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生還者1》重製版A卡測試和體驗分享,RX 6650 XT流暢跑2K

優化後的PC版還值得購買嗎?

  最近除了《生化危機4:重製版》這款年度遊戲(手動狗頭)以外,《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重製版登錄PC無疑也是PC用戶備受關注的遊玩項目,可惜索尼這次外包的移植工作卻做得一塌糊塗,首發就存在嚴重的着色器加載和一些性能相關的問題。

  幸好補丁還算來得及時,發售沒兩三天遊戲版本就更新到V1.0.1.6,該版本經過實測已經可以正常遊玩,即便大部分差評已經無法挽回,但是頑皮狗這款看門大作還是賣出不少(比目前Steam上的神海、邁爾斯評測數還多),可見遊戲本身質量和粉絲效應的強大之處。

  另一方面需要清楚的是,《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重製版是目前唯一一款PS5獨佔移植到PC的遊戲,PS5本身理論圖形性能介乎於RX 6600 XT和RX 6700 XT之間,頑皮狗提供的PC配置要求,1080P分辨率就得RX 6600 XT 8GB/RTX 3060 8GB這種中端顯卡了,顯存要求直接8GB起步,再看它的設置是高畫質,並不是低或者中畫質,官方推薦的配置其實更接近於PS5的水平,而最低配置僅僅是在720P最低畫質下實現,所以建議大家買遊戲還是不要參照Steam頁面,不寫明分辨率和畫質都是耍流氓。

  硬核也花了點時間在PC上通關了這次的重製版,粗糙完成流程耗時15多個小時,作爲第二次通關的玩家(上一次是在PS4 PRO),這篇文章還是有一些感受可以分享的,跟以往一樣,本文會分爲遊玩體驗(基本不劇透)和硬件測試部分,大家可以選擇感興趣的部分對號入座。


硬件介紹和配置準備說明

  第一款是來自旗艦級的藍寶石RX 7900 XTX超白金OC,外觀採用銀灰色金屬導流罩+側面長條LED導光層全新設計,擁有高達2679MHz Boost頻率和高規格用料,顯卡配備3Pin ARGB插針、4Pin風扇插針和BIOS切換開關,是目前AMD最強非公顯卡產品之一。

  第二款則是次旗艦的藍寶石RX 7900 XT超白金OC,外觀和內部設計完全區別於上一代超白金系列,整體和RX 7900 XTX超白金OC大差不差,標稱Boost頻率達到2560Mhz,作爲目前AMD顯卡第二把交椅,是一款準確定位4K分辨率的遊戲顯卡。

  第三款是代表着中高端的藍寶石RX 6750 XT超白金,Boost頻率達到2623Mhz,同時顯存頻率也升級到18 Gbps,比高端的RX 6700 XT非公性能還要好一些,它的ARGB燈效覆蓋在肩部和背板一部分區域,同樣作爲超白金家族,風扇快拆設計、雙BIOS+軟件切換功能等特色一脈相承。

  第四款是代表着中端級的藍寶石RX 6650 XT超白金,Boost頻率達到2694MHz,相對於前兩位三風扇選手,它的顯卡長度只有260mm,但超白金家族的基本特色它一樣也不少,外觀風格設計也是類似。

  第五款是藍寶石RX 6500 XT白金版OC,是目前AMD千元級的老大哥產品,它是作爲RDNA 2架構首款採用臺積電6nm新工藝的產品,Boost頻率達到2825MHz,實際顯卡長度爲194mm,對於小機箱而言兼容性還不錯的。

  第六款是藍寶石RX 6400白金版,是目前AMD千元級的次級替補選手,Boost頻率達到2321MHz,最大優點就是它的半高卡設計,便於入門級用戶組建更小體積的主機,不僅如此它的內部散熱結構居然還有熱管加持,長度也只有170mm。

  搭配測試的CPU是Ryzen 7 7700X,採用最新Zen 4架構和臺積電5nm工藝,擁有八核心十六線程純大核規格,最高睿頻可達到5.4GHz,加上其單CCD的結構,是銳龍7000系列中最適合遊戲應用的處理器。

  用來對比測試的另一款CPU是Ryzen 5 7600智酷版,最高睿頻爲5.3GHz,稍微比7600X低一些,封裝功耗也要更低,通過簡單超頻的方式也可以達到7600X的性能水平,是主流用戶更好更多的選擇。

  這兩款Zen 4處理器的座駕是微星這款MAG B650M MORTAR WIFI迫擊炮,定位是千元級全能主板,擁有12+2路 & CPU VCORE 80A的強悍供電設計,可搭配全系Ryzen 7000產品均無壓力,主板還擁有兩組帶散熱片的M.2插槽,整體外觀是純黑化設計,視覺效果還不錯。

