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Mr.Puin原创,于2020年在TapTap 首发,转载需经作者同意。文章已授权。
前言:
2020年1月2日,是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sc Asimov)诞辰100周年,距今天的确已经过去了不短时间,但我依然想借着这个机会,聊聊阿西莫夫。
似乎有些巧合,在阿西莫夫出生之际,也曾爆发肺炎灾难,他是当地唯一幸存的孩子。在100年后的今天,希望我们能战胜肺炎,走向一个健康的世界。
阿西莫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他与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世界科幻三巨头”;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他还获得了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美国政府授予他“国家的资源与自然的奇迹” 称号,以表彰他在“拓展全人类想象力”方面的杰出贡献。
他一生写了500多本书,颇有些“魔幻”。
笔者的科幻阅读还并不算宽泛,但也已经读过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就我而言,书中所构筑的银河世界可以算得上是恢宏,尽管某些细节在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但阅读过程中诸如“发言者”这样简洁精准的概念仍然引起了我的赞叹。
毫无疑问,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在上个世纪的冲击力十分强。战争阴影的笼罩下,科幻小说描述的未来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和平。例如“核子冬天”的概念就是科幻小说家Carl Sagan最早提出的(似乎有些跑偏了)。
直至今日,在机器人相关的作品中,也能看到阿西莫夫的影子。看到《底特律:变人》中的康纳与汉克组合,这种机器人与警探的组合竟使我一瞬间想起了贝莱与丹尼尔(出自《钢穴》);况且“变人”这个名字本身便含有致敬的意味,看了看书架上的书,我产生了聊一聊阿西莫夫的冲动。
本篇文章比较碎片化,以讲述有趣的事实为主,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阿西莫夫。
PART1 可能是想更年轻些
让我们从一张漫画看起。
1991年1月2日,加菲猫正在庆祝阿西莫夫的生日
说来有趣,可能就连这幅漫画的作者也不知道,1月2日并非阿西莫夫真正的生日。原因令人难以置信:他的父母忘记了他是在哪一天出生的。
阿西莫夫在自己的自传《人生舞台》中提到,他的生日是在懂事后自己定的。有证据显示,他真正的生日介于1919年10月和次年的年初之间。定下1月2日这个日期,可能是他想让自己尽量年轻些吧。
却也因此,在1945年,阿西莫夫作为不满26岁的士兵应征进入美国陆军。幸好1945年二战结束,若非如此,人类历史很可能将失去一名伟大的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不过阿西莫夫年少成名,在他21岁的1941年,便已经写出了被评为“1956年以前最佳短篇科幻小说”的《日暮》。相信就凭此,阿西莫夫便足以留名史册。
阿西莫夫的从军生涯只有短短九个月,这期间,他完全凭借写作成为了下士,还顺利躲过了1946年的核试验。阿西莫夫的人生,似乎十分幸运。
但毫无疑问,和平才是一切幸运的源头。
PART2 出租车上的协定
阿瑟·克拉克与阿西莫夫
众所周知,阿西莫夫与阿瑟·克拉克同为“世界科幻三巨头”中的一份子,同时他们也还都是优秀的科普作家。两人曾经为“谁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说作者与科普作者”展开过长达十几年的争论,也因此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最终两人在一起乘坐出租车经过公园大道时,达成了一项共识:“在任何时候我必须承认阿瑟·克拉克是最好的科幻作者,同样,阿瑟·克拉克必须始终坚定地认为阿西莫夫是最好的科普作者。”
这正是所谓“公园大道协定”,两位大师也有了深厚的友谊。
在评价阿瑟·克拉克时,阿西莫夫也毫不吝惜自己的幽默与赞美。
“但是我们都是坚守协定的高尚的人。亚瑟在很多方面的成就都毫无疑问在我之上。例如,他在年龄上就年长我30岁,1917年出生以至于现今他已经年过60了。而我,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才刚刚30出头而已,还有就是我可以直率地坦白他的秃顶和丑陋程度都明显胜于我。”
“科幻文学创作存在两个极端——冷静相对于热烈,逻辑性相对于感性化,科学主具扭对于人文主义。在情节构思上我和亚瑟都具有热烈的、感性化的和人文主义倾向的特征,但是毫无疑问地在表达方式上,我们都钟情于冷静的、逻辑化的和科学主义倾向的方式。”
“亚瑟是具有强烈的科技导向的科幻作家。他曾经受过专业的科学教育,并且他想象的事物都是严格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他的创作徜徉于宇宙世界,但仍然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
