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機思路
這是最近給朋友裝的一臺主機,大部分配件都是我手頭硬件,友情價轉賣。朋友最大的要求是主機不能太大,畢竟要放在桌面,其次顏值要高,於是有了本次裝機。
機箱選的機械大師,上次我用 C26plus 裝過一次,發朋友圈被他看到了,然後他就一直很心動。選擇 C28 的理由是相比C26plus 寬度高度大了 20mm。實物並沒有太大的尺寸差距,但換來更寬裕內部空間,對於機箱內部散熱還是很有好處的。配件方面,13600K+ B760M +6600XT 硬件組合,日常應用不成問題,玩遊戲跑個 2K@144 綽綽有餘,特效稍微調低也可以流暢運行 4K 遊戲。散熱是超頻三的風冷 K4,電源因爲要考慮到後續要升級 4060ti,選用振華剛出的 13cm 白金電源 VP 1000W。整體配置如下
成品展示
▼全家福,講真每次裝機過程都讓人身心愉悅,特別是好看的機箱、全新的配件更能加大這種感受,愛裝機的朋友應該能體會吧。
PS:散裝U沒原盒,拿個12代的盒子假裝自己有,手動狗頭。
▼機械大師的箱子都超級緊湊,尺寸較小,顏值也高,很適合桌面擺放,配合便攜屏效果一流。
▼整套主機沒有采用燈光組合,朋友不喜歡燈光晃眼,不過鋁合金機箱本身的質感就很出色。
▼機箱正面比較簡潔,大面積的鏤空輔助散熱,棱角分明的線條很有工業美感,開關集中在右下角,從上到下依次爲USB3.0,type-c 和自帶 LED 的鋁合金開關按鈕。
▼頂部碩大的散熱區域,自帶防塵網,金屬提手既是點綴,又方便手提移動。
▼和飲料瓶的對比,可以讓大家更直觀感受機箱的個頭。
▼機箱可以支持 335mm 以內的顯卡,6600XT 作爲過渡顯卡,後續會上 4060ti。
C28 最不好的一點就是對內部走線支持的較差,背板不能作爲容納線材的空間,前面又會線材外露,應該在右下設計個擋板遮遮醜,當然最好的方法是上定製線。
▼內存是雷克沙的 ARES 系列,主要特點是散熱強、性能穩。給朋友裝機我一般都習慣了追求穩定,所以這種大牌子是我首選,無燈的設計也比較契合主機的氛圍。
▼固態 SSD 是NM800PRO ,隸屬於雷克沙 PROFESSIONA 系列,定位就是旗艦級,7500+讀取 / 6500+寫入,性能穩居當前第一梯隊,作爲系統盤妥妥的。
▼機箱雖然小巧,但可以支持到 280 水冷。其實我本來也是建議他直接上水冷,奈何朋友總是擔心漏液,死活要上風冷。風冷的話散熱高度限制在 162mm,超頻三 K4 的高度是 156mm,可以說是剛剛好。四熱管 + 130mm 高性能風扇,官方宣稱能壓住 12900K,壓個 13600K 應該沒啥問題。
▼三把機箱風扇是超頻三的 P120 Pro,白色風扇黑色水冷,典型的熊貓色,倒和 C28 極地白本身配色方案一致。話說這玩意的風量是真大,感覺不帶燈的原因就是把成本堆到質量上去了。
▼振華 VP1000W 是剛出的新品,主打 13cm 短機身、全日系電容、高轉換率。振華是典型的反向虛標專業戶,額定 1000W 完全可以當 1200W 來用。而且標配的線材都是柔性軟線,很適合用在這種緊湊型機箱裏。
▼裝機屏幕用的 INNOCN 15Q1F ,屏幕採用的 OLED 技術,顯示效果出色,最關鍵的是這貨支持觸控,而且自帶電池,裝機調試都特別方便。
配件介紹 & 性能跑分
1️⃣CPU|英特爾 酷睿 i5-13600K
13600K CPU處理器採用性能核+能效核混合CPU架構,擁有6個性能核和8個能效核。擁有 14 核心 20 線程,主頻至高可達 5.1GHz,PCIe 5.0 至高可達20通道,DDR5 至高可達 5600MHz,24MB 的 L3和 20MB L2高速緩存。搭載英特爾 770核芯顯卡,支持超頻和WIFI6E網絡。
