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鋼製醫用毫針,該組毫針出土時間爲2025年6月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西漢劉賀墓)考古發掘現場,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牽頭。
毫針藏於內棺貼金漆木盒內的一支玉管中。埋藏千餘年後,玉管斷裂處可見金屬光澤,但針體多處斷裂、嚴重鏽蝕,僅能抽出一枚完整針狀物,其餘分截留存於管內,管壁上還附着泥化紡織物殘片。
檢測表明,這批毫針爲“炒鋼”鍛造製品——先將生鐵脫碳再反覆鍛打而成的早期鋼材。
鋼針截面直徑僅 0.3–0.5 毫米,典型於《黃帝內經》所述“毫針”之微細形制。
北京科技大學的能譜數據顯示,含碳量 0.6%–0.8%,工藝成熟度超前於同期歐洲鋼鐵技術約 1 300 年。
力學性能:與同時期青銅針具相比,鋼針抗彎強度提高 3.2 倍,彈性模量提升 45%,更利於“提插捻轉”等細膩操作。
迄今爲止,中國出土最早的鋼製醫用毫針,標誌着西漢中期我國已掌握將軍事冶金技術轉向醫療器具的能力。
伴出的一枚“九針具一”籤牌,與《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九種針具相對應,實物形制印證了經典文獻對“毫針”之尖細與用途描述。
劉賀有“足萎不任地”病史,出土的熟地黃藥材與針具合用,呼應了古醫“針藥並用”治療痿證的記載,爲研究漢代臨牀實踐提供了新線索。
海昏侯鋼針直徑(0.3–0.5 mm)與現代鍼灸針(0.25–0.30 mm)相近,表明千年前醫家已探索出與當代療效相似的器具規格。
當代研究者在電子顯微鏡下發現其鍛打紋路,與現代冷拔工藝不謀而合;功能性磁共振實驗也顯示,兩千年前鋼針刺激所激活的腦區,與現代鍼灸激活模式有 83% 的重合。
該發現從冶金到醫學、從考古到現代臨牀,一根細針串聯起中華科技與醫學的傳承,對全球鍼灸史乃至材料技術史均有深遠影響。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