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打一口價,原來是低人一等的?

夏夜,你剛結束一場聚會,準備回家,網約車給你提供了一堆選項,秉持着勤儉持家的原則,你一頓勾選,刪去了一堆貴的,只留下了便宜的那個選項。

你在悶熱的空氣裏汗如雨下,司機遲遲未來。

你忍不住催促了下司機,司機回:

“ 請問,戰狼中吳京一共打出了多少個子彈 ”。

你打出一個問號,司機解釋道,這是 “ 平臺新規定 ” ,答對題,或對上暗號,他才能去接駕。

根據網絡上流傳的截圖,類似的問題還有:“ 太陽大還是月亮大 ”,“ 李雲龍拉出來的意大利炮是多少口徑 ” ,“ 鋤禾日當午的下一句是什麼 ”。

着急享受空調的你一頭霧水,半信半疑在網上搜出了答案。

但很快,你發現,無論你答對還是答錯,結局早已註定。

答錯了司機不來,答對了司機還是找其他理由不來。

這都啥奇葩 “ 新規 ” 啊 ?!

抱着好奇,差評君問了周遭經常打車的人,結果沒人遇到過,一怒之下,我高強度打了半天一口價到處溜達,依舊無事發生。

很顯然,這不是啥新規,更像是一場少數人發起的惡搞。

但這羣人到底圖啥呢?別告訴我是爲了幫乘客提升知識水平。。。

抱着好奇,差評君研究了一番,發現問題的癥結,似乎出在一口價上。

一口價,是一種固定車費模式。

平臺根據起點、終點以及預估的行駛里程預估車費,無論中途是暢通無阻,還是堵成一片紅,最終你支付的,就是這個事先確定的價格。

左圖一口價,右圖預估價

通常,特惠快車都是一口價模式。

對於乘客而言,一口價提供了一種 “ 確定性 ” 的承諾,不用擔心堵車等突發情況,坐就完事。

但對於司機而言,這意味着他們要承擔 “ 不確定性 ” 的風險,一旦平臺預估的路況與現實不符,中間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損失都得司機自行消化。

隨便上網一搜,你就會發現,圍繞一口價展開的口誅筆伐,早就有之,逐步升級。

司機辱罵乘客,乘客投訴司機

最開始司機遇到一口價的乘客,不接也不會亂來,以協商懇求爲主,“ 大哥您取消下 ”。

但絕大多數乘客無法理解,既然平臺有這個選項,爲啥不讓我選?

首先,一口價確實比快車便宜,其次,結果都是從 A 點到 B 點,那麼大家必定選擇便宜的那個乘坐。

十一、十二塊錢有時候能便宜兩三塊,很多了,這會影響很大一部分人的選擇。

你不讓我選便宜的,是不是存心找不痛快?!

雙方都莫名其妙,理解不能,逐漸劍拔弩張。。。

當懇求無效,雙方的對抗自然進入了下一階段,司機開始想辦法擠兌乘客,即便這便宜車讓你坐上,你也別想舒坦。

於是,物理攻擊輪番上陣。。。

你想省車費,我想省電費,既然打一口價,那想吹空調就掃碼。

你想我稍微多送 100m ,但我收的是固定費用,所以定位的終點在哪我送到哪,絕不多送。

總之,你坐着不舒服,下次自然不想打。

但很顯然,這些大都沒啥用,於是,戰術開始升級爲:精神攻擊。

比如拉上一羣隊友,邊開車邊輸出,接到這單就是自己今天倒黴,讓你坐立難安。

他們甚至特別希望,不開空調,會讓你覺得熱,覺得受不了,這樣只要你開口,他們就可以擠兌你:“ 小夥子,嫌熱別打特惠,打專車去 ”。

“ 戰狼中吳京一共打出了多少個子彈 ” 也只是這種攻擊的再次升級,這種近乎荒誕的行爲藝術,將拒絕的姿態做到了極致。

跟差評君一樣,很多網友有不少疑問,比如不想接一口價的司機,就不能不接嘛?爲啥搞乘客?以及,司機爲什麼這麼討厭一口價?

差評君也把這些問題拋給了網約車司機們,我發現這裏面門道真不少。

首先,在功能上,絕大多數平臺,司機確實能選擇不接一口價,但不接,很可能就沒單。

多位網約車司機向差評君表示,除用車高峯期,比如早晚高峯以及極端天氣,關掉一口價沒啥影響,其他時候關掉非常難頂。

“ 特惠能關啊,但關掉特惠就是單子少些,不太接得到 ”。

“ 開特惠,至少能保證你有單子跑 ”。

“ (一口價)打開就給你派很多一口價,關掉就不給你派單,普通快車單子也不給你派 ”。

在司機眼裏,平臺的派單機制是一個玄學黑箱,沒人能說得清楚怎麼派、怎麼辦,只能跟着感覺摸索,平臺派單機制是否公平誰也搞不清楚,只能跟着收入調整自己能調整的部分。

對於室內工作者來說,通常歇着不會產生成本,相反可以美美摸魚吹空調,對於網約車司機來說,沒單歇着就意味着要到處找能停車的地,付停車費,付電費。

不開一口價,會少多少單呢?

“ 沒算過,但是你自己沒單你自己知道啊,20分鐘派一單跟10分鐘派一單肯定不一樣 ”。

一天能跑多少單,有多少特惠?