2️⃣主板 |GIGABYTE B760M AORUS ELITE AX 主板
▼AORUS 系列屬於技嘉產品高端陣營,定位追求極致的電競玩家。主板採用了14+1+1相核心供電,輔助供電爲 8 Pin + 4Pin 12V輸入,60A 供電晶體管, 2 盎司銅電路板 + 6 層 PCB 設計,供電、SSD、芯片組等關鍵位置,甚至連南橋都覆蓋了銀白色的散熱裝甲,配合 6mm 熱管以及高品質導熱墊,讓主板散熱更爲均勻,實現高效的散熱能力。
▼主板爲標準的四槽內存設計,有D4\D5 兩個版本可選。D5 版最高可支持 7600MHz(O.C),最高兼容 128GB 內存容量,其獨有的超頻黑科技(高帶寬低延遲模式)目前也只搭載在 D5 版上。此外主板提供了雙 PCI-E 插槽,靠近 CPU 的插槽採用合金裝甲加固,支持 PCI-E 4.0 x16速率。下方則是普通插槽,速率也只有PCI-E4.0 x4,適合插一些擴展卡之類的。
▼一體式擋板接口豐富,技嘉B760M小雕WIFI提供了4個USB 2.0 接口、1個USB3.2 Gen2 Type-A接口(10Gbps)、3個USB3.2 Gen1接口(5Gbps)、1個USB 3.2 Gen2 Type-C接口(20Gbps),HDMI/DP 接口各1、以及2.5G網絡接口。當然WiFi6無線網卡天線接口以及音頻輸入/輸出接口、光纖接口都一一完備。
技嘉 13代 主板開始推出的“高帶寬低延遲模式”,對於內存性能提升效果明顯,特別是高頻內存,我之前曾經用它將 7200MHz 內存超到了 7800MHz,讀寫拷貝超過10GB/s,寫入更是逼近12GB/s(119.18 GB/s),延遲更是壓到了 55.7ns,特別適合喜歡玩超頻的朋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做的測評。
3️⃣ 內存|雷克沙 ARES DDR5 5200MHz 32G (16G x 2)
這套內存隸屬於 雷克沙 ARES(戰神) 系列,外部的散熱馬甲採用石墨灰配色的鋁材,簡潔利落的線條搭配折角設計,表面做了拋光等多種工藝,質感很有種古代盔甲的味道,剛性十足,也寓意出性能的強勁。內存造型也屬於雷克沙的經典語言了,很有代表性。
▼散熱馬甲採用了無螺絲設計,整體觀感協調。雖然內存不像 CPU、 顯卡這種發熱大戶,但更大的散熱面積和更快的溫度傳導速度能讓內存在高頻狀態下運行更爲穩定。 多說一句,鋁材給的很厚實,單條內存重量達到了 43g。
▼這套內存我之前在 12700 + 華擎Z690 上做過測試,換到現在的 13 代平臺數據依然有了不小的提升。
▼技嘉從 b760 D5 主板開始,推出了個“高帶寬低延遲模式”,同樣的 DDR5 內存條在這塊板能跑出更高的讀寫,更低的延遲,就拿雷克沙這套內存來說,同樣的 5200MHz 開啓這個模式後,相比正常XMP模式下數據都有不小的提升。
讀取:正常XMP模式(75483 MB/s),高帶寬低延遲模式(76534 MB/s)
寫入:正常XMP模式(72739 MB/s),高帶寬低延遲模式(73200 MB/s)
複製:正常XMP模式(71311 MB/s),高帶寬低延遲模式(72572 MB/s)
延遲 :正常XMP模式(80 ns),高帶寬低延遲模式(76.2 ns)
▼我也試了試這套條子的超頻性能,在不更改時序,僅調整電壓的情況下,雷克沙 ARES DDR5 5200MHz能穩定超頻到5600MHz,此時的讀取速度 82023 MB/s,寫入速度 77603 MB/s,複製速度 76758 MB/s,延遲下降到 74.6 ns。最關鍵的是此時的運行極爲穩定,完全可以作爲日常使用頻率。
