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P】ROG 魔霸 9 上手 -- 八百高幀瓦學弟 掌管網遊幀數神

誒?你怎麼知道我最近用上了 50 系顯卡的新款 ROG 魔霸 9 呢?這兩週打網遊甚是舒坦,高幀數就是爽啊。

大家好!這裏是略懂一點數碼的維生素P。ROG 魔霸 9 系列,可以說是 AMD 銳龍愛好者眼裏充滿魅力的產品,5月初已經開放部分 16 寸產品的預約,分別是:

  • ROG魔霸9 - R9 9955HX3D 16G 1T RTX5070Ti 2.5K 240Hz

  • ROG魔霸9 - R9 9955HX 16G 1T RTX5070Ti 2.5K 240Hz

  • ROG魔霸9 - R9 9955HX 16G 1T RTX5070 2.5K 240Hz

兩款 5070Ti 機型最主要的配置差異就是 AMD X3D 處理器,國補減 2000 之後都在一萬多的價格。

16 核 32 線程的 9955HX 和 9955HX3D 都是跑分神U,在同樣考驗 CPU 性能和 IO 性能的網遊場景下,可以獲得極好的競技幀數表現和更加穩定的 low 幀。

RTX 5070Ti 顯卡配置給的剛剛好,5888 CUDA數目,12G顯存,網遊完全無壓力,搭配大緩存的 9955HX 幀數就已經高的嚇人,打瓦直接六七百幀以上,X3D 還會更猛。

這種網遊競技幀數表現絕對夠快,就是看你的操作跟不跟得上了。不管你是電競豪客的大學生,還是已入職場補票上車的三十青年,ROG 的魔幻大眼一直都在看着你,等着你。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RTX 5070Ti 也可以藉助 DLSS 4 的新技術,通過多幀生成,實現部分大作 3A 的暢玩,比如賽博朋克2077,開上 4 倍多幀生成,最高幀直接拉上三百,要放到以前,要是有人跟我說這種數據結果,簡直要懷疑人生。

屏幕也有升級,16寸 500nit 2.5K 240Hz 高分高刷 P3 廣色域,還支持4色域切換 ,有出廠校色。霧面屏幕其實已經比鏡面屏抗反光了,而魔霸 9 還搭載了 ROG 超視技術,實現了超低反射率,大幅降低了反射眩光的影響,即使是自己電競桌後有燈光反光,也不會那麼難受了,這實屬好評。

ROG 魔霸 9 今年換了新模具之後,各種小細節點綴得恰到好處,加上能神光同步的 RGB,整體依舊是電競玩客的質感。如果你是一個爲 FPS 幀數癡狂的 AMD 電競劍客,或者是有編程/科學計算生產力的朋友,毫無疑問是 R9 9955HX3D 優選:

如果你更在意待機功耗,並且手上玩的遊戲是看顯卡性能爲主,沒那麼喫三緩,買 R9 9955HX 能剩下來一些預算,去買更好的 ROG 鍵鼠外設了。

如果你是純網遊電競,確定沒有大顯存的需求,也沒那麼在意這個顯存,5070 配置也可以酌情考慮。

關鍵詞:ROG 魔霸 ROG魔霸9 AMD 銳龍 魔霸 9 系列 銳龍9HX3D 遊戲本 筆記本電腦 R9 9955HX3D RTX5070Ti 星雲屏2.0  R9 9955HX 旗艦遊戲本 ROG魔霸系列 高端遊戲本 ROG-Strix-AMD-16-Green-Perkey測評時間:2025 年 4 月 - 5 月

配置一覽

這次上手體驗拿到的是 9955HX 版本的 ROG 魔霸9 工程機,基本配置參數如上,相比於前代魔霸來說,在性能表現,模具設計,屏幕都有提升。內存是默認單根 16 G,絕大多數玩家應該買回來都會自己加裝一根,組成兩個插槽內存的 D5 5600 的 32G,所以後續文中的遊戲測試都會以 32 G 內存來測試和展示。

16G 內存只是單純用於遊戲的話,其實也是完全足夠的,而且 DDR5 切分了通道,單根內存不會有很大的遊戲表現差異。不過如果同時有辦公需求或者是多開軟件的需求,32G 會更好一些。

內部有兩個硬盤位,默認給的是一根 1T 的 PCIe 4.0 硬盤,重度遊戲玩家建議加裝。

90Wh 大電池,再加上機器本身支持雙顯三模,偶爾萬一外出,臨時開核顯模式續航也還頂得住。

本次測評使用的是 Win11 24H2 版本,BIOS 版本號 G614FR301_0408,顯卡驅動版本爲 32.0.15.7284.