上三段均摘自《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
PART3 科幻界的神仙打架
此图为海明威,在此勘误
海因莱因,被阿西莫夫誉为贵族
尽管主角还是阿西莫夫,但是我们要先从另外两巨头,阿瑟·克拉克和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故事说起。
尽管阿西莫夫与克拉克也发生过口角,但相比他们两个之间略带幽默的争辩,克拉克与海因莱因的争吵则要激烈的多,甚至直接导致了两人友谊的破裂。
在冷战阴影最强烈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里根总统提出建立SDI(Strategic Defense Initative)反导弹系统,这一主张遭到了英国作家克拉克的抨击,他以“科技亵渎”(technolgical obscenities)来痛批这一计划。
1984年,海因莱因邀请克拉克参加几个科幻小说家的会议。在会议上海因莱因指责克拉克身为英国人却干涉美国内政(克拉克几个月前以英国太空专家身份参加美国国会反对SDI计划),并怒斥克拉克的观点荒谬。据说海因莱因气到拒绝再和克拉克讲话。自此,两位科幻大师绝交,此后再没有见面。
提出SDI计划的里根总统
这些和阿西莫夫有什么关系?我们慢慢往下说。
实际上,海因莱因所处的会议是一个为里根总统服务的民间组织“国家太空顾问公民委员会”。他们经常在《环世界》作者Niven家里召开会议,曾为里根总统书写太空计划等的致辞。
各位应该听说过“星球大战”计划,据说,最初发表这个计划时的讲稿就是由这些科幻小说家所撰写。凡事必有它的对立面,有许多科幻小说家曾反对SDI计划,比如阿西莫夫和克拉克,他们主张与苏联合作太空计划。
阿西莫夫说道:“我反对SDI计划不是因为我是科幻小说家而有专业知识,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他认为,“星球大战”计划不仅无法防治战争,甚至会激化矛盾。
作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阿西莫夫也曾是“国家太空顾问公民委员会”的一员,但当他发现了组织试图为里根总统制定太空计划后,果断选择了退出。他还为老朋友克拉克打抱不平,“你们指责克拉克是英国人,没有资格评价SDI计划,那美国政府为什么一直对苏联评头论足?他难道是苏联公民?”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部叫做《宇宙》的纪录片,没错,这部纪录片的片段出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上。而其解说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也曾参与到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反对中。他曾公开反对SDI计划,为此甚至被称作“苏联的间谍”。
1983年,卡尔·萨根等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了核子冬日的假说,以此来阻止核战危机。阿西莫夫曾大力盛赞到“最让我激动的是,这里面的每一个内容我都百分百支持。”这是核子冬日的首次提出。
尽管“核子冬日”已被证伪,但人文主义科幻小说家为避免核战所做出的努力值得我们肯定。毕竟,此假说曾被戈尔巴乔夫搬到谈判桌上。
这场有多个科幻小说家参与的口水战,最终也因为冷战的突然结束而终止。
PART4 并不幸运的天才
让我们调转视角,回到阿西莫夫本身。
他是一个天才。从小聪明绝顶,智商有160。15岁上大学,却郁闷地发现自己并不算优秀。他写道:
“在小学和初中里,我是最聪明的孩子;在高中里,我是比较聪明的孩子之一;到了大学里,我只是一个没有特长的聪明孩子。”
他甚至在大学毕业后因为害怕找不到工作而读博。他甚至在29岁才有了稳定收入。尽管21岁就写出了我们提到过的《日暮》,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拥有财富,反而生活拮据,紧张度日。
38岁,阿西莫夫才成为了全职作家,并最终成为了写出了500多本书的全能作家。他的作品遍及各个领域,从银河的科幻到古代的罗马史、从幻想到科普、从理性主义到神秘主义、从科学到宗教,无所不包。
阿西莫夫是个天才,这毫无疑问。他对写作也的确有高度的热忱。可以说,阿西莫夫无时无刻不在写作。他曾说道:“我不需要放假,放假干什么?放假无非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就喜欢写作。我已经在做我喜欢的事情了。”
央视曾经有过一期节目叫《寻找阿西莫夫》,几个大学生为拍话剧找到了曾拜访过阿西莫夫的卞毓麟教授,阿西莫夫曾表示招待访客是他唯一不写作的时间。
“度假是一个人在工作之余想做的事,我想做的事只有写作。”
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阿西莫夫还写道:“我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
他说过,他不相信有来世,他认为人死后一切都完了。
所以阿西莫夫是一个天才吗?
