吴自勉克扣军饷、盗卖军马,士兵逃亡,
甘肃援兵行军六千里无粮,王进才率部杀将返陕,
多路援军本来是大明驻守在地方的压舱石,
结果被崇祯一纸诏令折腾到死去活来,
一些溃兵不敢归营,携武器与战术经验投奔起义军,
反而使农民军战斗力质变,此为第二大昏招!
![]()
而最逆天的还是崇祯的反复横跳,
三边总督杨鹤指出起义根源是“饥荒之极”,力主赈灾安抚,
崇祯一开始答应了,但只肯给10万两赈银,
这些钱仅够数万受抚义军短期糊口,
灾民仍须“打粮”抢掠地主求生,结果反被被士绅诬为官Zei,
崇祯立马拒绝追加投入,反斥剿抚不力,
朝廷连一点余地也不给农民留,将灾民活活逼反,
崇祯后来将杨鹤下狱,全面转向剿杀。
而农民起义军看到朝廷连一口饭都不肯管饱,
于是也彻底撕破脸,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领袖开始崛起,
他们用“均田免赋”来凝聚民心,严明军纪,反而收获了民心,
而李自成其实也是因明廷亲手裁撤驿站,才加入起义队伍,
崇祯每每痛斥农民军不识大体,但他忽略了一点——
所有的农民军,几乎都是崇祯所代表的朝廷一手逼入绝路的。
崇祯本有多次机会将陕西起义军泯灭在萌芽中,
但都因为崇祯的反复横跳,导致农民军不再信任朝廷,此为第三大昏招。
![]()
03 谁需要背锅?
前文说到,明末时期开启的标志就是陕西澄城起义,
很多人都把明亡的这口大锅直接推向当时的第一负责人三边总督杨鹤,
而且明末官僚士绅的著述中,常有杨鹤主抚遗祸天下的说法,
他们认为“流寇”初起的时候力量并不大,
只要调集官军一鼓而歼之,就可以把农民起义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杨鹤一意主抚,才使农民起义得以发展起来,以至于不可收拾。
在他们这种正统叙事里逻辑非常简单,
都是因为xxx办事不利,才导致明末的崩盘,
但是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首先杨鹤并不是单纯主抚的,在任职期间他也曾多次组织官军对起义农民进行攻剿,
只是因为崇祯要求边军勤王,导致没有兵力围剿,所以不得不采取安抚的方法,
另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你按照人民史观去思考明末时期,
明廷其实就是最大的反动营垒,杨鹤当然是效忠朱家,
但他也是为数不多为农民说过人话的官L,
比如杨鹤反复上述告诉崇祯,单纯军事追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只有让农民军吃饱饭,可以回去种田养活自己,他们就不会反,
很多人都会怪农民的觉悟不高,看不到明王朝的危机,
但是陕西这件事上最大的锅就应该崇祯自己背,正是他的短视和吝啬导致事态扩大化。
![]()
陕西澄城县
04 游击战法
陕西这边已经出现严重的饥荒,按照往年的惯例,
农民们可以越过黄河去山西逃荒,但是山西为了规避责任,
直接禁止任何粮食从山西输入到陕西,同时也拒绝灾民进入山西,
就这样,崇祯三年开始,大量陕西灾民强行渡河进入山西,
崇祯调集大军由新任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指挥,去围剿陕西农民军,
所以陕西这边的起义军和灾民一起往山西跑。
恰好山西同样有大量的贫苦群众,两边一拍即合,
饥民的内应,起义军占领了晋西北重要城镇河曲,控制了黄河渡口。
崇祯四年,太仆寺卿郑宗周上言:
“盖晋土自天启初年以来,无岁不灾,而去年尤甚。重以沿黄之派,急于星火,转运艰难。在朝廷虽算价二十二万,而民间所费实已不止百万。有司但顾考成,新旧并催,鬻子卖妻,剜心敲髓,民之皮骨已尽。今日春雨未沾(指朝廷分文不予救济),风霾日异,人心汹汹,朝不保夕。弱者转于沟壑,强者嗔目语难。斩揭四起,势所必至。”
郑宗周看得很清楚,一开始只有陕西出事,现在山西连年灾荒,
却仍然“新旧并催”,导致山西和陕西起义军合流。
王嘉胤是明末农民起义早期首领,
崇祯四年五月,王嘉胤部在晋东南遭曹文诏追击,
曹利用内奸张立位(王嘉胤妻弟)灌醉并刺杀王嘉胤,
导致义军大乱,一度挫掉起义军的锐气。
为了应对追击,农民起义军开始辗转晋、冀、豫三省接境地区,
避开官军的重兵,相机出击,此时明廷内部统治集团出现分化。
![]()
王嘉胤
05 崇祯的心病
河南的乡绅们向朝廷请求,由陕西总督洪承畴兼管山西、河南军务,
兵部看出了之前山西坐视不管的问题,于是提议洪承畴移驻三省交界的潼关,
监制山西、河南二巡抚和曹文诏、邓玘、张应昌三总兵,
但崇祯不愿意让臣下掌握较大的权力,没有同意,
他把起义军活跃于三省归咎于官军作战不力,
派太监陈大奎、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为内中军,
分别出任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玘四镇的监军,
在崇祯看来,他的统治越是不稳,就越不相信人,
太监是他的亲信,派到军中充当耳目,可以防止文武官员的欺蒙,
但是宦官们在军事上几乎都是外行,
所谓“监纪功过”,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发财的机会罢了,
