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less Moon》:世界會告訴你,容身之所的故事

「玻璃大廈、霓虹燈牌與柏油路——我深知這一切有多麼虛幻。身旁的行人也並無不同,我們的關係不過是在一個稀鬆平常到不能再乏味的世界,在無可爭議的此刻同處於這樣一處高度城市化的地方。」

「彼此視而不見,彼此閉口不言。我想,即使大家都走在同一條斑馬線上,人們之間的距離,或許也要比從這裏到月球要遠吧。」

關於日本輕小說爲何讀起來與國內網文予人的感受如此迥異這件事——也許說其深受了本土的歷史文化影響並非空穴來風:多偏好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故事、文風多數存在口語化傾向、注重刻寫人物內心衝突以推動故事發展……儘管“輕小說”的概念能被簡單定義爲“可輕鬆閱讀的小說”,但偶爾,不苛求詞句完成度、對視覺感近乎有些病態般追求的快節奏文本卻難免會讓現代人產生深感信息量爆炸的想法。

由新海誠主筆的愛情輕小說《秒速五釐米》

自八零年代到九零年代初期出現的泡沫經濟令活在昭和的人們做了一場看似歌舞昇平的輕薄美夢——醉生夢死的都市白領們迫不及待想要抓住更多與更多,慾望宛若騎虎難下的水泡,膨脹、膨脹再膨脹直到最終無法再擴張——所有人都暈眩在這個酒精淌滿夜裏花街的時代,這個滿載着虛假希望的時代,或者說,在“信息氾濫”這個詞語剛被創造出來不久的時代,期許自己能汲取更多潮流與俏皮消息。

這種貪婪哪怕直到泡沫破裂也仍未徹底得到抑制,於是,織之以在世紀之交時爲日本人民帶來的彷徨與迷茫以及“失去的二十年”所造就的社會低慾望創傷,人們便不可避免地渴求並沉溺在被信息洪流包裹的安逸當中,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的他們,又比起曾經單純的紙醉金迷多了一份希冀能夠得到解釋與引導的祈求,這份祈求無疑反映在了近些年的日本文學內。

而這也使得如今的日本文學作品存在些許先鋒派的意味:雖說大部分作品在故事與次序上仍保留着傳統文學的特點,但在對內心世界、夢境世界甚至是抽象世界的刻畫上,日本的作品卻可稱獨一份的細膩與奇幻。

坎坷的當代發展史令居於亞洲一隅的阿伊努族在短短几十年間被打上了深刻又難以磨滅的傷痕烙印,於是,一種莫名卻綿亙的感傷就此紮根於東亞島國的通俗文娛作品深層——《Moonless Moon》也不例外。透過映在水中的殘月一角,也許你將得以逐漸窺見星稀之夜的世界異面——又或者,望到的僅僅是不起波瀾的晝日倒影。

於電影質感的音畫繪本中,找尋「關鍵詞」

《Moonless Moon》在第一映像上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清奇的視覺小說——主打冷色環境的商店海報上兩位角色命中邂逅般的經典站位與能從其中看到前輩影子的宿命論式回頭不免讓人會想起許多關乎友情、愛情題材的青春文學作品(講實話,這種構圖給我的感覺簡直和前幾天剛上電影院看完的《你的名字》的結尾如出一轍)。

不過,比起傳統的視覺小說,《Moonless Moon》增強了視覺感表現的攝像機視角則令遊戲本身佈滿一種影視化的氛圍——伴隨着發言角色的轉換,遊戲內的視點將會進行對應的聚焦、虛化乃至採用遠景鏡頭處理。

這種極具特色的展現手法說來頗有點《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的韻味,如果說後者是在紙質書/電影中以論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唯美殘酷的青春故事,那麼前者則在思路其實也並無什麼不同——只不過是將書籍或是電影這些載體換作了電子遊戲,而把呈現的方式從一般的視覺小說替換爲了更有電影質感的鏡頭敘事罷了。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黑冰風格色調下的塗鴉都市夜景,兼之素雅安寧的清音幽韻——顯然,《Moonless Moon》自故事開始便未曾想過要走“好萊塢大片”的路子。神椿工作室對這部作品定位的真正期望,大抵還是類似傾向《秒速五釐米》或《想要喫掉你的胰臟》這類的日輕改文藝片:儘管故事情節不一定會有想象中那麼動人心扉,但展現出的效果卻切實足夠感性直觀,以至可達唯美的程度。