  CPU散熱器則是來自微星的MEG CORELIQUID S360,和主板屬於同類的純黑化設計,最大賣點是其擁有2.4英寸IPS顯示屏,可監控硬件各種運行情況,而它的水泵方案採用的Asetek第七代技術,性能上壓制高端CPU很輕鬆。

  顯示器是微星這款MPG321UR-QD,擁有4K+144HZ高端電競參數加持,在特定條件下還支持原生10bit,背部I/O接口帶雙HDMI 2.1組合,可以很好勝任本次4K分辨率的測試需求。

  AMD這次可是大大扶持,爲《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重製版先後推出兩個版本顯卡驅動進行優化,一個是遊戲發售前就更新的Adrenalin Edition 23.3.2 WHQL,另一個則是四月份第一個版本Adrenalin Edition 23.4.1 WHQL,後者有特別標註“Game optimizations for The Last of Us™ Part 1”,強烈建議大家安裝最新的,後面的對比測試你就會明白原因。操作系統是Windows 11 22H2最新版本,搭配兩根DDR5 6000C32 16GBX2組成雙通道內存,並在BIOS中開啓Resizable BAR技術提升一些顯卡性能。

  CPU方面,Ryzen 7 7700X和Ryzen 5 7600均使用默認PBO AUTO設置,符合大部分玩家直接上手的使用習慣,其他定位相近的CPU型號參考這兩款即可,理論上性能也不會差太多,Ryzen 7 7700X是作爲測試顯卡性能的主對象,Ryzen 5 7600用其對比來判斷CPU性能需求。


着色器載入tips、遊戲選項、歷代PS主機 & PC畫質對比和FSR 2表現

  着色器在首個遊戲版本第二個補丁更新之後,加載速度可正常了,硬核這邊Ryzen 7 7700X+16GB DDR5(特意拔掉一根測試)+RX 6400的組合,100%進度也就花費30分鐘左右(33%之後進度會很快,三分鐘左右讀完,之前進度得20分鐘),着色器加載涉及CPU、內存和顯卡多方協同工作,對於一些CPU散熱沒做好、CPU規格太弱的玩家,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如果出現閃退情況,可以嘗試降低畫質和分辨率、開啓FSR最高性能這些進行加載着色器。

 着色器編譯時間久成爲了PC版本最大的背鍋之處,尤其是首發那會還搞崩是最大的問題(哪怕進遊戲有着色器的作用提醒也好一些,不少玩家那是沒加載完開遊戲直接開罵),着色器本身沒有錯,因爲你會發現加載完,重新讀取存檔點速度是挺快的,PS5這種定製且孤立的硬件就不用說了,着色器那可是專門預編譯的,PC用途廣泛硬件型號多,自然就需要即時加載,任何遊戲都需要着色器進行潤色,那麼爲什麼《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重製版就存在明顯的着色器加載過程,這就跟遊戲引擎和畫質調教有莫大的關係。

《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重製版採用的是續作同款引擎(代表着頑皮狗最強技術),和PS4 PRO上的高清版可不是一回事,遊戲確實是比較喫顯存了,甚至比最近發售的《生化危機4:重製版》還要佔用更多顯存,個人建議是能開FSR 2或者DLSS 2就一定要開,可以適當降低顯存同時也能帶來不錯的畫面和幀數提升,更大衆的FSR 2方面支持質量、平衡、性能和極高性能四種模式,後面有對比原生畫面環節,就知道爲什麼一定推薦大家要使用。

  前期工作沒做好,印象分真的是直線下降,但是作爲評測人員,從絕對客觀的角度出發,還是能發現移植工作的一些用心的細節,遊戲圖像預設分爲低、中、高和超高四檔,具體選項多達40餘個,作爲一款非開放性世界遊戲來說,調節的細節堪比《荒野大鏢客2》,並且還特意劃分動畫、幾何、材質、光照、反射、陰影、後處理效果、視覺效果設置等多種分區,方便熟悉畫面設置的玩家快速定位選項。

  遊戲存在動態屏幕空間陰影、光暈分辨率、屏幕空間反射精度等精細選項——再次給我們展示頑皮狗最強技術,進一步看,遊戲整個圖像邏輯設計就像此前《漫威蜘蛛俠》PC版本,提供了顯存使用率進行輔助,而且每個選項給出GPU、顯存和CPU性能影響程度之餘,調節之後的效果也是可以即時呈現的,大大方便了玩家對圖像設置進行自定義操作,這一點還是值得讚揚的,因爲你會發現沒幾款3A遊戲會做這些人性化的處理。