外觀 & 接口

作爲旗艦定位的 ROG 魔霸 9,在外觀設計上也是別具一格,採用了魔能綠科技風的主題,A 面新增了 RGB 發光 LOGO,而且支持神光同步,左下方勾畫了一個三角區域,以 ROG 相關的文字飾紋斜切鋪入,並且在普通光線下若隱若現。

尾部延續了這個文字的傾斜方向,展現了斜切的紋理和斜切平行四邊形的出風口,尾部在一側有斜切的魔能綠點綴。

如果把全部燈光關掉,整體的風格也是不會太張揚的,屬於辦公外出也可以低調的造型,整體呈現出一種帶着一點點漫反射的灰黑色。

ROG 魔霸 9 頂部有一個小小額頭,可以方便單手開合,左右窄邊框,屏幕轉軸也比上一代微微減小了一些。靠近掌託的一側有 U 形環繞的 RGB 燈帶,同樣也支持神光同步。

鍵盤面的右上角大片區域也採用了文字裝飾紋理,有一種充滿個性的魅力彰顯。鍵盤採用全高方向鍵,整體佈局居中設計,支持單鍵 RGB。

小數字鍵盤則是挪到了觸控板位置,而且觸摸板的面積也相較於上一代有增大。小數字區可以通過長按 NUMLK 區域喚起燈光實現點按。上面覆蓋的貼紙對觸摸板手感影響很小,不過你也可以拿掉。

屏幕最大開合角度如圖所示。

底部部分腳墊採用了魔能綠配色,並且這個進風口格柵也做了有趣的設計,可以隱約藉着光影看出 ROG 的文字,正方形 O 的中間還有一個彩蛋標識 “18.15.07”,解密出這串數字含義的朋友,可以評論區敲下你的答案。

接口方面 2A2C ,左側是圓孔電源接口,RJ45網口,HDMI 2.1 FRL,兩個 USB 4 的 C 口(靠近燈帶的 C 口支持 PD 充電),一個耳機口。

兩個 C 口都支持 DP 獨顯輸出,可以外接顯示器。

右側是兩個 10Gbps 的 USB-A。

遊戲表現

備註:以下跑分均爲插電,墊高機身,開啓增強模式進行。

ROG 控制檯內可以自己額外調整風扇曲線和自定義功耗,並且可以自定義顯卡超頻。由於超頻需要具體抽手氣看體質,所以這裏就不多贅述了,發燒友們都明白的。如果不明白,不建議亂調整。

衆所周知,R9 9955HX 和 R9 9955HX3D 買來就是奔着這個大緩存來的,正好可以給大家展示一下,9955HX,也就是非 X3D 版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表現,下面使用默認的增強模式,測了一些網遊和 3A。

這裏要特別注意一個數據,1% Low 幀 和最低幀數不是一個概念,它是抽取1%總量的最慢幀數的幀平均時間值,表現的是整體最差情況的流暢度,而有 DLSS 幀生成的情況下,他的最低幀數是比 Low 幀要高的。

網遊無畏契約是目前超爆火的遊戲,ROG 魔霸9 這個幀數實在是太高,會影響柱狀圖比例,所以單獨抽出來做一個圖。

這種最高幀數到七八百級別的表現,再打不準敵人可能不能怪 ROG 魔霸 9 了噢,幀數都是跟得上的,就看你自己的槍法身法和手速跟不跟得上了。

在 1080P 和 1200P 這個分辨率下,對於顯卡的壓力不算特別大,網遊競技方面可以體現出 9955HX 緩存的優勢,追求高幀數的話適當降低畫質,1% Low 幀和平均幀都會非常高,也和 240Hz 的屏幕相得益彰。

特別說明一下,這裏的 CS2 是10分鐘人機激烈對戰,不是簡單跑過場動畫的 Benchmark,所以無法直接和其他測評的數據橫比。

3A 大作方面,其實重頭就在於這個 RTX 5070Ti 顯卡了,它有着和 4080 同樣容量的顯存,但 GDDR7 讀寫更快,CUDA 數目比 4080 微微少一點,但是有着更新的架構和更好的 AI 性能,還有 RTX 50 系專屬的 “多幀生成”,最大可以開啓 4 倍模式,用黑科技魔法點亮3A遊戲的快樂。