這與日式輕小說中“注重視覺感官體驗”又有些不謀而合了,這種特性令輕小說自身比起通俗文學在場景上有更深的印象點,而當關聯上本就富有表現力的“電影”時,視覺上的印象點則能夠在其他感官刺激的加持下被進一步深化——

正如哪怕你最終已經有些記不得在《鈴芽之旅》中巖戶鈴芽爲了喚回宗像草太在旅程中到底做了些什麼,可你必定很難忘記東京上空盤桓着蚓厄的那一幕多麼具有壓迫感(插句題外話,《鈴芽之旅》真的是一部很難評的文藝商業片,讓人有一種不看心癢癢,看了又有些懊悔但不至於到不值票價的程度,如果當成新海誠導演的爆米花電影來看的話或許多多少少就能讓人釋懷了吧)。

音畫表現張力不俗的《Moonless Moon》便與此類日輕改文藝片相當近似,然而,作爲一款電子遊戲,它最終還是保留了自己的互動特性——以讓玩家仍然有親歷故事的參與感。

在本作中,每當玩家將故事推進到某一階段時,遊戲便會出現整句中摻有“□□□□”之類的殘缺文本,而我們此時所要做的事情並不複雜,只要在描繪環境以及對話的文案中調查並獲取特定的詞彙,我們便能得到所謂的“關鍵詞”,而後將之安置在下方文本的殘缺處,故事便會自動推進。

簡單的找詞填詞玩法在趣味性上的確有些匱乏,但作爲故事節奏的間斷休止符而言,倒也恰恰得當:故事能夠在出現殘缺文本處適時停頓,留給玩家思考前文或是理解作品世界觀的喘息之機,直到玩家找齊了所有的關鍵詞並瞭然了當前情境時,便能夠自行推開通往下一幕的大門——這給予了玩家在故事中擁有更多的權利操控情節的進度,在某種意義上,也使玩家更能將自己代入到“當事人”的人稱視角,以互動要素活化玩家的沉浸式體驗閾值。

承載想象力的蝴蝶翅膀,與追趕世界的躍動之心

(涉及劇透)

比起單純的情與愛,日式的青春文學似乎總喜歡與“奇妙能力”掛鉤,但這種奇妙能力又不同於仙俠小說內的境界體系,是在同一個世界觀下所有人都有機會操使,建立在設定之上能夠邏輯自洽的共同規則。實際上,它與時下國內網文正流行的“系統”要更相像——它們都相當於給予了主人公乃至主人公身邊的幾位“親友”一些具有特定能力的“金手指”,並着重描繪主角團們擁有了這樣的“金手指”後面臨的決策選擇與當前的生活狀態(諸如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了以及三秋縋所著的《不哭不哭,痛痛飛走吧》其實都可算入上列)。

《Moonless Moon》的故事設定則也與“奇妙能力”脫不了干係:主人公夜蕗偶然間發現自己能在夜晚置身於其他世界,而其他世界不僅僅在法則上與自己原先居住的世界大有不同(像是用眼淚可以代替貨幣、身處外太空卻能夠自如呼吸云云一類),就連其中人們的價值觀也似乎與自己大相徑庭。

這聽起來有種“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荒謬感,但遊戲演繹出的效果實際卻要更隨性一些——主人公並未因世界法則的變化或是異界之人們有些清奇的價值觀而感到太過錯愕,反而是宛若熟客一般迅速接受了每個世界的設定並依靠“嘮家常”式的聊天方式拉近了自己與其他人的距離。於是,在鬆弛的氛圍下,不明狀況的玩家似乎也逐漸能夠放空大腦,慢慢接受此番有些青春意味的莫名插入了。

另外,關於不同世界的奇特價值觀這一點,發散琢磨一下其實還算蠻值得玩味的。就像“隧道”世界中的人們不會長期定居在一個地方,而會選擇不斷籌集資金並一直向深處走去;“草原”世界的女子習慣了孤獨而恐懼外界變化這一點——