視頻截圖來自數毛社Digital Foundry,PS3原生和PS5重製版畫面對比,也就是相隔10年的技術迭代

視頻截圖來自數毛社Digital Foundry,PS4 PRO高清版和PS5重製版(4K30保真模式)畫面對比

PC平臺的重製版,2K分辨率預設低畫質和中畫質對比

  關於畫面方面,PC上的重製版無疑是上限最高的,除了加持FSR和DLSS提升技術以外,遊戲內有着大量爲PC設計的擴展圖形選項,PC版本在2K分辨率開啓預設中畫質,就可以幾乎趕上PS5保真模式(實際約等於PC版本的中高設置),而低畫質質感確實差不少,但還是要比PS4 PRO高清版真實不少的,畢竟不是兩個時代的產物,PS3原版就不說了,時隔十年的720P分辨率放在今天真的不太合適。

1080P預設超高畫質(原生),實時幀率108fps

1080P預設超高畫質(FSR 2質量銳度20),實時幀率117fps

1080P預設超高畫質(FSR 2性能銳度20),實時幀率122fps

  FSR 2在這款遊戲中表現是不錯的,即便是在1080P分辨率中,開啓FSR 2性能就可以獲得比原生更好的畫質,唯一就是不怎麼起眼的遠景樹葉處稍差點,FSR 2則是整體更清晰,而在2K以上的分辨率使用FSR 2,個人用肉眼幾乎看不到任何缺失之處了,甚至像防盜網這種線條細節FSR 2會比原生更出色,性能提升方面,靜態情況下在4K分辨率使用會有8~12%幅度,具體可以參考以下測試。


測試場景、三種分辨率幀數表現和兩款CPU對比

  索尼移植PC作品還是一如既往的沒有內置Benchmark,這點個人還是想吐槽一下,畢竟撇去優化其他方面算是挺人性化的,遊戲硬核是通關了的,全程開着監測屏幕顯示實時幀數,所以哪個場景渲染壓力大是一清二楚的——有着大面積植被和雨天場景通常幀數都會驟降,最終測試統一固定是“公共汽車站-公路出口處”這個場景,區域還算宏大布滿了植被,附近也有水坑,完全可以作爲基準測試的標準,這個場景能流暢跑,其他場景幀數只會更高尤其是大部分室內區域。

  1080P分辨率,像RX 6400和RX 6500 XT這種入門級顯卡,只有4GB顯存確實挺難堪的,實際優化方法只需開啓低畫質,打開FSR 2技術就能基本達到平均45幀,而RX 6650 XT這種甜點級擁有8GB顯存,幀數表現確實像官方推薦那樣可以在高畫質下達到平均60幀(這裏就能看到驅動優化的關鍵性作用,相比上個版本提升了足足23%),RX 6750 XT 12GB顯存則是可以開啓超高畫質,而想要達到高刷效果並不容易,1080P分辨率都得兩款RX 7000高端顯卡。

  2K分辨率,RX 6650 XT高畫質下8GB顯存已經不太夠用了,這裏使用FSR 2可以釋放一些顯存,從而達到平均45幀基礎流暢,想要更流暢建議中畫質就可以達成平均60幀以上(實際情況下,建議使用FSR 2性能+自定義畫質,達到幀數和畫質兼備的效果),而RX 6750 XT因爲擁有12GB顯存還能繼續任性,開啓FSR 2質量後達到平均52幀,效果相當不錯(顯存大才是王道這也解釋了官方配置中RX 6750 XT對應的是RTX 2080 Ti,而不是同級的RTX 3070 8GB),至於兩款RX 7000系列顯卡完美流暢是毫無懸念,RX 7900 XTX對比上個版本也有6%左右的提升幅度。

  4K分辨率,RX 6750 XT若是想玩流暢玩,有兩條路可以選——預設高畫質或者中畫質,搭配FSR 2質量後分別可以達到平均43幀和53幀,而追求畫面的極致情況下,只能選擇RX 7900 XT級別以上了,而RX 7900 XTX作爲旗艦顯卡,方可流暢4K最高畫質還算合理,對比上個版本驅動也有7.5%左右的提升幅度。

  關於CPU性能需求方面,這裏就用Ryzen 7 7700X和Ryzen 5 7600對比了一下,1080P預設超高畫質,搭配RX 7900 XTX這種旗艦級顯卡只有2%差距,但是仔細看Ryzen 5 7600其實整體利用率已經達到75%,這對於一些只有物理六核心的CPU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這很有可能也是導致一些玩家反饋優化不好的問題所在(CPU都滿載了能好嗎?),回想一下官方最低配置推薦的CPU是Ryzen 5 1500X和Core i7-7700K,它們是正兒八經的四核八線程規格,理論上只要遊戲線程利用足夠多,表現會比物理六核心應付《最後的生還者1》重製版更好。