“ 20-30 單,裏面至少有一半是特惠 ” 。

特惠單佔比大,賺得少。這幾位杭州司機大都表示,特惠的平均收入在一塊二一公里,而快車收入則是平均一塊六上下。

“ 平均 1 公里到我們手上才一塊二,那你車損弄弄,空調開開,到手上真沒多少 ”。

一口價的抽傭不算低

但比起賺得少,更讓他們寒心的是,一口價模式下,堵車不計費。

“ 前陣子我同學接了一個年紀大的爺爺奶奶,9.2 元多點,一口價,開了半個多小時。全程 4 公里路,他開了 3 公里,還有 1 公里(景區)堵着就不動了 ”。

“ 有一次去景區,堵了兩個小時,乘客就在後面呼呼大睡,但我也沒辦法,只能開下去,掉頭也掉不了 ”。

只要遇到擁堵的場景,早晚高峯、音樂節等,就可能出現狠狠上班半小時,到手就九、十塊的情況。

其實杭州的快車,堵車的計費不貴,二毛一分鐘。

但對於任何一個勞動者來說,自己努力上班,收入卻紋絲不動,這種無力感,沒人會喜歡。

看到這裏,大家的心情可能有點複雜。

認真生活的人,各有各的不易。作爲乘客,正常打車,不該被情緒化對待。但換位思考,大家都是打工人,多少也能理解點司機。

那麼,平臺爲什麼要設計出這樣一種看似 “ 雙輸 ” 的模式?

這事吧,細說起來,也有些無奈,先看些數據:

2024  年1~11 月,合肥網約車單車日均訂單量 11.5 單、空駛率 45%;駕駛員日均流水不足 300 元的佔比近八成,營收總體呈下滑趨勢。

原因麼就是單量增長跟不上網約車增長,近幾年,每年都有城市發文,預警網約車市場飽和風險,公開提醒慎入網約車行業。

早在前幾年開始,網約車就進入了逐漸飽和的狀態。爲了解決僧多粥少的問題,也爲了解決乘客擔心被繞路、被故意拖慢時間的問題,一口價的模式由此誕生。

2020 年,滴滴宣佈試運營特惠快車和滴滴特快,高峯期,單比車多,乘客可以打快車,貴點但是車多,平峯期,車比單多,特惠的低車費可以吸引乘客打車出行,提升單量,網約車平臺紛紛跟進。

初心是好的,乘客能坐便宜車,司機也有更多單子可以接。

遇到問題後,平臺也一直嘗試調整。

滴滴測試過流水保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單數的司機,能獲得相應的保底流水;高德打車上線 “ 堵車寶 ” 權益,給予司機一定堵車補貼。

但以上種種似乎都無法根治問題。

在差評君看來,一口價陷入困境的原因有二:

其一,一錘子買賣太簡單粗暴,無法適配大城市的複雜路況。

其二,儘管價格檔位有差異,但服務卻沒法再做出差異化了。

網約車的分類,複雜程度堪稱 “ 中杯、大杯、超大杯 ” 系列。

但以前,不同價格檔位對應不同權益,豪華車給你高端、舒適、服務,專車給你舒適,而快車其實就沒啥了,只管把你送到。

從快車到特惠的一口價,還能再削減啥呢?

打豪華車,奧迪 A6L 們一來,車上的古典樂一響,司機下車給你行李一拎,豪華車的味兒就來了。

打專車,你一上車,穿着正裝的司機,免費的水,內心也能感受到服務差異。

但快車跟特惠,你能感覺出來啥差別嘛?

我想,如果不是遇到情緒化的司機,你又沒主動問,很難把這兩區分開來。

2021 年,滴滴發佈了三支廣告片,分別針對滴滴拼車、滴滴專車以及滴滴特惠快車,圍繞打車從 A 點到 B 點的問題展示各自的產品特點。

在特惠快車的廣告裏,滴滴表示,“ 沒有任何額外的服務,所以給出了更優惠的價格 ” 。

從乘客支出和司機收入來說,特惠就跟快車不是一個檔位的,但從服務上來說,這兩又是一個檔位:削無可削的那檔。

而當服務已經無法再做減法時,唯一的壓縮空間,就只剩下了司機的收入和情緒。

所以你省下來的錢,就像是用被司機虐待一下換來的。

“ 一口價 ” 現在的處境,也讓差評君覺得有點唏噓。

網約車平臺一直在根據司機的反饋調整,目前已經陸續上線 “ 特惠計價方式 ” ,在部分城市進行實時計價,定價在快車價格基礎上給出一定折扣。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 一口價 ” 會往那個更古老但也更公平的邏輯迴歸:高峯期乘客們加錢打車,平峯期支持低價打車。

希望到時候,這樣的提示牌越來越少。。。

網約車的誕生,無疑是偉大的,它用技術和效率,讓打車從少數人的奢侈變成了絕大多數人的可選項。

實不相瞞,我也有點被寵壞了,上次圖省事打出租車回家,付錢那一刻,兩眼一黑,彷彿被拉回了十年前。

也正是那一刻,我突然驚醒,每一份唾手可得的便利背後,都清晰地標着它的價格。

只是,這個價格不一定是由我們來支付。

撰文:渡渡鳥武士

編輯:莽山烙鐵頭 面線

美編: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夜線約見:“答題拒載”折射的低價困局》

《在寧波開出租車、網約車 月收入有多少?來看看這份白皮書》

小紅書:火龍郭兒、小六02等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