其實多多少少並不能單純只將其理解爲架空體系下爲邏輯自洽而創造的設定,聯繫到關於自我社會現實的議題,這些故事中的奇幻規定反而在瞭解後會別有一番感受,透過與作品中價值觀不同的人們的對話,你也許能夠體會到喜好漂泊之人,抑或是更青睞自己獨處之人到底持有着怎麼樣的心境——將視點聚焦於主人公及其身旁的角色,從細微的內心世界反映到具有共性的社會浪潮,《Moonless Moon》就是這樣通過奇幻的世界觀與現實串聯了起來,以平淡而舒緩的稀鬆日常引出了無法讓人能輕易給出答案的心理難題,也就此劃出了一圈支持觀者思考的洞窟禪地。

而來到故事末尾,情節的發展倒也足夠出人意料——我從一開始猜測這部作品的底層設定說不準是接近《盜夢空間》一般“遊走於現實與夢境”的虛實體系,但結局中真緣揭開的謎底卻着實令人有些意想不到(雖說前面已經給出過了伏筆):其實大家都擁有穿行於不同世界的能力,而每個人能夠往來的世界也並不完全相同,當你見不到你在白天世界所熟知的人時,他們說不準正在其他世界消磨着自己的時間,而最終,你在其他世界度過的時間會越來越多,直至與在原先世界待着的時間持平。

於是,這遊戲在筆者眼中的形象一下“盜夢空間”轉變爲了“楚門的世界”,這種“所有人都知道但只有你不知道事實”的橋段頗有一種楚門被矇在鼓裏,最後得知自己的生活其實不過一直作爲一檔綜藝節目充當着人們人們茶餘談資般的虛構式荒誕意味。

但換個角度想,《Moonless Moon》最後揭示的真相實際也有一種將現實運作規律浪漫化解釋的玄妙感:當人們花費精力切換臉譜去應對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際關係時,又何嘗不是身處在規則不同的“小世界”裏度過自己的時間呢——在工作場所要遵從職場的規則,與朋友相處則也有朋友之間墨守成規的相處方式,回到家又要擺出自己在家中相應地位應有的姿態。而伴隨成長,人們在其他場合中消磨的時光也會愈發地長,直到真正獨立成人,明確了自己在社會中的人際關係與何時該做何事的時間段,我們也就徹底固化了自己所能前往的世界,也終於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中所能容身的地方。

傳說一切的開始,宇宙中只有唯一一個能望到月亮的行星,可生活在這行星之上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資源也因此即將枯竭,人們必須想辦法另尋出路——恰巧此時,一種被蝴蝶形狀包裹着的生命體告訴人類,它們能帶人類去往不同的世界,但人類必須相應地爲它們提供一種燃料,這種燃料是隻有人類能夠產出,而它們無論如何都無法靠自己得到的“物質”。

那便是所謂的「想象力」

希望能夠生存下去的人類利用想象力躍往了自己願景中的世界,卻不可避免地沉醉於新世界的美好圖景——新世界什麼都好,只是,在這兒的夜晚,人們時常只能望到月表的背面。

故事的最後,蝴蝶標本被送往收件者的星球上後便消彌爲了點點星光,收件人的臉上總是掛着淡淡的笑意,也許對他們來說,能夠永遠安居在符合自己心意的容身之所便是這輩子最大的幸事——

但十八歲的夜蕗暫且還不這麼想,她仍然飽懷着想象力與疑惑,她仍然希望自己的心能有從無比遙遠的地方躍動至月漠表面的神奇能力,她仍然在追尋着自己心之所向的世界,也仍然沒能確定,哪個世界,才能讓自己認同,哪個世界,又能告訴自己未來的容身之所立在何方——或許這一切,僅僅是因爲她還足夠年輕,尚且迷茫,也仍然悸動。

結語

《Moonless Moon》的確是一款風格非常鮮明的作品:它既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視覺小說,但要視作電子版輕小說或是互動化影視劇,倒也不夠純粹,或許這就是當下的定義難題吧,你很難把形式融合後的某樣事物進行具體定義——正如你絞盡腦汁都無法將《DAVE THE DIVER》具體定義爲某類遊戲一樣。

最終,如果你要問我體驗《Moonless Moon》的感受究竟如何,又有什麼收穫(好吧,其實玩遊戲的時候收不收穫些什麼倒沒那麼重要就是了)——那麼,答案興許並沒有什麼糾結的必要:在月光零碎的夜晚好好享受美妙音畫構成的青春繪本,並在你想的時候,對自我展開思索——就是這麼簡單。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