2.5K 分辨率下的遊戲表現依舊給力,網遊顯然是毫無壓力,9955HX 的三緩也足以滿足絕大多數普通人的遊戲極致訴求。大作方面,純硬件算力也能夠勉強達到可玩級別,但是也不怕,N卡 直接 DLSS 原地啓動,就是上升到另一個層級的舒適體驗。

比如說黑神話悟空,最耗費資源的影視級畫質,在 DLSS 66採樣 幀生成的情況下,平均幀數翻了 2.5 倍達到 81 幀,DLSS 39 採樣可以平均 103 幀翻3.2倍。

至於適配了多幀生成的 2077,平均幀可以從 75 暴漲到 232,而且畫面影響很微小。

未來如果越來越多的遊戲,都能適配好全新 Transformer 的 DLSS 優化,那 5070Ti 還會依靠黑科技帶來更高的流暢幀數。適當調整畫質,以前 4090 才勉強跑的頂級大作,5070Ti 越級暢玩也是有可能的。

遊戲測試的相關幀數表格彙總如下:

屏幕

16寸的 ROG 星雲屏 2.0 的型號爲 NE160QDM-NZC,分辨率是 2560x1600, 16:10,最高支持240Hz刷新率,支持 G-Sync,全亮度 DC 調光,支持杜比視界

使用相關儀器測量,實測覆蓋色域 100 %sRGB,也有 99% P3 色域,色調響應 2.3,最大亮度 538 nit,色準平均 Delta E 爲 1.43。

對於電競遊戲來說,這個高分高刷高亮度的屏幕是足以加分的,不管是 2.5K 大作,還是爲了高幀數切 1200P 打 FPS,畫面在 240Hz 下都能有順滑的體驗。屏幕還有接近 178 度的超大可視角度。

在 1/1000 快門速度下,屏幕的拖影表現如下。

ROG 超視技術 ( ACR )

ROG 星雲屏有獨家的抗反射技術,通過超低反射塗層和相位增益補償膜,比普通的霧面屏還要有更好的防眩光效果,即使是筆記本位置背後有一點環境光干擾,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

此處展示兩臺不同的筆記本,在沒有反光的情況下,兩者畫面表現都是正常的。

而即使是近距離有強光直射的情況下,ROG 超視技術通過減少 55% 光反射,可以依舊看出原畫面的基本圖案,相比之下普通的霧面屏已經完全看不清楚了。

當然,實際光源主要是燈具,基本上不會這麼近距離高亮度的直射屏幕,所以對於光反射的感知,也沒有這個刻意實驗來的那麼明顯。

更多時候可能是潤物細無聲,讓你不知不覺都沒有感受到反光的困擾。

內部結構

ROG 魔霸 9 採用了冰川散熱架構 3.0,核心散熱部件都有熱管覆蓋,而且通過內部的分區風道分隔墊,切分出冷風進風和熱風出風的整個風道導向,提高了散熱效率。另外還有第二代暴力熊液金設計,相比於傳統硅脂有更高的導熱係數。

內部有兩個內存插槽和兩個M2 固態硬盤位,右側M2還支持PCIe 5.0,遊戲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擴充。

出廠的PCIe 4.0固態默認裝在右側,所以可以更換原盤到左側位置,再額外買更旗艦的 PCIe 5.0 硬盤裝入。如果加裝 PCIe 4.0 硬盤,選擇低發熱的型號直接加裝到左側即可。

電源

電源適配器 20V-14A,總共 280W 輸出。

經過測試,這臺機器的靠近掌託一側的 C 口支持 PD 充電,所以如果只是輕度使用場景,外出可以自己換成小功率的氮化鎵充電器,簡單寫個文檔不掉電,還是可以做到的。

烤機 & 風噪 & 溫度

測試的環境如下所示,溫度 24.8 攝氏度,溼度 75 %。

首先,控制檯開啓增強模式,使用 AIDA64 對 CPU 進行 FPU 高負載的單烤測試。

收集一段時間的系統數據後如下圖所示,單烤的功耗局部最高爲 115 W,長時間穩定在 110 W,CPU 穩定在 89 度左右,核心頻率在 3.44 - 3.47 GHz。