他是,只不过,他像普通人一样奋斗,像普通人一样经历困难。
PART5 自传
自传《人生舞台》
阿西莫夫一生中有三本自传,分别是1979年的《记忆犹新》,1980年出版的《欢乐依旧》和1990年的《人生舞台》。
一个人居然会给自己写三本自传?未免让人有些惊讶,而且这三本自传加起来足有110多万字。这实在是有些自恋了,但自恋得有些亲切。
这本书中,他讲述了对家庭、婚姻、学校、疾病、成长,乃至信仰、道德等问题的观点。他认为婚姻是痛苦的、却又在娶了漂亮太太后找到了爱情的甜蜜;他恐高,身为科幻作家却从不旅行,他认为自己的想象足以支撑一切……
正如他在《人生舞台》所说,“通过这种写法,你会真正了解我,说不定,你还会喜欢上我。”这本他在病重时仅用125天完成的60万字自传,可能就是我们了解他最好的方式吧。
PART6 简单的游戏影响
我本来是希望在上一部分就打下“结束”,可想了想,不说说游戏,似乎不大妥当。说两个我知道的吧。
1.CSGO中的饰品
在玩CSGO时,我们总会听到被称为“高达”的皮肤。这皮肤是什么呢?正是在国内被译作“二西莫夫”的Asiimov。
对比“Asimov”,这系列皮肤的名字中多了一个“i”,据设计师Chris Brown所说,皮肤橘白色外观的灵感来自《第九区》,而名字,当然是为了致敬阿西莫夫。
当然类似的皮肤,还有被戏称为“地下水”的Tec—9的艾萨克。名字同样取自艾萨克·阿西莫夫。
抛开颜色,线条和二西莫夫十分相像
2.机器人
机器人三定律
开头我们提到了《底特律:变人》,那我们简单说说机器人吧。
最初,机器人故事只有两种:机器人背叛人类、人类奴役机器,是阿西莫夫打破了这个局面。在写了几部机器人故事后,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机器人三法则”,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事实上,后来还有“第零法则”,就不详细说了。
毫无疑问,这一套铭刻在机器人“正子脑”里的规则打破了对机器人故事的束缚,规则来打破束缚,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机器人三法则”并非完美无缺,于是,我们可以在《我,机器人》(区分电影)里看到一个个“机器人出现bug,人类主角排除bug的故事”。就连现在,当我看到这些故事,还是不得不叹服于阿西莫夫情节设计的精妙。
机器人系列也因此成为了阿西莫夫的一个铭牌,成为了一座高峰,考验着今后的机器人故事。也难怪,阿西莫夫自称为“现代机器人故事之父”。后面的机器人故事,或多或少受到了它的影响。
所以,什么是“正子脑”?
小说《保证满意》(被收录进高中英语选修七)将其解释为一个只有人脑般大小却极其复杂的“电话交换机”,将正子回路写入其中。但由于正子脑生产的不确定性,便导致了机器人也有不同的个性。
事实上,在阿西莫夫写作的年代,“正电子”(简称正子)才刚刚发现不久,使用这个概念纯粹是为了吸引读者,嗯,追赶潮流。经研究,“正子”这东西,可不能用于电脑。
3.变人
机器管家
我们在前言中便提到了《底特律:变人》中这个“变人”含有致敬成分。仔细说说吧。
其实,阿西莫夫有一篇中篇小说就叫《变人》(Bicentennial man),也可译作《双面人》。这篇小说被改编为了电影《机器管家》,阿西莫夫曾提到这是他创作的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这篇小说主角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机器人安德鲁,他为了使自己成为人类,潜心研究医学和仿生学,经历数个世代,最终将自己的全身换上人工器官,得到了作为人类的身份,最终迎接死亡,成为了唯一一个拥有200岁寿命的人类。
在小说中,安德鲁寻遍世界,也并未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有思考能力的机器人,他萌生了“爱情”,回到故乡时却发现昔人已逝。当拥有无尽的生命,感情的流逝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最终,安德鲁“宁为人而死”也不愿“身为机器而生”,或许这就是一个机器人对于自由的渴望吧,这也是一个真正的“变人”故事。
回到《底特律:变人》,康纳的章节也有些《钢穴》的感觉。这是机器人系列的第二部,讲述了警探以利亚·贝莱与仿真机器人机·丹尼尔·奥利瓦一同侦破案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极度厌恶机器人的地球侦探与木讷的机器人合作一起侦破谋杀案,而随后的《裸阳》中,已经成为“伙伴”的两者再度调查“机器人突破第一法则”的奇特谋杀。说起来,还真是相像。
说到这里,我可否把游戏中的仿生人之父以利亚·卡姆斯基的名字看作对“以利亚·贝莱”的致敬呢?
最后,《底特律:变人》讲的是一个“解放”的故事,并非真正的“化身为人”,毕竟没有血肉之躯,仿生人依旧是“机器人”。
尽管没有“变人”,但当安卓人冲破面前的墙开始反抗,他们或许得到了人权、自由,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始,机器人,最后真的可能“化身为人”。
THE END
其实在我心中还有很多话想说,但在这里,我还是不具体谈了。我整理了不短时间,找了很多东西,才勉强搬出了这样一个拙劣的文:内容不精,长度不长,况且只是简单的整理。
希望以后有时间能够继续讲讲我心中的阿西莫夫吧。
坑就挖下了。整理不易,谢谢支持。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