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用 「mAh」 來標示手機電池容量,比如 iPhone 4 電池容量是 1420mAh,初代小米電池容量是 1930mAh,現在的 iPhone 15 Pro 是 3374mAh,小米 14 Pro 是 4880mAh。
根據電池容量,我們很容易判斷出不同手機電池存儲能量哪個多哪個少,是吧?
但是我要說,這種判斷可能會是錯誤的。
比如 vivo 的 X100 系列,X100 Pro 的電池容量是 5400mAh,X100 Ultra 的電池容量是 5500mAh。
按照常識,我們會認爲 X100 Ultra 電池容量大於 X100 Pro,所以 X100 Ultra 的電池能量也比 Pro 高,實際上,X100 Pro 電池能量是 21.01Wh,Ultra 是 20.90Wh,Pro 電池的能量更高。
但是這又不是絕對的,如果你各買一臺手機,實際測得的電池能量,X100 Ultra 有可能比 Pro 更高。
聽到這裏,大家可能被我繞暈了,沒關係,接下來我給大家解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電池容量
這就要從中學物理知識開始說起,關於電量的單位通常用 Wh 或者 kWh 表示, 1kWh 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習慣說的 “1 度電”。
W 是功率單位,h 是時間單位,功率乘以時間,就是電量。
但電池的容量是 mAh,而不是 Wh 或 kWh,它表示一個什麼呢?就是在特定的電壓下,電池能以多少 mA 的電流放電多少小時,比如 5000mAh 就是能 5000mA 的電流放電 1 小時,而特定的電壓就是電池的電壓。
中學物理學過,P(W)=U(V)I(A),功率等於電壓乘以電流,電池容量 mAh 已經有電流和時間,再乘以電池電壓,單位就變成 mA·V·h,也就是電池電量 Wh。
所以一塊電池的容量(電量)要用電池容量乘以電池電壓,不過每塊電池,標稱的電壓其實是不同的。
在 vivo X100 系列相應的產品詳情頁下方,特別用小字註明了電池容量和電壓。
比如 X100 Ultra 的標稱電壓是 3.80V,而 Pro 的標稱電壓是“等效”於 3.89V,再乘以各自電池容量 5500mAh 和 5400mAh,最後能量就是前面提到的 20.90Wh 和 21.01Wh。
即使 vivo X100 Pro 電池能量高,因爲電池電壓高,電池容量數值反而低了。
對比更明顯的是,vivo X100 Pro 是雙電芯單接口串聯設計,標稱電壓應該是 7.78V,所以電池的典型容量應該是 2700mAh。
實際使用過程中,電壓會出現變化,電池能量充足時,電池輸出的電壓可能高於 4V,電池能量低時,電壓可能只有 3V。
現在,我再來給大家解釋爲什麼實際購買的手機,X100 Ultra 的電池能量有可能比 Pro 更高。
再看這部分小字,我們會發現除了上面標註的「典型容量」,下面還會有「額定容量」,典型容量會比額定容量高。
實際上,幾乎所有國產手機電池上都會這樣標註。
*畫面來源於 B 站@微機分WekiHome
典型容量是電池容量的平均值,因爲每塊電池實際容量不可能絕對一樣。而額定容量是在 IEC 61960 標準測試條件下的容量最小值。
如果我們買到的 vivo X100 Pro 電池容量接近額定容量,而 vivo X100 Ultra 接近典型容量,那麼 vivo X100 Pro 的電池能量 20.47Wh 就將低於 Ultra 的 20.90Wh 。
這樣大家能理解了吧。
另外,因爲典型容量比額定容量高,所有手機廠商在宣傳電池續航所用數據都是典型容量,這也導致咱們購入手機電池實際容量可能低於宣傳的數字。
站在消費者角度,代表最小值的額定容量纔是可信度更高的數據,目前OPPO、榮耀等機型都有標註。
電池容量數據把人繞暈的還有充電寶,標稱容量和額定容量往往會差很多。
比如這款小米的充電寶,宣傳的電池容量是 10000mAh ,而額定容量只有 5600mAh,第一次看到這數據,大家會不會和我一樣疑惑,充電寶的電轉化效率這麼低嗎?
如果你明白了前面的手機電池的電壓不同,容量也會不同,大概也明白這裏爲什麼會這樣了。
在這個 10000mAh 旁邊標註了 3.7V,表示電芯容量是在 3.7V 電壓情況下計算得到的, 10000mAh 乘以 3.7V,電芯能量也就是 37Wh。
而 5600mAh 旁邊標註的是 5V/3A,表示額定容量是在 5V 的輸出電壓下計算得到的,所以輸出能量是 5600mAh 乘 5V,得到 28Wh。
也就是電芯儲存 37Wh 的能量,輸出能量是 28Wh,轉化效率差不多是 76%。
以上是手機電池和充電寶在電池容量和能量之間的轉換關係。
硅碳負極
不過,除了這些,現在的手機產商在宣傳電池時不僅僅是誇電池容量有多大,而且會有很多名詞,比如青海湖電池,金沙江電池,藍海電池。
榮耀的青海湖電池和小米的金沙江電池都宣傳了「硅碳負極技術」。
vivo 的藍海電池沒有直說是硅碳負極技術,但是 vivo X100 Pro 裏提到碳元素重組,到 X100 Ultra 又改變宣傳文案,變成了高硅負極技術,綜合起來應該也是硅碳負極技術。
此外,vivo 還宣傳了藍海電池的「半固態電池技術」。
咱們先來說說這個「硅碳負極技術」。
在榮耀 Magic 5 Pro 上,首次把電池的負極由石墨換成硅碳材料,由此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這個硅碳材料到底是什麼,它爲什麼被這麼多手機廠商用來宣傳?
