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Intel 14 代酷睿處理器
英特爾於 10 月 17日正式公佈了 14 代 處理器,核心架構是基於上代 Raptor Lake 的小改款 Raptor Lake Refresh ,依然採用 Intel 7 (實爲10nm)製造工藝。首批上市六款都是帶“K”系列處理器。包括頂級的 i9-14900K/KF、以及中高端的 i7-14700K/KF 、 i5-14600K/KF,其餘非 K 產品則要等到明年 1 月才能正式上市。
14代 酷睿處理器最吸引人的亮點無疑是頻率的提升,頂級的 14900K(F) 已經給到了 6GHz ,從 PassMark 的單核性能天梯圖來看,4939 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 NO.1。單核跑分穩居第一。另外首發的都是酷睿帶 K 的型號,這也意味着具備超頻的潛力。
我個人比較關注 14 代酷睿的原因還有兩點、一 是更高的內存頻率支持,酷睿 14 代處理器的原生內存頻率已經達到 6400MHz,配合主板廠商對 DDR5 內存的調教日益精進,加上 DDR5 內存本身不俗的超頻性能,想來內存超頻的世界紀錄不日又會被刷新。
其次,搭配 14 代酷睿的新一代 Z790 主板將開始支持 Wi-Fi 7 網絡,40 Gbit/s 的最大聚合比特率足以承擔更嚴苛的網絡需求,另外有線網卡也升級到了 5Gbps,這應該是我最看重的的特色。
作爲一個時刻關注硬件領域的數碼博主,這次很意外的獲得了英特爾 14代酷睿處理器的首測邀請。那麼,就跟隨我的視角看看這款號稱 14代酷睿性能提升最大,應該也是最值得入手的 i7-14700K 吧。
核心硬件一覽
處理器|英特爾 i7-14700 14代酷睿處理器
▼intel i7-14700K CPU處理器,採用 8P (性能核)+12E(能效核)混合架構,擁有 20 核心 28 線程,基準主頻 3.4GHz、最大睿頻 5.6GHz,PCIe 5.0 至高可達 20 通道,支持 JEDEC 規範的DDR5 6400內存,33MB 的 L3和 24MB L2高速緩存。搭載的核顯和上代一致均爲英特爾 770,
▼i7-14700K 是 14 代酷睿性能提升最大的型號,其他型號的核心數量幾乎沒有變化,只有 14700K 從上代(13700K)的 8P + 8E 增加到了 8P + 12E,多了 4 個能效核,此外 L3 緩存也從 30MB 增加到 33MB,之前微星的評測也證明 i7-14700K 的多核性能相比上代提升達到了 17%。不過單核 IPC 的性能幾乎沒有變化
主板|七彩虹 CVN Z790D5 GAMING FROZEN 巡洋艦
▼i7-14700K 繼續使用 LGA1700接口,最佳座駕依然是 Z790 主板,本次採用的主板是七彩虹 CVN Z790D5 GAMING FROZEN 巡洋艦,主板爲 16 + 1+1 相 F.C.C 鐵素體電感強化供電, 三 合 一 封裝 DrMOS 管節能高效,單顆最大可承載電流值達到 55A,此外主板還搭載了 10K 黑金固態電容來提供穩定的濾波效果,配合厚實的散熱裝甲,可以輕鬆滿足 I7 / I9 此類電老虎的電量需求。
▼CVN Z790D5 Gaming FROZEN 巡洋艦提供了 20 條 PCIe4.0 通道,也就意味着能滿足更多支持 PCIe4.0 協議的硬件。主板配備了兩條 PCIe × 16 全尺寸插槽,均配備了金屬鎧甲進行加固。上面的插槽直連處理器,支持 PCIe5.0×16 規格,峯值傳輸帶寬可達 512Gbps;下面的插槽走的南橋,支持 PCIe4.0 ×4 規格。
