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VR Ready”還是那高端顯卡所獨有的賣點:那條以GTX970劃定的界限,彷彿是兩個時代的交匯點。
時間的長河沖淡了“虛擬現實”的熱潮,卻也讓這項技術逐漸成熟、走向民間——在“VR元年”8年以後的今天,曾經遙不可得的它,是否已是觸手可及?
此刻,我便將以一臺輕薄筆記本的核芯顯卡,向“VR Ready”發起挑戰。
沒錯:一款輕薄筆記本運行PCVR遊戲,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考慮到它所搭載的核顯性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作爲時下備受矚目的產品,相信愛好者們不會對Radeon 780M感到陌生:它集成有12組RDNA3計算單元、共768個流處理器。工作在2.6-2.8Ghz頻率下,是當今最快的核顯之一!
運行3DMark Timespy測試,這款780M核顯可輕易取得3000+分的圖形成績——已然全面戰勝經典的GTX960顯卡,就連GTX780M也不能及。
在VR的浪潮來臨之時,VRMark曾是評判顯卡性能的標杆。如今雖然已經停止更新,卻仍不失爲VR性能的參照。
而在這項測試中,Radeon780M更是斬獲了3700分的測試成績——“可在Oculus Rift頭顯上獲得良好的體驗”,這款軟件如是寫道——儘管Rift頭顯早已在數年前停產。
理論畢竟是理論,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讓我們戴上更新的Quest頭顯,在一款真正的VR大作中 探尋問題的答案吧!
——《半條命(半衰期):ALYX》,啓動!
與“元年”時的VR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的市場早已是“一體機”的天下。它們不具備將DP/HDMI直接通入的功能,想要遊玩PCVR遊戲,需提前將視頻畫面壓縮,再發送到頭顯上解碼。
這樣繁複的流程,自然會造成額外的性能壓力——對比“VR元年”的前輩們,Radeon780M實際上面臨着更嚴峻的考驗。
(均爲Radeon780M實機截圖,下同)
但得益於Valve出色的優化,這款核顯仍然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蹟!
遊戲的過場動畫播放完畢之後,映入頭顯的場景是那樣地真實:宏偉的17號城市,運作中的聯合軍機甲,身邊的收音機觸手可及……
It just works!
觀察四周,畫面也並沒有異常閃動。內容交互完全正常,似乎已經燃起了“核顯VR”的希望?
但是隨着遊戲的場面越發宏大,780M的能力也漸漸力不從心。快速轉動視角時,“動態分辨率”作用下的模糊“清晰可見”,補幀所帶來的拖影也難以避免。
(室內場景的表現差強人意……)
激烈交鋒中的遲鈍、偶然間出現的音畫不同步、漫天飄紅的延遲數據,以及那卡頓並不明顯,卻依然越來越強的“暈動”感受,無不都在提醒着你:核芯顯卡的性能,依然捉襟見肘。
(宏大的室外場景,延遲明顯偏高)
——是的,儘管可以運行,但“核顯VR”的道路仍然漫長,780M的體驗遠不算優秀。
後記
對於極度追求流暢的VR作品來說,Radeon 780M的性能還是太過勉強——但在可預見的未來裏,技術的進步 是否終有徵服這高峯的一天?
更強大的核顯已在路線圖上:1024個流處理器的Radeon 890M已然到來。高達40CU的Strix Halo“超級核顯”,也正在AMD的計劃之中。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核顯VR”不會再是個異想天開的夢想。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