而地方上的文武官员,为了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点好话,
从贪污所得中分给一些油水,也就串通一气,互为表里了。
在打游击的过程中,农民军余部由紫金梁(王自用)整合,
形成 “三十六营”联盟,号称二十万人,
首领包括张献忠(八大王)、李自成(闯将)、罗汝才(曹操)和高迎祥(闯王)等等。
![]()
06 诈降突破天险
崇祯六年,起义军首领紫金梁-王自用在河南济源病死了,
这其中还有明廷施展的离间计,让紫金梁和其他首领人物之间有了隔阂,
甚至还有人说紫金梁可能会接受朝廷招安,
这年冬天,崇祯调来的官军云集于晋、冀、豫三省的交界地区,
参加围剿的官军总数在三万以上,起义军活动的余地越来越小,粮食给养都极感困难,
面临着被官军围歼的危险,起义军首领们向京营总兵王朴伪称愿意接受招安,
王朴和监军太监杨进朝、卢九德不知是计,
以为不费吹灰之力,便可顿时弭平大患,同意接受投降,同时停止了对起义军的进剿,
起义军以伪降为掩护,趁着冬天山西垣曲到河南济源之间的一段黄河冰封冻成桥,
直接用门板铺在冰上再加一层土,分三路驰马而过,
到达河南渑池县境的马蹄窝、野猪鼻,史称“渑池渡”,
明河南防河中军官袁大权仓猝迎战,被起义军击毙,
起义军主力就这样一举突破了黄河天险,把崇祯调来的重兵甩在后面,
从此农民军可以在河南平原这块更广阔的土地上遨游,明末农民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渑池渡
07 逐鹿中原
在整个明末,农民起义军渡过黄河天险进入河南,是一个“划时期的大事”,
因为它将战火从西北边陲地区烧到了明帝国的腹心——中原。
当时河南连年大旱,百姓在饥荒和朝廷的横征暴敛下生存艰难,
在《中原生灵疏》内描述了河南当时的形势:
崇祯三、四、五、六年,连年大旱,“秋既无收,麦又难种。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值银五钱者,有工作一日不得升米者,有采草根树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母弃其子者,有卖一子女不足数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渠者,有饿死路侧者,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枕比而毙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在这样的大荒之年,崇祯不仅不救河南人,而且还加征赋税,
崇祯七年以后,农民军力量的陡然增长数倍,
所以每当农民军走投无路快要消弭时,都是崇祯给出的神助攻,
起义军兵分两路,西路军横行狼、一斗谷、扫地王等破武关,
克山阳、镇安、商南,北上威胁西安,
南路军是主力,包括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经卢氏山区矿徒引路,
半月内连破郧西、上津、房县、保康,湖广明军束手无策。
各省明军互不协同,洪承畴疲于奔命,
朝廷大臣们又再次提出了统一事权的问题,他们认为义军之所以能流突无定,
是因为各镇、抚事权不一,互相观望,所以提议让洪承畴作为总负责,
但崇祯认为陕西三边同蒙古部落相邻,洪承畴肩负边防重任,
所以由延绥巡抚陈奇瑜,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
![]()
08 短暂入川
新五省军务总督陈奇瑜,檄调各路官军齐集于河南陕州,
然后移师南下,向湖北均县、竹山一带的起义军进剿,
起义军直接入川,入川的义军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由豫西和湖广郧阳西入陕西兴安,遇到明军阻击后南下入川,
另一部分是从湖广郧阳地区,经长江北岸的大山区入川。
陈奇瑜自恃胜利,尾随部分起义军进入陕西汉中地区,
起义军(主要包括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误入一处山高路险的栈道地区,
又逢七十多天连绵阴雨,导致“弩解刀蚀,衣甲浸……数日不能一食”,数万兵马陷入几乎覆灭的绝境。
为求生机,起义军首领决定再次采用诈降的手段,
他们凑集金银财宝,贿赂陈奇瑜身边的将领,使其极力主张招抚,
陈奇瑜急于求成,相信了起义军的“真投降”,于是饥饿疲惫的起义军得到了充分的粮食补给和休整。
一夜之间,休整完毕的起义军突然发难,杀死明军派来的监视受降的人,
直接突破封锁,崇祯听闻此事大怒,直接将陈奇瑜革职查办。
![]()
09 荥阳大会
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在汉中成功突围后,声威大振,
总督陈奇瑜下狱,换上洪承畴,但是它因为处理西宁兵变而分身乏力,
起义军抓住机会,在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冬,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东征,
主力部队悉众东奔,再次集中于河南,
这一次起义军声势浩大,史载“大小七十二营之贼,有二三十万之多”,