▼主板提供了極其寬裕的存儲空間。從上至下分別給出了 4 個 PCI-E 4.0 x 4 規格的 M.2 SSD 插槽,除了顯卡的下方的插槽都配備了快速卡扣,安裝還是比較便捷的。此外主板右側還提供了 六 個 SATAⅢ 6Gbps 數據接口,不過現在 M.2 固態這麼便宜,估計這幾個口很難用上。
▼內存插槽是標準的 DDR5 規格 4 槽設計,固定方式是流行的單邊卡扣,單槽最大支持 48GB 、總容量可支持到192GB,官方參數給出的標準是最高支持 DDR5-7000MHz,不過 DDR5 內存超頻性能都很優秀,我之前用七彩虹的 B760M 都能把 6000MHz 的內存超到 6800 MHz,這款供電強悍的 Z790 自然也弱不到哪去。
▼主板顏值很高,銀白色的寒霜散熱裝將發熱區域統統覆蓋,金色的鱗片狀冷凝片也很有點睛的韻味,左側的品牌 LOGO 還能在光線的反射下呈現出不同色澤 ,這塊板子算不上 Z790 最頂級的型號,但可以說是同價位堆料最猛、顏值最高的主板。
▼插口區域使用了一體式 IO 護甲,數量方面也是武裝到了牙齒,包括 USB3.2 Gen2(10Gbps)、USB3.2 Gen2x2 Type-C(20Gbps)、USB 2.0*2、USB 3.2 Gen1(5Gbps)*4、HDMI 2.0、DP1.2、2.5G網卡接口、支持 WiFi6 無線連接。
顯卡|索泰 RTX 4090 AMP EXTREME AIRO
▼搭配的顯卡是索泰頂級的 RTX 4090 AMP EXTREME AIRO ,其採用了全新的 NVIDIA Ada Lovelace 架構,臺積電 4N NVIDIA 定製工藝,擁有 16384 cuda 處理器和 24GB 384BIT GDDR6 顯存,24+4 SEP 供電系統,TDP 功耗更是達到了驚人的 450W,可以保證絕對不會成爲整機瓶頸。
▼索泰 RTX 4090 AMP EXTREME AIRO 採用 24 + 4 SEP 供電、搭載了更先進的 IceStorm 3.0 散熱系統, 三 把 11cm 盾鱗仿生扇葉配合更優秀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強迫產生的氣流集中並高速穿過散熱鰭片,以此大大提升散熱效能,充分發揮核心潛力。此外風扇採用雙滾珠軸承和智能啓停技術,減小噪音的同時延長風扇壽命。
內存|宏碁掠奪者Vesta II 6800MHz
▼內存是宏碁掠奪者Vesta II ,作爲 DDR4 時代就開始玩超頻的品牌,在這個家家都玩超頻的 D5 時代自然也不甘人後。掠奪者Vesta II 是宏碁近期推出的新品,搭載嚴格篩選的原廠顆粒,時序低至 C34,不僅擁有極佳的超頻性能,還有出色的 RGB 燈效模組展現個性。
▼DDR5 內存有獨立的 PMIC 芯片控制電壓,所以散熱是最重要的問題,尤其是超頻更需要強效的降溫措施。宏碁掠奪者採用銀白色的鋁合金散熱裝甲快速散熱、內部通過高分子導熱墊高效導熱、還有表面的斜體凹槽強化冷熱對流,配合內置的溫度傳感器進行實時監控,能夠保證更穩定的運行效果。這對內存我也是剛到手,後續會做個詳細的超頻測試。
固態硬盤|愛國者 aigo P7000Z
▼固態選用愛國者 P7000Z ,它採用長存大名鼎鼎的晶棧 3.0 結構第 四 代 3D TLC 顆粒,聯芸 MAP1602 主控,4 通道無外置緩存設計,12nm 製程工藝,可以有效降低功耗和控制溫度。作爲當前主流的國產方案,P7000Z 還提供 5 年 + 3600TBW 質保,2TB 版本 500+ 的價格定位,性價比很高了。
