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別了,蘋果『全家桶』

看完iPhone 16系列手機的發佈會之後,我發了篇圖文貼:

照片看上去有點拉胯,其實是用iPhone 15 Pro拍的。


我其實並不期待蘋果再有什麼震驚全球的創新,能讓我的日常使用更加便利就夠了,可實際上我什麼都沒感覺到。去年從iPhone 13 Pro Max換成15 Pro的時候是如此,今年新發布的16系列依然如此。


說到底,蘋果的『技能點』實在是太偏向視頻工作者了。我試過用蘋果拍ProRes格式的視頻,再導進iMac用Final Cut Pro剪輯。效果確實很好,但剪輯過程中的緩存極佔硬盤空間,以至於我不得不再單獨買一塊移動硬盤才能在正常剪輯視頻的同時不爆iMac的機身硬盤的容量。

換言之,這些高端功能並不契合我的日常使用場景。

大概半年前,我半價收了一臺三星Fold 5摺疊機,開始了轉向安卓的嘗試。有一說一,三星OneUI用戶界面的設計和手勢交互過於『復古』,剛上手時用起來很難受。直到我開始用Good Lock等插件修改手勢操作、增加便利功能之後纔算能用。調校的過程也花費了比較多的時間。


大摺疊機在玩遊戲、碼字寫文章這種需要雙手握持的使用場景中是很舒適的。

大屏爽玩《土豆兄弟》

最終讓我無法忍受的其實是大摺疊機稀爛的APP適配。很多APP完全沒有針對大屏進行優化,只能回到外屏才能正常使用,不管是從三星還是Google的官方市場中下載的APP都會有這種情況。


因此後來換OPPO Find系列時,我刻意避開了大摺疊,選了直板『旗艦』X7 Ultra。把Fold 5賣了之後只添了兩百塊就拿了新機,約等於白嫖半年大摺疊,倒也不虧。這幾天用下來蘋果已然成了『備胎』,只在車上連CarPlay導航時纔會用到。


我是個谷歌『全家桶』用戶,在新手機到手後就把絕大多數預裝的APP全卸載了,瀏覽器、輸入法等都換谷歌,日曆同步爲了照顧企業郵箱選了Outlook。雖然iOS平臺很多優秀的APP沒有安卓版讓我略感遺憾,但安卓平臺先天就有開源的優勢,比如能輕鬆實現屏蔽APP開屏廣告,極大提高了日常使用體驗。

言簡意賅的APP,好評推薦

在手勢操作方面,我覺得OPPO比三星強很多,從蘋果到OPPO可說是無縫切換,因爲常用手勢都一樣。像OPPO中三指下滑快速截屏的手勢操作,比三星或蘋果的輕點手機截圖要靠譜的多,不容易誤觸發。而類似側邊欄快捷菜單中『小布識屏』『自由翻譯』這樣的功能,在使用便捷性上完全把蘋果吊起來打。

而且這些功能都是『國產安卓機』自帶的,完全不需要裝第三方插件進行DIY。

『完美』的手機既存在又不存在。


我對OPPO很滿意,但也得承認它過於龐大的相機模組讓手機『頭重腳輕』,碼字的時候比較累。如果一定要比拼誰的『底兒』更大,不如把相機模組磁吸在機身上,不拍照的時候還我一個輕薄的手機豈不妙哉。對絕大多數習慣蘋果的權限管理的人來說,調校OPPO的權限和通知也會是一件挺麻煩的事兒。

我的觀點是,只有在關注實際需求的時候,才存在最適合自己的手機。蘋果年年強調視頻拍攝性能和芯片的進化,和安卓『參數至上』的宣傳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水軍們各自站隊打口水仗,普通用戶也往往被輿論牽着鼻子走。


像我這種輕度用戶,換過三星之後就發現所有保留谷歌服務框架的智能機都能滿足我的需求。本來我打算用賣大摺疊機的錢換一臺Reno系列手機加一塊『綠廠』的智能手錶,後來又覺得智能手錶不太用得上,就捎帶着把手上的iWatch也給賣了。

自從前段時間買了臺7840的筆記本,我的iMac基本只用來碼字了。Mac系電腦非常適合設計人士,可我並不是設計人士,只在處理照片的時候會用Adobe系的PS和LR。考慮到Adobe最近幾年的喫相也非常難看,以後我準備轉投PC上的『學習版』套餐。光碼字的話,這臺iMac大概能活到將來爲我的孩子繼續效力。家裏的iPad現在就淪爲了孩子上早教課的專用機。

就在一年前我還是個依靠iCloud套餐的重度蘋果全家桶用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喬布斯時代的某種『崇拜』。只是現在已經是2024年,智能手機行業是一片廝殺慘烈的紅海,喬布斯曾經把蘋果送上的神壇不存在了。


紅海市場意味着消費者可以用低廉的成本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產品。當我用遠低於蘋果手機的價格享受到100瓦快充這樣的服務後,真的很難再回去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