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小心臟起搏器問世 比米粒還小可降解被吸收

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近日由美國西北大學領銜的國際團隊,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研發成功,其體積比米粒更小,且具有可生物降解特性。這一突破性技術已在《自然》期刊發表,並被視爲心血管治療領域的重大革新。

該起搏器尺寸爲1.8毫米×3.5毫米×1毫米,比傳統起搏器小500倍,可通過微創技術,3毫米以下切口植入,甚至適用於新生兒。

全部組件採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如鎂、鋅、三氧化鉬等,植入後1-2.5年內逐漸降解,通過腎臟排出體外,無需二次手術取出,極大降低感染和併發症風險。

裝置利用體液作爲電解液,通過鎂或鋅陽極與三氧化鉬陰極的化學反應產生電流,實現自供電,無需外部電源或導線。這一創新設計由中國博士後張亞敏提出,是其核心突破之一。

通過近紅外光遠程無線控制起搏頻率。當體外可穿戴皮膚貼片檢測到心律異常時,自動發射近紅外光激活起搏器,形成閉環控制系統,實現精準調節。

已在小型動物,小鼠、大鼠、大型動物,豬、犬及離體人類心臟組織中驗證有效性,可穩定控制心臟節律。

研究團隊預計未來2-3年內啓動首期人體試驗,目標是將該技術轉化爲常規醫療工具。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