4️⃣ SSD|雷克沙 NM800PRO 1TB
▼SSD 是雷克沙定位高端的NM800PRO 1TB。單面PCB 底板,厚度控制不錯,筆記本或者遊戲主機都能適配。SSD 表面覆蓋新一代納米銅箔複合材料,搭載智能溫度檢測模式,有助於快速降溫,長時間使用不用擔心高溫引發的掉素問題。
▼主控芯片是英韌IG5236,其採用了先進的12nm FinFET CMOS製造工藝,搭載獨立物理緩存,8通道設計、支持 MLC、TLC 以及 QLC 等主流閃存。芯片本身支持 NVMe1.4 協議和 PCIE 4.0 X4。搭載這顆芯片幾乎都是各品牌的旗艦級型號,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浦科特 M10P(G) 、威剛XPG GAMMIX S70 、以及最近的致態TiPro7000。
閃存 NAND 顆粒則是搭載的江波龍Longsys封裝的鎂光176層3D NAND顆粒(B47R),型號爲RC72TJB3AA41024,DARM 緩存顆粒是江波龍 的FORESEE系列,緩存容量爲 1GB LDDR4。NM800PRO 的 1TB 版本寫入壽命上限爲1000TBW,五年有限質保,可靠性還是很不錯的。
▼性能測試,雷克沙 NM800PRO 1TB固態硬盤持續讀、寫速度分別爲 7126.70MB/s 、6310.37MB/s,4K 讀寫分別爲77.69M/s 和 302.60M/s,從數據表現來看,NM800PRO 1TB 就是PCIE 4.0 SSD 的一流水準。
這裏多提一嘴,intel平臺的順序讀寫跑分會比 amd 平臺弱一點,不過隨機讀寫性能更好,這也是很多朋友測試數據不一致的原因。
▼高利用率環境下,SSD 的持續讀、寫速度分別爲 7118.79MB/s 、6308.88MB/s,和空盤性能變化不大。
▼利用 AIDA64 進行 SLC Cache 全盤寫入測試,從數據來看,NM800PRO 1TB寫入最大滿速可以達到 5461.8 MB/s,緩內曲線大致位於穩定在 4800MB/s左右,緩外曲線在 3405 MB/s 左右,整體曲線過渡平緩,沒有陡降式掉速,整體表現還是很不錯的。
5️⃣散熱 |超頻三 K4 風冷散熱 & P120 Pro 機箱風扇
▼散熱用的手頭的 超頻三 K4。其實我本來建議上水冷,奈何朋友一直對水冷有偏見,總擔心漏液的情況。K4 是 超頻三的高端風冷,全金屬扣具,支持 I家 / A家 全平臺處理器,標配GT-3 高導熱硅脂,能夠快速將 CPU 產生的熱量進行傳遞。
▼K4 採用單塔單風扇設計,塔身爲全黑色電泳工藝,獨立裝飾性頂蓋,四熱管觸底導熱、50 片130mm 鋁製散熱鰭片進行熱量散發,兩者通過穿Fin工藝組成鰭片羣加大散熱速度。整體工藝還是蠻精細的。
▼K4使用的第 三 代特殊工藝底座,四根超逆重力熱管貫穿其中,據說這樣的設計具備更強的毛細泵力,不僅熱傳導效率更佳,而且平放側放都不影響熱量傳遞。
▼這種全包圍式支架設計還挺不錯的,相比單邊金屬扣架更加穩固,對壓力的分擔也更加均衡。
▼標配風扇爲 13cm 高性能增壓風扇。Hydraulic Bearing軸承、9扇葉、4針接口支持 PWM 溫控。10條反向渦輪齒模擬渦輪增壓結構設計,增強風壓的同時增大了風量。標準轉速400-1600RPM,最大風量 76.85CFM,正常負載下能提供安靜的運行環境。
▼機箱風扇使用的超頻三 P120 Pro。風扇轉速 600 ~ 1850RPM,最大風量 66.17CFM、最大風壓 1.53mmH20,帶有 5V 3PIN ARGB 接口,可以兼容大部分主板的燈效同步。
▼風扇 八角位置都有硅膠墊包裹,運行時能有效減少機箱共振帶來的聲音。風道採用的標準的前下進風頂後出風的風道。