▼愛國者 P7000Z 2T 版採用單面 PCB 設計,MAP1602 主控和兩顆粒的硬件佈局,單顆粒容量 1T 、兩顆組成 2T 容量。硬盤支持滿血 PCIe4.0 連接協議、讀取速度 7450MB/ s 、穩居當前第一梯隊,此外還支持 HMB3.0 與動態 SLC 緩存,性能表現和穩定性都很值得信任。
性能測試
▼新版 CPU-Z 已經能和正確獲取 14 代酷睿的相關信息,還是 10 納米工藝、1700 接口、核心數 8P + 12E、線程數 28、核心電壓1.18,TDP功耗 125W。
和之前測試的 13700K 處理器進行對比,不管單核多核性能提升都比較明顯,畢竟核心和線程都有所提升。
單核跑分:14700K (896.5)VS 13700K(854.2)
多核跑分:14700K(14876.8)VS 13700K(12258.7)
▼【CINEBENCH R23 】是常見的電腦硬件基準測試軟件,主要用於測試 Cinema 4D在多個 CPU 內核上的 3D建模,動畫,運動圖形和渲染性能,同時能夠測試CPU在高負載狀態是否穩定運行,臺式機或者筆記本的散熱能否撐得住長時間的運行等等。最終結果14700K 單核性能得分 2156pts,多核性能得分 35103pts,
對比下上代的 I9-13900K吧,參考分數來源於 cpu-monkey,後面的紅色數字是我的跑分,總體來說,在多核上 14 代 I7 已經和上代的 I9 差不多了。
▼CPU PROFILe 是 3D mark 針對 CPU 基準推出的新測試,和原有的 DirectX 基準測試不同,該測試主要用於顯示CPU性能如何隨使用的內核和線程數量而變化,也就是多線程在實際運用中的性能表現。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只需要關注1 / 4 / 8線程的性能表現,遊戲玩家可以重點關注 4 / 8 線程,再高的線程偏向計算密集型任務,普通用戶很難用到。
測試結果:最大線程 14670、單線程 1191、雙線程 2358、4 線程 4657、8 線程 8553、16 線程 11557。
▼ PC-MARK 是一款專業的計算機處理器性能評估軟件,它具備全面的基準測試軟件能力,主要用於評估整機綜合性能,雖然該軟件主要用於生產力測試,但也符合普通用戶的需求。測試結果總分 9665,常用基本功能 11904、生產力跑分 11347、數位內容創作 18138。
▼Passmark 基準測試,這次我分別對處理器和整機進行了測試。系統總分 12371分、CPU 單獨得分 566620,排名均名列前茅。
▼V-Ray Benchmark 是一款免費的獨立渲染速度測試軟件,主要用於測試計算機的渲染速度。包括測試 CPU的 V-Ray 、測試 CPU 與 GPU 協同工作的 V-Ray GPU CUDA,以及測試顯卡 RTX 渲染性能的 V-Ray GPU RTX
測試結果如下:V-Ray 得分爲 24131分, V-Ray GPU CUDA 得分爲 4919 分, V-Ray GPU RTX 得分爲 5426 分。(對比參考 13600K+4080,得分分別爲14057、 2942、 3190 。)
▼CrossMark 是 BAPCo 組織開發的基準測試軟件,包括總分、創造性、生產率和反應能力四大項目,測試項目主要以日常實用性爲主,比如網頁瀏覽、電子表格、照片編輯、照片組織、視頻編輯等等。該測試比較看重處理器的單線程性能,對於日常工作娛樂有很大的參考性。
跑分結果:總分 2567、生產率得分 2306、創造性 2904、反應能力 2447.