對於喫 CPU 的生產力辦公場景來說,這個 CPU 性能釋放是十足強勁了,而且在實際跑分測試軟件的運行過程中,這個 CPU 是可以跑出瞬時 140 W 功耗的。

再來看看控制檯開啓增強模式下 GPU 顯卡的情況,使用 Furmark 2560*1440 分辨率,開啓 4倍 MSAA 抗鋸齒,獨顯的單烤結果如下圖,在135W - 136W 輕微波動   ,溫度也穩定在 75 度上下,核心頻率在 2.5 - 3.1 GHz 波動。

進入雙烤測試,如果使用默認的增強模式,在前一小段時間裏功耗分配是 CPU 66 W  + GPU 126 W ,隨後功耗達到 CPU 56 W  + GPU 135 W ,增強模式下整機 192W 左右。

開啓手動模式,把功耗限制放開,適當拉高風扇轉速,雙烤可以達到輕微波動的 CPU 75 W  + GPU 138 W 功耗,整機功耗達到 213 W 左右。

增強模式下的極端負載人位噪音爲 48.7 分貝左右,沒有高頻尖銳聲,這個噪音在遊戲本里表現還不錯,如果是打網遊的話一般顯卡跑不滿,顯卡一般是佔 55-110W,風噪還會更低一點。

高負載雙烤30分鐘之後,使用紅外溫度計,測量鍵盤表面溫度,得到的數據如下圖所示。

整體的表面溫度控制非常優秀,雙手主要的控制鍵位區都是冰冰涼涼,最熱區域也不超過 43 度,輕微的溫熱,溫控表現非常好,這也是得益於極好的內部散熱設計。

硬件參數 & 跑分

特別說明:下列性能跑分數據,均爲加裝內存後以 32G 配置測試的結果。

ROG 魔霸 9 的 CPU 是來自 AMD 的 R9 9955HX,Zen5 架構,16核心32線程,代號 Fire Range.

這顆 CPU 沿用了桌面端的 CCD(Core Chiplet Die) 設計,有一塊獨立的 I/O Die(Input/Output Die),採用臺積電 TSMC 6nm FinFET 工藝。

另外還有兩塊 CCD Dies,TSMC 4nm FinFET 工藝,每塊 CCD 有8個核心,源於2個四核單元的 CCX(Core Complex),核心沒有異構設計,均爲多線程的完全體核心,是 16 核心 32 線程的強勁多線程性能的左右肱骨之臣。

在 55 W 基準功耗下,全核基準頻率爲 2.5GHz,最大睿頻爲 5.4GHz,可謂是筆記本移動端平臺的性能猛獸旗艦

ROG 魔霸 9 的 9955HX 有高達 80MB 緩存(64MB L3 +16MB L2)。緩存對於很多競技網遊來說很重要,因爲很多時候這些遊戲會有大量的 CPU 讀寫,大緩存可以很好的提高這類遊戲的幀數上限。

緩存的作用,可以理解爲給CPU裝了一個 “快遞倉庫 ”—— 把最常用的數據,提前存放在離CPU核心最近的貨架上,需要時伸手就能拿到,不用每次都跑到遠處的 “大倉庫”(內存)翻找。

9955HX 的緩存已經不算小的了,而 9955HX3D 額外再堆疊 64MB 3D V-Cache 緩存,使其總緩存能到 144MB,而且第二代的 3D V-Cache 把緩存放在了 CCD 下方,相比於上一代 7945HX3D,能更好緩解積熱。

顯卡配置方面,ROG 魔霸 9 搭載了全新的 NVIDIA RTX 50 系列顯卡,12G GDDR7 顯存的 5070Ti。

5070 Ti 移動端基於全新的 Blackwell 架構,採用臺積電 TSMC 4nm 工藝,CUDA 數目 5888 很吉利,有 80 ROPs,184 Tensor Cores,顯存位寬是 192 bit,配置上來說主要針對 2K 遊戲和中度 AI 運算生產力。

