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失敗,遊戲背景中的美國禁酒令到底是什麼樣的?

當你在四海兄弟的失落天堂中駕駛着復古轎車、穿梭於幫派火拼的槍林彈雨,又或是在大表哥2中成爲一個私酒販時,你是否有想過,這樣一個獨具特色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

我們所體驗的,正是一個由法律親手締造的荒誕時代——美國禁酒令時期

1. 一紙憲法下的實驗

要理解禁酒令,我們必須回到那個變革的前夜。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美國,正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狂飆之中,社會矛盾尖銳。在進步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一批虔誠的清教徒、女權運動者和社會改革家將酒精視爲萬惡之源。他們認爲,酒精導致家庭暴力、貧困、犯罪和生產力下降

於是轟轟烈烈的禁酒運動就此展開,其口號高尚而充滿感召力:爲了家庭的幸福,爲了社會的純潔

支持禁酒運動的平板畫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他們的遊說最終上升爲國家意志。191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斯特德法案》,並於1920年1月17日正式生效。這條法案作爲憲法第十八修正案的補充,明確規定:

製造、售賣、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酒精飲料皆屬違法;美國公民可在家中飲酒,但與朋友共飲或舉行酒宴屬於違法;21歲以上的成年人需要在出示年齡證明的情況下才可以在指定地方買酒

至此,一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實驗拉開了帷幕。它的初衷是建立一個更加道德和健康的社會。然而,歷史的諷刺之處在於,這條旨在“除魔”的法律,卻釋放出了更多、更可怕的惡魔。

2. 地下世界的黃金時代

法律可以禁止酒,卻無法禁止人們對酒精的渴望。當合法的市場被強行關閉,一個龐大而暴利的地下市場應運而生。禁酒令非但沒有消滅酒文化,反而將其推入了地下,催生了一個結構完整、資金雄厚的犯罪帝國。

私酒販子成爲了新的“企業家”,他們在隱祕的森林裏建立蒸餾作坊;或是從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地區走私進口酒類;甚至與腐敗的藥劑師合作,將醫用酒精改制成飲品。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雞尾酒文化開始盛行——爲了掩蓋劣質私酒的刺鼻味道,人們不得不加入各種果汁、糖漿和蘇打水。

而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有組織的犯罪集團。初代《四海兄弟》中薩列裏家族的原型,正是芝加哥的阿爾·卡彭、紐約的幸運盧西亞諾等黑幫教父。

《四海兄弟:最終版》中的“教父”薩列裏

他們通過控制私酒的產銷鏈條,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鉅額財富。這些財富隨即轉化爲政治影響力、精良的武器和龐大的犯罪網絡。幫派之間爲爭奪地盤的火併愈演愈烈,街頭槍戰和汽車炸彈成爲了城市常態。法律本想淨化社會,卻讓暴力犯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峯

3. 暗流湧動的文化反叛

與黑幫火拼共存的,則是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化景觀——地下酒吧。這些隱藏在地下室、書店後方或僞裝成普通公寓的非法酒吧,成爲了禁酒令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場所。

在這裏,不同階層的人混雜在一起:西裝革履的上流人士、放蕩不羈的文藝青年、尋求刺激的摩登女郎。他們共同在昏暗的燈光下,伴隨着即興演奏的爵士樂,舉杯共飲着非法的酒液。爵士樂那自由、隨性的節奏,完美契合了地下酒吧反叛、逃離現實的氣氛。

禁酒令時期的地下酒吧

結果,旨在推行清教道德的法律,反而催生了一個更加開放、叛逆和追求享樂的亞文化。女性開始更公開地出現在社交場合飲酒、吸菸,傳統的道德規範在暗流中逐漸瓦解

4. 一個時代的終結

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禁酒令的失敗已經顯而易見。它不僅未能實現其高尚的目標,反而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組織犯罪猖獗、政府腐敗盛行、司法系統不堪重負,而公衆對法律的尊重也降到了冰點

上街遊行的羣衆

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蕭條,成爲了壓垮禁酒令的最後一根稻草。當無數美國人陷入貧困時,重啓龐大的釀酒業和相關的餐飲、娛樂行業,被視爲創造就業、刺激經濟的救命稻草。政府也迫切需要從酒類稅收中獲取財政收入,以應對危機。

在民意和現實的雙重壓力下,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二十一修正案,正式廢止了第十八修正案。這場持續了十三年之久的“高尚實驗”,最終以承認失敗而告終。

5. 歷史的迴響

回望禁酒令,它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段塵封的歷史,更是一個關於社會的深刻教訓。它告訴我們,當一項法律與大衆的普遍意願和生活方式嚴重脫節時,它註定難以執行,並會滋生更大的混亂。

而對於我們遊戲玩家而言,禁酒令時代之所以充滿魅力,正是因爲它集中了所有的戲劇性元素: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法律與犯罪的模糊界限、個人的掙扎與時代的洪流。

下次當你啓動遊戲,漫步在那個時代的土地上時,不妨想一想:你腳下所踏的,正是一段用理想、慾望與鮮血寫就的真實歷史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