▼經常玩遊戲的朋友一定知道,常見的高壓版本質就是壓縮包,所以電腦的壓縮解壓縮性能還是蠻重要的,而這也和處理器、內存息息相關,利用 7Zip 文件基準測試,14700K壓縮評分爲176 GIPS,解壓縮評分爲 120GIPS,總體評分188GIPS。
▼ CrystalDiskMark 測試愛國者 P7000Z 的性能,順序讀取 / 寫入分別爲 7108MB/s、6648MB/s,對於日常使用體驗有較大影響的 4K QD1 隨機讀寫分別爲 86MB/s、378MB/s,妥妥的當前 PCIe 4.0 SSD 第一梯隊,完全保證本次測試中 SSD 不會成爲性能瓶頸。
▼利用 aida64 對宏碁掠奪者Vesta II 進行內存和緩存測試,我這裏測試的時序 34-45-45-108 ,讀取速度爲 101643MB/s,寫入速度爲 89499MB/s,複製速度爲 91553MB/s,延遲爲 71.7ns。
▼3DMARK 我分別測試了 DX11 爲基準的 Firestrike 和 Firestrike Ultra,DX12 爲基準的 Time Spy 和 Time Spy Extreme,分別運行在 2K / 4K 分辨率下,測試結果如下
3DMark Time Spy 得分 34259分,其中顯卡得分 37239分,CPU得分 23573分。
3DMark Time Spy Extreme得分 17892分,其中顯卡得分 19525分,CPU得分 12140分。
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 56711分,其中顯卡得分 75216分,物理得分 52336分,綜合分 20852。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 25018分,其中顯卡得分 24707分,物理得分 52558分,綜合分 14790。
▼其實對於遊戲玩家來說,這個等級的處理器已經不存在瓶頸了,拖個 RTX 4090 那是輕鬆,別說什麼對戰網遊,就算面對大型 3A 也很難跑滿負載。比如賽博朋克最新 2.0 版本,4K 分辨率預設方案【光線追蹤-超級】最高畫質,開啓 DLSS3 能跑出 150+ FPS,關閉 DLSS3 也能有 110FPS。
功耗溫度測試
高性能高功耗 12/ 13代處理器的特點,14代處理器更是創了新高,I7 級別滿負載普遍都超過了 300W、加上顯卡也是個電老虎,機電這一塊我用的 TUF GAMING 裝彈手 850W 、ROG 龍神 三代 水冷、以及 TT 的 Core P3 TG Pro 開放式機箱。
▼先看看3DMark 壓力測試,通過率 99.3%。室溫 23°C 的情況下,CPU溫度在 40°C 左右,顯卡溫度在 60°C 左右,總體來說比較穩定。
▼ 14700K 待機狀態,主板溫度 41°C、CPU 平均溫度 34°C、自動 CPU 核心電壓 1.135V、CPU Package 功耗 34W。
▼單烤 FPU ,CPU 核心電壓跑到了 1.29,CPU Package 功耗幹到了 320W 左右 ,CPU 溫度直接衝上了 100°C。14代電老虎名不虛傳,對水冷的是個極大的考驗。嚴格的說,ROG 龍神 三代 水冷也算不上完美壓制,但能做到 330W / 100°C,已經是頂級水冷的表現了。
好在 Z790 主板支持降壓操作,進入 BIOS 下調 0.1V 電壓再次測試。
▼這次的效果好多了,壓測 15 分鐘 CPU 溫度都能控制在 90°C 以內,CPU Package 功耗降到了 266W,平均有效頻率從 5109MHz 降到了 5018MHz ,雖然有一定的降頻但相對功耗和溫度來說已經很划算了。
PS:260W 不到 90°C, 這個散熱效果是真的優秀,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B 站的水冷測評。
▼再來看看電源負載的情況,顯卡在滿載輸出時功耗能跑到 450W+,如果是進行單機 3A 的話,CPU 負載很難超過 40%,加上內存、SSD 大概是 600W 出頭,搭配的裝彈手 850W 擁有 90% 的轉換效率,拖這臺主機性能還是比較充裕的。