而且起义军有意向往东南进攻,要知道江南一向是朝廷命根所在,崇祯极为恐慌。
崇祯八年正月,十三家起义军首领,包括老回回、李自成、张献忠等在河南荥阳召开大会,
起义军的探子报告明廷有可能调遣精锐的关宁铁骑围剿他们,
所以召开荥阳大会共同商议对策,这个故事在众多明末小说中非常常见,
但是根据顾诚教授的考证,如此重大的会议,
在河南巡玄抚默、兵部尚书张凤翼的书信中无任何记载,
而且时间点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荥阳大会可能是后世小说作者虚构的事件。
不过接下来,起义军的操作直接封神,直接打得明军措手不及。
![]()
10 攻克凤阳
崇祯八年正月上旬,起义军经河南汝宁府东入安徽,
十一日攻克颍州,原任兵部尚书张鹤鸣被处死,
这时凤阳的贫苦群众听说义军到了安徽,主动找到义军邀请他们打凤阳,
此时的讽刺程度也直接拉满,老朱家的龙兴之地也反了,
当时的凤阳被定为中都,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葱翠雄伟的山陵,养尊处优的守陵太监和地方官员,
但是对于当地人民来说,却是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
明初朱元璋曾下令“复凤阳、临淮二县民徭、赋,世世无所与。”
但是正是因为这里出了朱皇帝,各种造作、差役多如牛毛,把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
农民们“竭力一年之耕”,好不容易打下一点粮食,里役就随踵而来,
后来安徽凤阳反倒成为最穷的地方。
![]()
崇祯这边也是一群猪队友,
崇祯八年正月十五日凌晨,起义军乘着大雾突袭凤阳。
由于迷信风水,凤阳没有修筑城墙,
城内官僚猝不及防,守将朱国相被杀,官军主力被歼,知府颜容暄被从监狱中搜出并处决。
起义军打出“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号,当地群众还与起义军共同庆祝胜利,
而且还烧掉了皇陵的享殿和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挖掉朱家祖坟,
消息传到京师,朝野崩溃,兵部尚书惊恐欲倒,
崇祯更是先添素服,告祭太庙,下罪己诏。
焚毁皇陵、挖掘祖坟的行为,表明起义农民的斗争矛头已不再受压迫地方抗议,
而是直接指向了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崇祯本人,
所以站在农民军的视角,崇祯确实是最后的大BOSS,
但是谁也没想到最后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历史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由于时间关系,本文暂时更新到这里,
接下来李自成即将入川,起义军们还会遭遇怎样的挫折,
崇祯又是如何将祖宗基业全部丢掉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凤阳县
往期历史相关:
精罗落泪——罗马史该如何入坑?
历史天花板——中国通史必读:从入门到进阶!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儿》没有写完的历史
明末1644——天下无敌的大明,《明事》未竟的历史!
明朝历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儿》,还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历史——《刺客信条:王朝》,唐朝历史神作有哪些?
三国历史——看完《三国演义》,还有哪些三国历史神作?
魏晋南北朝——《东晋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好书推荐!
春秋战国——读完《商君书》,春秋战国史有哪些经典著作?
考古寻秦记——《秦始皇的兵与城》有多么伟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游戏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条王朝》,做成游戏靠谱吗?
冷门佳作——《康熙的红票》,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汉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王莽是“穿越者”吗?
八王之乱——《全战三国》,司马家为何是短命王朝
历史神作——《东晋门阀政治》,史学天花板!
国剧巅峰——《大明王朝1566》,被埋没的历史剧
裸体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乐古典名曲
明朝悬案——朱元璋脸上,真的有72颗麻子吗?
天涯神贴——《明朝那些事儿》,一个时代的离去!
#gd读书#
#gd历史杂谈#
#gd的ai&游戏杂谈#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