6️⃣ 電源|振華 LEADEX VP1000W
▼考慮到後續要升級 4060ti,加上機箱比較緊湊,電源安排的振華 VP1000W。這款電源最大的亮點就是採用了創新的微型化技術,提高性能的同時尺寸縮減到 13cm 短機身、可以釋放不少空間給其他硬件。電源本身通過了 80plus白金認證,轉換效率高,加上額定 1000W 的功率,別看身材小,拖 13900 + 4090都不成問題。
▼電源採用全日系電容,搭載專利的智能識別雙過功率保護技術,可以保證瞬間峯值輸出功率時硬件的安全性。此外,風扇也支持 ECO & AUTO 雙智能溫控系統,可以自動監測環境溫度與負載隨其增減風扇轉速,低負載時風扇完全不會運行,很好的避免了小型機箱擺放桌面時的噪音問題。
▼電源接口爲振華招牌的專利智能免識別模組接口,支持 13代主板和 3X 8Pin 高端顯卡。標配的線材是柔性扁線,不用單獨花費金錢定製線材,原裝線材的安全性也更高。另外,這款電源還是少有的白色塗裝,很適合搭建白色系主機。
7️⃣ 機箱 |機械大師C28。話說回來,拆起來累,但安裝配件就比較輕鬆了,強烈建議大家配把電動螺絲刀。
▼背板可拆,方便走線的同時安裝配件更加輕鬆。有些主板 m.2 是在主板背面,用這個機箱就可以在不拆主板的情況下加裝 SSD。
▼底部開孔 + 防塵網的組合,可以說四方八面都通風,四個鋁合金 CNC加工腳墊,質感十足。
▼別看機箱尺寸不大,頂部還支持 雙 12cm 風扇或者 240 水冷。話說別看 C28 體積就比 C26plus 大了一點,但裝機體驗好了不少。
8️⃣ 顯卡 |GIGABYTE Radeon RX 6600 XT GAMING OC PRO
▼顯卡沒啥說的,我退役的6600XT ,借給朋友支撐一段時間,後續他自己更換 4060TI即可。還別說,技嘉RX 6600 XT 魔鷹 PRO性能雖然馬馬虎虎,外形是真的不錯。5熱管三風扇,刀刃式扇葉整體看起來還是蠻誇張的。6600 XT 整體功耗並不高,三扇葉與其說是爲了散熱不如說是爲了好看從而拉高售價。供電爲 單8Pin 輔助電源接口,支持1677萬色燈效,不過燈光只會點亮 GIGABYTE LOGO,屬於聊勝於無。
▼整體長度 282 mm,大部分緊湊型機箱都可以順利安裝,4個顯示輸出接口,DisplayPort 1.4a 接口 X 2,HDMI 2.1接口 X 2,接口都進行了鍍金處理,I/O擋板也有電鍍工藝,整體質感相當不錯。
9️⃣便攜屏|INNOCN 15Q1F
▼裝機我都是習慣用便攜屏。INNOCN 15Q1F採用的 OLED 屏幕。衆所周知,OLED 幾乎就是高端顯示器的代名詞,其像素點自發光特性能讓黑位表現更好,可以更完美實現通透的白和純粹的黑,不管是玩遊戲還是觀看視頻都能帶來更出色的視覺享受。多說一句,OLED 的色彩表現也是目前最出色的,像這臺便攜屏就做到了 100%DCI - P3 色域覆蓋,還提供了專業的Delta E<3 出廠校色報告。
▼做工方面,15Q1F使用的香檳金配色 + 全貼合屏 + 金屬邊框,將厚度壓縮到了 6.8mm,整體質感還是比較出色的。重量 0.94kg ,單手握持毫無壓力,長時間使用有專用的皮套提供傾斜角度。接口是 Type C X 2 +Mini HDMI 組合,可以實現一線連功能(供電與信號傳輸一線達成)。
▼最重要的是,這款便攜屏支持手指直接操作,十點觸控+內置的觸摸OSD面板,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完成操作。比如看劇的時候可以直接在屏幕上選劇、拉進度條,調試其他設備也是插上就能用,極其方便。