  進一步降低至1080P預設中畫質,此時Ryzen 5 7600已經喫到88%,再算上後臺一些程序就爆炸了,至於內存方面,在顯存充足情況下,16GB只能說將將夠用,爆顯存情況下,32GB纔是最大程度避免遊戲閃退或者崩潰的最佳辦法,設置更大虛擬內存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


PC版本4K最高畫質截圖和通關體驗分享

  PC版本使用預設中或者中高畫質以上,畫面效果已經是相當不錯,有一說一《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重製版在最高畫質情況下,最近火爆的《生化危機4:重製版》是完全比擬不了,低畫質則是另一種逆轉的情況,卡普空的調教過於犀利,它的整體畫質觀感落差並不會太大,只能說兩款遊戲在畫質方面追求的方向並不同,以下4K截圖都是在照片模式下截取,實際效果和遊玩時無差別。

  遊戲中的水效果做得屬實不錯,人物在水坑裏活動可以濺起明顯的水花,並引起不同方向的波紋,在大型3A遊戲這種流體效果絕對是難得一見的。

  大部分場景經過重新設計,城市的荒廢感能夠完美體現,雖然不是動態天氣設計(因爲是線性遊戲),但是雲朵明顯有動態處理的效果

  植被效果出色也是這款遊戲的亮點之一,最高畫質情況下,每一片樹葉、每一根草都看得很清晰,個人覺得除了更強大的《地平線:西之絕境》以外,《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重製版幾乎算是排名第二的渲染效果了。

  物品的建模精度也很不錯,室內各種小物件能夠達到3A級水平,而一些大物件尤其是在做舊處理方面,基本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人所流露的感情可以通過表情展現,重製版這方面由於人臉捕捉技術先進,眉宇、眼神的傳情你是能通過CG動畫感受到的,當然CG動畫在遊戲業界裏面算不上最頂尖,動視暴雪旗下砸錢堆效果的COD19還是強一些。

  體積光和粒子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畢竟這款遊戲光照、反射和陰影選項就得佔據一半了,這款遊戲在有一定光線存在的森林場景裏面,配合植被效果截圖簡直絕了。重製版也支持3D音效,大家可以自行開啓感受一下,那麼這款遊戲觀賞性方面還有遺憾嗎?確實存在,唯一就是人物動作是沒有第二部流暢,尤其是騎馬的時候很明顯。

  《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的故事其實已經很完美了,喬爾和艾莉所經歷的不少情節相信玩過都不會忘記,第一部通關完再去玩第二部,通常在艾比環節和艾莉回憶中會想起喬爾,導致第二部喬爾被無情高爾夫爆頭才備受大量玩家爭議,這就表明了《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是優秀電影化敘事的典型成功例子。媒體沒有給重製版打滿分是合理的,畢竟只是畫面和一些機制改良,實際上它也不能對故事進行改動。

  而關於前段時間HBO改編美劇  《最後的生還者:第一季》也是最大程度遵循遊戲設定,雖然喬爾和艾莉的演員還原度並不高(演員都太圓潤了),但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不錯的,玩過遊戲再去煲劇,你會發現美劇中的一些劇情改動,大多數是爲了對《最後的生還者》進行更深入的背景介紹,比如說比爾和弗蘭克,安娜生下艾莉的故事,遊戲中只是通過日誌或者語音的形式帶過,所以沒玩過這款遊戲又想開荒的話,建議可以先把美劇煲了,再進行遊戲通關體驗更好。

  運鏡雖然不是《戰神4》那種一鏡到底的,但是頑皮狗依然很擅長運用運鏡來展現劇情當前的人物關係和狀態,尤其是CG即時渲染過渡到玩家操控視角,體驗是非常絲滑流暢的,並且也存在合理數量的QTE機制來增強沉浸感,這就是鏡頭語言的魅力了。除了《最後的生還者》以外,旗下的《神祕海域4》也是這種形式,它們倆都有一個共同點:UI界面最大程度簡化。

  隔壁家的《生化危機4:重製版》格子揹包機制是爲了考量玩家對資源、武器分配的把控,而這款遊戲則是通過主副兩個槍套這種方式來實現武器切換機制,更換槍套裏的武器,需要蹲下然後從揹包中掏出,花費時間是不少的,既符合真實世界的設定,也一定程度上影響玩家戰鬥前的決策以及武器偏好,畢竟《最後的生還者》一旦開打之後,大多數情況你是絕對跑不了的,尤其是面對感染者時,切換揹包裏的武器就是很愚鈍的操作。

