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或首發國產一英寸大底 影像自研成廠商必由之路

移動影像,這一曾經被視爲智能手機附加的功能,如今已成爲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們競相角逐的核心戰場。從早年的一英寸超大底CMOS,到後來的一億像素主攝,國產手機在影像技術上不斷內卷。步入2025年,局勢悄然發生了變化,差異化競爭成爲了新的關鍵詞。

在2025年,據傳有廠商將放棄追求極致的一英寸大底主攝,轉而將重點放在提升超廣角鏡頭的性能上。這一決策背後,是智能手機攝影日益普及的今天,用戶不再滿足於單一焦段的出色表現,而是期望在任何場景下都能獲得高質量的照片的大勢所趨。

與此同時,華爲或首發國產一英寸大底CMOS的消息,也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那麼它將標誌着國產手機在影像自研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外,小米、榮耀、vivo等廠商紛紛押注2億像素長焦鏡頭,也預示着高像素化將再次成爲影像旗艦的一大趨勢。

總而言之,2025年,國產手機廠商在影像領域的競爭態勢將發生深刻轉變。從以往單一維度的激烈互搏,逐步邁向多維度的綜合格鬥,而本篇文章,將重點討論“從華爲看國內手機廠商影響自研之路”。

2025年,智能手機影像技術競爭已從“參數內卷”邁入“技術自研”的新階段。廠商們不再單純比拼傳感器尺寸或像素數值,而是通過自研硬件、算法與供應鏈整合構建差異化壁壘。而華爲則是在影像自研方面走得最早的一個。

華爲影像自研:從跟隨到引領

華爲的影像自研之路並非一蹴而就。早在與徠卡合作期間,華爲就開始了對影像技術的深度探索。然而,真正的突破來自於XMAGE影像品牌的誕生。XMAGE不僅是華爲影像技術的集大成者,更是其技術自研的象徵。XMAGE的核心在於軟硬件的深度融合,通過自研傳感器、算法和操作系統,實現了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面掌控。

在硬件方面,據傳華爲的1英寸大底傳感器採用了華爲此前已經試用過的RYYB濾光陣列,這種設計相比傳統的RGGB陣列,能夠顯著提升進光量,從而在低光環境下獲得更好的成像效果。此外,華爲還引入了可變光圈技術,通過調整光圈大小,適應不同的拍攝場景,進一步提升成像質量。

在軟件方面,華爲的純血鴻蒙系統(HarmonyOS NEXT)通過全棧自研架構,實現了從傳感器驅動到AI算法的深度優化。AI場景識別技術能夠實時分析光線、物體運動狀態,並動態調整曝光策略,確保每一張照片都能達到最佳效果。鴻蒙內核的低延遲特性,則讓快門響應速度提升至毫秒級,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

華爲自研的這一做法,在市場上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2024年第四季度,華爲以18.04%的市場份額重奪中國手機市場第一,其中影像旗艦Pura 70 Ultra更以DXOMARK 163分的成績登頂影像排行榜。市場表現驗證了自研技術的競爭力,而技術積累又反哺至汽車、AR等新業務線,形成“影像技術—用戶體驗—生態擴張”的正向循環。

國產廠商自研影像“百花齊放”

在華爲自研影像取得不錯的效果下,國內其他手機廠商也都開啓了影像自研的大門。

小米在2023年在小米13 Pro上棄用了索尼IMX989一英寸傳感器,推出了與國產廠商豪威聯合研製的“光影獵人”系列,其900型號採用1/1.31英寸定製大底,通過像素融合技術實現2.4μm超大單像素尺寸,同時支持1024級可變光圈。與徠卡合作的色彩科學則進一步強化了影像風格化,例如在即將發佈的小米15 Ultra中,其首次搭載的2億像素潛望長焦,便可保留更多細節,而AI算法能自動優化人像膚質與背景虛化層次。

另一個以拍照見長的廠商vivo選擇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自研影像芯片和算法,在去年的X100 Ultra發佈會上,vivo帶來了藍圖影像,公佈了自研傳感器技術、自研影像算法矩陣、自研影像芯片。而在另一側,vivo同時也加強了與蔡司的深度合作。共研蔡司光學鏡頭、蔡司T*鍍膜、蔡司自然色彩、蔡司風格虛化等,

而在不久後將推出的X200 Ultra上,vivo據傳爲該機型搭載了行業唯一的超大底超廣角鏡頭,並配備了同樣規格的超大底主攝以及進光能力更強的2億像素潛望式長焦鏡頭,率先實現了大三元全焦段全大底方案。vivo定製了35mm原生焦段的主攝,並一次性搭載了兩顆自研芯片,只爲了能通過自研技術讓新機在視頻拍攝方面媲美甚至超越iPhone。

自研影像的驅動力與挑戰

國產手機廠商紛紛重金髮力自研影像,背後自然也有着自身的驅動力。首先,供應鏈安全是重要因素。華爲因制裁被迫轉向國產供應鏈,而小米、vivo等廠商也意識到過度依賴索尼、三星可能存在的風險。其次,廠商想要掌握技術話語權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自研傳感器與算法可擺脫“公版方案”同質化,形成差異化賣點,並且在宣傳方面也更能夠打動消費者。最後,用戶體驗升級也是重要原因。用戶對影像的需求從“拍得到”轉向“拍得美”,自研技術可更精準匹配本土化場景。

然而,自研影像也面臨着諸多挑戰。首先,研發成本高企。一顆定製傳感器的研發費用可達數億元,且需與鏡頭、算法同步迭代,需要上游廠商深度參與到供應鏈中。其次,用戶體驗的權衡也是一大挑戰。一方面,自研的大量投入可能會被納入到商品最終的價格中,導致漲價的出現。而另一方面,自研需要克服技術代差,前期的產品可能在性能和參數上還比不上外購,這可能會影響到手機的使用體驗。對於大多數消費者而言,最終產品好不好用纔是是否購買的關鍵因素,說服他們花更多的錢買一臺性能還不及非自研的手機,是非常困難的。

自研影像的“下半場”

目前來看,隨着手機同質化的加劇,影像依舊是接下來各家手機廠商發力的重點,國產手機廠商的影像競賽也變得越來越激烈。短期內,硬件參數的軍備競賽仍將持續——豪威、三星、索尼等新一代傳感器即將面世,而AI算法的優化將成爲差異化關鍵。長期來看,技術自研對於打造“體驗閉環”變得十分關鍵。

華爲將首發國產一英寸大底,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標誌着國產手機廠商從“供應鏈整合者”向“技術定義者”的轉型。在這場自研影像的浪潮中,沒有一家企業能獨善其身。唯有持續投入核心技術、平衡創新與體驗,方能在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正如一位行業觀察者所言:“未來的影像之戰,不再是像素的堆砌,而是對光與影的理解。”

來源:快科技-手機頻道

點擊此處查看原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