▼甚至還支持無線連接。INNOCN 15Q1F自身搭載了 WiFi 模塊,通過它可以將主機、手機或者筆電的畫面直接投屏顯示,控制則通過觸摸實現。便攜屏還內置 5000mAH 電池,可以脫離線材連接的不便,續航時間能達到 4小時左右,完全就是臺平板電腦。
整機性能及遊戲實測
▼機械大師在緊湊型機箱裏擁有不錯的口碑,之前我就裝過一次 C26 plus,體驗極好。這次選的稍大一些的 C28,配色方面本來我是想買極地白,奈何店裏缺貨只能選擇冰川白。機箱正面採用了不對成設計,左側條狀網格下開孔,自帶防塵網,右側爲開機鍵、 USB3.0 以及 10G type-c 插口。背面的開孔區域也給的很足,密密麻麻的條狀孔隙方便散熱,個性感十足。
▼機箱尺寸342 X 185 X 284mm,外鋁內鋼全金屬材質,鋁合金外殼厚 2mm,內部鋼框架厚 1mm,風冷支持 162mm 高度,水冷支持 240,顯卡限制 三 槽 335mm,支持 ATX 和 SFXSFX-L 電源,體積小巧但對配件支持的比較寬鬆。
▼機箱靈活度極高,除了基本框架,大部分面板都是可拆式組合,不過大量螺絲拆卸起來還是比較繁瑣,這也是其被廣大網友戲稱爲“螺絲大師”的原因。話說回來,拆起來累,但安裝配件就比較輕鬆了,強烈建議大家配把電動螺絲刀。
▼背板可拆,方便走線的同時安裝配件更加輕鬆。有些主板 m.2 是在主板背面,用這個機箱就可以在不拆主板的情況下加裝 SSD。
▼底部開孔 + 防塵網的組合,可以說四方八面都通風,四個鋁合金 CNC加工腳墊,質感十足。
▼別看機箱尺寸不大,頂部還支持 雙 12cm 風扇或者 240 水冷。話說別看 C28 體積就比 C26plus 大了一點,但裝機體驗好了不少。
8️⃣ 顯卡 |GIGABYTE Radeon RX 6600 XT GAMING OC PRO
▼顯卡沒啥說的,我退役的6600XT ,借給朋友支撐一段時間,後續他自己更換 4060TI即可。還別說,技嘉RX 6600 XT 魔鷹 PRO性能雖然馬馬虎虎,外形是真的不錯。5熱管三風扇,刀刃式扇葉整體看起來還是蠻誇張的。6600 XT 整體功耗並不高,三扇葉與其說是爲了散熱不如說是爲了好看從而拉高售價。供電爲 單8Pin 輔助電源接口,支持1677萬色燈效,不過燈光只會點亮 GIGABYTE LOGO,屬於聊勝於無。
▼整體長度 282 mm,大部分緊湊型機箱都可以順利安裝,4個顯示輸出接口,DisplayPort 1.4a 接口 X 2,HDMI 2.1接口 X 2,接口都進行了鍍金處理,I/O擋板也有電鍍工藝,整體質感相當不錯。
9️⃣便攜屏|INNOCN 15Q1F
▼裝機我都是習慣用便攜屏。INNOCN 15Q1F採用的 OLED 屏幕。衆所周知,OLED 幾乎就是高端顯示器的代名詞,其像素點自發光特性能讓黑位表現更好,可以更完美實現通透的白和純粹的黑,不管是玩遊戲還是觀看視頻都能帶來更出色的視覺享受。多說一句,OLED 的色彩表現也是目前最出色的,像這臺便攜屏就做到了 100%DCI - P3 色域覆蓋,還提供了專業的Delta E<3 出廠校色報告。
▼做工方面,15Q1F使用的香檳金配色 + 全貼合屏 + 金屬邊框,將厚度壓縮到了 6.8mm,整體質感還是比較出色的。重量 0.94kg ,單手握持毫無壓力,長時間使用有專用的皮套提供傾斜角度。接口是 Type C X 2 +Mini HDMI 組合,可以實現一線連功能(供電與信號傳輸一線達成)。
▼最重要的是,這款便攜屏支持手指直接操作,十點觸控+內置的觸摸OSD面板,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完成操作。比如看劇的時候可以直接在屏幕上選劇、拉進度條,調試其他設備也是插上就能用,極其方便。