  遊戲的武器種類算不上多,個人感覺矮個子和泵動式霰彈槍在使用上有着高度性重複,也可能是爲了彌補遊戲不存在自動武器導致的火力不足(最後登場的突擊步槍就不算了),反正這兩者之中硬核是隻改造常用的泵動式霰彈槍,其他武器按照個人喜歡來就行,畢竟一週目是很難把所有武器升級滿的(除非是簡單難度纔有可能實現),零件數量會根據難度調整,改造前提所需的工具鉗子就沒什麼大礙,一路推進就能收集。

  道具機制方面,除了可簡單獲取的屬性增強圖紙以外,在難度越高情況下,更考驗玩家對於資源的分配和策略的運用,因爲合成材料攜帶是有限的,並且道具之間的一些合成材料是重合的,在遊玩過程中明顯能感覺這兩方面:遊戲前期比較重要的道具是小刀,它能解鎖一些開不了的門搜刮到巨量資源,也能直接刺殺敵人,但耐久度太低用一次就沒了,而燃燒瓶和醫療包則是整個遊戲流程中最容易發生資源衝突的兩種道具。

  人物被動技能升級方面就簡單多了,一般情況下都是優先堆生命值,然後掂量一下自己的射擊水平是否升級武器晃動,聆聽模式距離可以根據你選擇的遊戲難度而定,其他還是按照個人喜好來就行。從武器、道具和技能三大升級機制可以發現,這款遊戲是極其看重資源搜刮環節的,作爲線性遊戲來說還算輕鬆。

  具體到戰鬥方面,無論是近戰反擊、主動近戰還是挾持敵人,首先能感受實現的方式是趨向電影化的,把動作設計做到最簡化了,而敵人和友軍AI相比原版是有提升的,至少看起來更有策略性,不會出現翻過掩體衝過來和友軍糾纏一陣子又回去的尬尷情況,大多數時間人類AI是會從不同方位包抄你的,當然這和遊戲難度有一定關係,至少硬核在普通難度下體驗是這樣。

  針對一大波感染者的話,通常最好最快的辦法還是道具流,燃燒彈就是一個關鍵性道具,剩下餘黨基本用武器解決不費勁,而在沒有範圍傷害的道具情況下,通常潛行是個不錯的方案,在較高難度下,循聲者對玩家的挑戰性還是很高的,而重製版並沒有沿用第二部的匍匐機制,因爲這樣做得重新設計關卡更合理,這方面個人覺得情有可原。

  最後是一些解密元素,嚴格來說其實根本算不上解密,充其量算是生存和搜刮,第一部中最日常的操作就是給艾莉找木板當小船,在找木板的期間很多時候都是順途搜刮,而真正和解密沾邊的解鎖保險箱,但是密碼紙條通常也在附近並不難找,沒有深度解密是好事,遊戲本來就是奔着電影化敘事的核心設計。


成也着色器,敗也着色器

  《最後的生還者:第一部》重製版PC版首發的着色器加載問題,無疑是造成這次口碑崩壞的關鍵所在,畢竟嚴重到頑皮狗都親自道歉並承諾可超時退款了,其次遊戲門檻確實相對較高,PC版可以說完全是按照PS5標準打造的,也就是最基礎門檻得從桌面級RX 6600 XT~RX 6700 XT起步(就連官方推薦都是這樣要求),PC用這種配置運行,畫質確實可以比肩PS5。對於高端顯卡,能流暢運行比PS5更好的頂級3A畫質,說明遊戲優化後等待着色器的時間是值得的。

  而難堪之處全落在入門級玩家上,確實顯存、內存和CPU都會受到全方面制約,幸好大部分顯卡還是可以使用FSR 2技術的,並且畫面效果還不錯,個人建議顯存容量比較小的玩家,可以嘗試使用預設低或者中低畫質搭配FSR 2測試幀數,至少硬核實測RX 6400跑主流1080P預設低畫質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這種畫質體驗還是會比PS4 PRO的高清版好,當然方法是通用的,N卡的朋友也可以參考。

  當然這樣的前提最好是配備32GB內存,不然還是容易發生崩潰,幸好內存目前價格便宜,升級成本算不上太高。CPU個人推薦至少四核八線程或者六核十二線程規格吧,物理六核心直接會被喫滿導致CPU變成最大瓶頸了。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不妨支持一下,感謝。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