但是如果想不降頻使用那還是得搭配 1000W 的電源,不過這時制衡性能的已經是散熱和壽命了。
電源|華碩 TUF GAMING 裝彈手 850W
▼TUF GAMING 裝彈手 850W 屬於標準的 ATX 電源,內部採用主動式PFC + 半橋 LLC 諧振 + 同步整流 + DC-DC 架構,搭載高效、低 ESR 日系電容提高轉換效率。
▼電源最大的特點是 PCB 板採用了獨特的三防塗層,對抗灰塵,潮溼,海邊鹽鹼環境有更好的防護效果,長期不維護也能穩定工作,比較適合極端環境。
▼最讓人滿意的還是標配的壓紋線,不僅美觀而且易於打理,大大降低了裝機走線的難度,安全性更是吊打所謂的第 三 方定製線。特別是這條 16pin 的 Pcie 線用來連接顯卡是真的舒服,靠 4 根 8pin 線材來轉接的話想想都恐怖。
水冷|華碩 ROG 龍神三代 360 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I7 級別的處理器幾乎都只能靠水冷壓制,ROG 的龍神系列一直都在玩家中的口碑極好,這次的ROG 龍神三代是剛上市不久的新品,有黑白雙色可供選擇。水冷頭採用 Asetek 第八代水泵,內部搭載三相電機、水泵轉速範圍 800-3600 RPM;冷頭嵌入 VRM 風扇,最大轉速可達 5100RPM,最大風壓5.53mm H2o。可以明顯降低主板供電溫度提升穩定性。
PS:強烈大家選擇黑色,質感更好,我這裏是沒法,能看見的配件都是白色的。
▼水管和冷排相比上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水管直徑 12.5MM、長度 400mm、冷排厚度 30mm、散熱鰭片爲常見的單面散熱波帶,表面信仰之眼的 LOGO,工藝規整,細節一流。
PS:冷排出廠正反兩面都有透明的保護蓋,細節一流
▼龍神3 自帶 三 個 ARGB 風扇是亮點之一,全新升級的磁吸風扇通過磁吸和觸針快速連接,多把風扇只需要一根外聯線材就能完成供電、燈光、轉速控制,極大的提高了裝機便利度。這段時間我裝了不少海景房機箱,採用這種拼接、磁吸連接的風扇是真的舒服。
▼冷頭專門設計了個包裹的鋁合金外框,四周鏤空斜紋格柵作爲進風口,內置軸流風扇加速風道循環,也就是說這個冷頭本身就是雙風扇的組合,頂級水冷實至名歸。至於顏值那更是沒的說,畢竟是信仰之眼。話說這麼隱晦的 LOGO 你覺得怎麼樣。
▼水冷正面,黑色陽極工藝處理後盡顯精緻,邊角圓整,乍看有點像個小電視。水冷頭配備了塊 3.5 英寸的全綵 LCD 顯示屏,分辨率 320 x 240,屏幕幀率 60 幀。內部搭載 32MB 存儲空間,可存儲顯示動態/靜態圖案。屏幕支持華碩自家的 ARMOURY CRATE 個性化控制軟件,可以自行定製動畫/壁紙,也可以作爲監控界面顯示實時頻率、電壓、溫度、風扇轉速以及水流等等,可玩性還是很高的。
機箱| TT Core P3 TG Pro
▼這是我專門用來做測試的平臺,TT 的這款機箱材質超級紮實,支持的硬件也是極其豐富,主板支持到 EATX,水冷支持 360 / 420 *2、顯卡支持 450mm,風冷更是可以說無限制(不裝玻璃面板的情況下)。
▼支持垂直襬放顯卡,更適合進行硬件展示,不過顯卡延長線需要自行購買。
▼水冷可以頂置可以側放
▼電源位置可以橫放也可以豎置
全文總結
雖然 Intel 14 代處理器在工藝和性能上都沒有和上代拉出差距,但接口保持不變,加上新品的推出勢必拉低上代價格,對於預算緊張的朋友來說還是很實惠的。
型號方面個人還是強烈推薦 i7 14700K,性能媲美上代 i9 13900/F ,新品不說價格還更便宜。不過當真追求性價比的話,我倒是更建議看看上代的處理器。需要注意的是,I7 級別以上的處理器對電源、散熱都要求較高,選購時注意。
以上,就是針對英特爾 14 代酷睿處理器 i7-14700 的全部內容,感謝看到最後的朋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方留言,我會盡量回復。最後,如果你覺得本文尚可,煩請點贊、收藏,打賞、轉發,謝謝大家。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