▼甚至還支持無線連接。INNOCN 15Q1F自身搭載了 WiFi 模塊,通過它可以將主機、手機或者筆電的畫面直接投屏顯示,控制則通過觸摸實現。便攜屏還內置 5000mAH 電池,可以脫離線材連接的不便,續航時間能達到 4小時左右,完全就是臺平板電腦。
整機性能及遊戲實測
▼喜聞樂見魯大師,版本號 6.1022,最終得分 194W+ 。大部分跑分來自 CPU內存 / SSD也貢獻了 284890/ 337832 高分,只有顯卡的 389427粉 顯得比較拉胯。
▼3D mark Time Spy Extreme得分 10574。顯卡分數 9917、CPU 分數 16934。預估 GTA V 在2K 分辨率下能跑出 65+FPS 。
【古墓麗影 暗影遊戲性能測試】
▼畫質選爲最高,4K 分辨率下不到 40FPS,玩是能玩但掉幀明顯。2K分辨率 80+ FPS,果然 2560 X 1440 纔是 6600XT的最佳歸宿。
【賽博朋克 2077性能測試】
▼4K 分辨率,啓用預設高畫質,自動 FSR。平均幀率 不到20
2K 分辨率下,預設高畫質, FSR 設爲超級性能,平均幀率 110+
【地鐵 離去 加強版遊戲性能測試】
首款支持光追的遊戲,也是地鐵系列最好玩的一部。場景從上代的地下轉移到地面,景色更爲壯麗,將末世的氛圍渲染的淋漓盡致。遊戲搭載獨立的 BenchMark 測試工具,加上豐富的選項,很適合用來進行遊戲測試。
▼Ultra畫質,4K分辨率最大 38FPS 左右,只能說能玩;2K分辨率最大能達到 61FPS,平均幀率也超過了 50FPS。
【死亡迴歸 遊戲性能測試】
▼《死亡迴歸》是一款由芬蘭工作室Housemarque製作的第三人稱Roguelike射擊遊戲,故事劇情比較簡單,主要內容就是打怪。不過這款遊戲雖然是第三人稱設計遊戲,但玩法是類似死亡細胞的模式,玩家每次死亡都會從頭開始,射擊手感也做的不錯,很適合快餐類玩家。最重要的是,這款遊戲內置的幀率測試工具不錯,選項也很細緻,很適合作爲測試工具。
▼
初次進入遊戲,不調整任何選項,系統默認採用 4K分辨率、圖像質量中進行測試。平均幀率 58FPS,不過看選項應該是鎖幀了,總的來說這遊戲用 6600XT 跑 4K 是沒什麼問題。
【刺客信條 起源性能測試】
▼4K分辨率,畫質極高,平均幀率 39FPS,最高幀率也只有 56FPS。
2K分辨率、畫質調整爲很高,平均幀率 79FPS,感覺這個檔位比較適合 6600XT 。
▼下面來看看整機的散熱表現。環境溫度 22°,運行20分鐘雙烤測試,性能核(P核)有效運行頻率4.1Ghz,能效核(E核)有效頻率平均頻率3.1Ghz。重點是溫度這裏,20分鐘火力全開處理器核心溫度平均77度,CPU封裝溫度才81度,平均功耗 151W。不到 200元 的單塔風冷,感覺不比水冷來的遜色。
最後
兼顧性能與顏值的小主機,性能方面 13600K 可以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技嘉這塊主板獨有的黑科技模式還能再次提升內存性能,顯卡算是主機最大的短板,不過 6600XT 也足以滿足 2K 分辨率遊戲暢玩的需求。超頻三 K4 的散熱能力也挺不錯,壓 13600K 很穩。外形方面,機械大師 C28 絕對亮眼,做工到位。話說最近我發現它家那個 E24 能量盒還蠻有意思,後續打算用它整個黑果玩玩。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內容,大家有什麼疑問可以在評論裏諮詢,我會盡量回復。最後,如果你覺得本文尚可,煩請點贊、收藏,打賞、轉發,謝謝大家。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