先從鋰電池歷史說起。
現在我們知道,不管是現在的手機電池還是汽車電池,都是鋰離子電池,鋰化合物作爲正極,石墨或硅碳材料作爲負極。
但在 1970 年,斯坦利·惠廷厄姆剛發明鋰離子電池時,正極是硫化鈦,負極是金屬鋰,金屬鋰因爲太活躍,非常容易燃燒。
於是,科學家開始尋求能夠釋放和結合鋰離子,並且更安全的材料。
1980 年,約翰·古迪納夫的團隊發現適合電池的正極材料鈷酸鋰。
1982 年,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發現石墨可以結合鋰離子,適合用作鋰電池的負極材料。
1985 年,日本化學家吉野彰以鈷酸鋰作爲正極,石墨作爲負極,製造出第一塊鋰離子電池並獲得專利,後來索尼在 1991 年把鋰離子電池商業化。
斯坦利·惠廷厄姆、約翰·古迪納夫、吉野彰三個人因爲對鋰電池發展的傑出貢獻,獲得了 2019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鋰電池正極材料選擇比較多,除了鈷酸鋰,還有錳酸鋰、鎳酸鋰、鎳鈷錳三元鋰、磷酸鐵鋰。
而負極材料,在很長時間裏,都是石墨,直到最近兩年,咱們纔開始頻繁在手機廠商宣傳上看到新的一個詞——硅碳負極。
其實把硅用於鋰電池的實驗早已在上個世紀 70 年代便開始進行,相比於石墨這種材料,硅作爲負極,比容量更高。
所謂比容量,就是電池每單位體積或重量能輸出或儲存的容量,石墨比容量是 372mAh/g,純硅的比容量最高可以達到 4200mAh/g,比石墨高出 10 倍多。
只不過因爲硅的電導率和鋰離子的擴散係數較低,硅在電化學循環時會產生高於 300% 的體積膨脹,這種膨脹會破壞電池內部結構,在充放電循環 10 次後,電池就會損失大部分能量,沒辦法使用。
於是,研究人員找到一種方法,把硅納米化,納米化的硅能減輕體積膨脹帶來的影響,延長使用壽命。再用碳來包裹納米化的硅,就有了硅碳負極。
添加的硅能提高負極材料的比容量,碳材料緩衝硅在鋰化時的體積膨脹,碳還有優秀的導電性,彌補硅的導電劣勢。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榮耀 Magic 5 Pro 的青海湖電池運用硅碳負極後,電池的能量密度比提升了 12.8%,讓硅碳電池在手機行業出了一把風頭,小米和 vivo 紛紛跟進。
但這不是硅碳電池第一次進入大衆視野,在 2020 年,特斯拉就宣佈他們將在汽車中使用硅碳負極電池 4680,並於 2022 年實現量產,今年 6 月初已經生產了 5000 萬枚。
在不久之後,我們應該能見到硅碳負極電池下放到更多低端手機上面。
半固態電池
vivo 藍海電池提到的所謂「半固態電池」,就是改進鋰電池中的另一種物質電解液。
一塊鋰電池組成除了電池封裝、正負極,還有電解液和只有鋰離子能通過的薄膜。正負極咱們前面已經說了,電解液的作用是在正負極之間傳輸鋰離子。
目前的電解液通常採用有機溶液,有機溶液雖然應用廣泛,但安全性不那麼好,易燃、易腐蝕、還會逐漸析出鋰枝晶。鋰枝晶有刺穿薄膜,造成正負極短路的風險。
此外,在低溫環境下,有機溶液的粘度增大,傳輸鋰離子的效率降低,導電率下降,這也是鋰電池在低溫下續航降低的原因。
所謂半固態,就是把電解液替換成固體電解質和起到浸潤作用的電解液,可以提高安全性,低溫下更穩定,能量密度更高。
vivo 的藍海電池便是強調低溫下的優異性能。
當然了,鋰電池的終極形態還是「固態電池」,純固態電解質代替電解液,鋰電池安全性大大提高,並且能量密度還能顯著提高。
不過,因爲沒有液體的電解質,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的接觸面積變小,出現阻抗增大的問題,此外,固態電池的生產成本更高。
既然碳負極通過材料的進步,將硅納米化後實現硅碳負極,固態電池的發展關鍵依然是材料科學的發展,21 世紀果然還是材料的世紀。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