移動端獨顯的 50 系和 40 系規格對比如下。

ROG 魔霸 9 的性能到底有多強?立馬跑個分來看一看。

單輪 Cinebench R23 跑分如下,39217 分,直接逼近四萬了。

這個多線程性能分數是什麼概念?這是已經逼近目前主流桌面端 CPU 臺式機高端配置的性能了。到2025年春季,目前絕大多數的旗艦遊戲本 CPU 性能,R23 單輪也就是三萬五以下的跑分。

上一代的 7945HX 已經是分數榜的頂流,現在 9955HX 更加是一騎絕塵,跑分恐怖如斯。

其他 Cinebench 以及 CPUZ 相關跑分如下所示,下面這裏的 Cinebench R23 使用的是10分鐘模式。

在使用原裝 280 W 電源的情況下,開啓控制檯的增強模式,魔霸 9 的 R9 9955HX 默認性能如下:

  • R15 單核 326 分,多核 6033 分

  • R20 單核 847 分,多核 15093 分

  • R23 單核 2147 分,多核 38145 分

  • CPUZ 單核 834 分,多核 15223 分

特別說明一下,這裏的R23跑分是10分鐘模式,所以可能和其他一些測評的單輪跑分數值存在一些差異。

單核性能橫比來說比上一代的 7940HX 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多線程性能更是拔得頭籌,和上一代的 HX 處理器性能明顯拉開身位,而且功耗其實也還好。

ROG 魔霸 9 的  R9 9955HX ,在 R23 的 10分鐘測試中,CPU 的功耗表現如下,最開始可以達到 140 W,跑完兩輪之後,開始逐漸下降,最後數輪功耗在 110 W,CPU 溫度在 95 - 86 度之間。

如果切換到手動模式拉滿功耗設置,全程 10分鐘 的跑分都可以維持在 140-130 W 的功耗區間,溫度維持在 95 度,風噪會稍稍明顯一些。這套散熱模具的解熱能力是相當給力了,而且鍵盤蠻清涼,風噪也還是屬於可以接受的程度。

NVIDIA RTX 5070Ti 配置顯然相比於 80 和 90 對錢包更加友好,那麼它的性能又如何呢?

3DMark 實測跑分如下所示。

  • Time Spy 的顯卡分數爲 17963 分,開啓手動模式超頻後可達 18307

  • Fire Strike 的顯卡分數爲 44873 分,開啓手動模式超頻後可達 46450

超頻需看體質,不代表每一臺機器都是超頻出相同的性能跑分。

ROG 魔霸 9 的 內存是 DDR5 5600MT/s 的插槽內存,默認配置是一根 16G 內存,而且是 8 Bank Group 高性能版,這裏再加裝了一根 16G,組成了 32 G,內存製造商爲美光,讀寫速度如下所示。

ROG 魔霸 9 工程機硬盤來自美光,零售版計劃可能是使用海力士,默認配的是一塊 M.2 2280 常規的 NVMe PCIe 4.0 固態硬盤 ,工程機硬盤讀寫速度如下所示:

ROG 魔霸 9 只有 S0 待機,休眠,以及快速啓動的狀態,而且 ROG 在控制檯內有一個設置休眠的功能,打開之後如果你的電腦長時間靜置,他就會自動進入近似關機但一啓動就能恢復原狀的休眠狀態。

ROG 魔霸 9 的無線網卡是 MT7922(RZ616),支持 Wi-Fi 6E ,是 AMD 和聯發科聯合開發的網卡,多見於銳龍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

進行辦公生產力方面測試,開啓電源最高性能模式,墊高機身,選取了幾種不同的模式進行測試。

ROG 魔霸 9 有不同的顯卡模式切換,需要極致遊戲性能的時候可以開獨顯直連模式,外出需要保持續航的時候,可以開啓核顯模式。

彙總數據結果表格如下所示:

絕大多數上一代的 HX 處理器,能跑到八千多分,而這個接近 9000 分的辦公性能跑分表現,已經完全超過了它們。

其他生產力方面,5070Ti 也有很好的優勢,而且帶有 12 G 的 GDDR7 大顯存,在視頻剪輯和 AI 使用方面,都有極好的優勢。

小結

電競遊戲本和核心就是在於優秀的電競體驗,ROG 魔霸 9 系列外觀設計,質感品味方面,是絕對足夠出彩的。單鍵 RGB,U型底盤燈,結合一套 ROG 外設神光同步,沉浸感拉滿。

性能方面,藉助強勁的 9955HX 處理器,在多數緩存敏感型遊戲中也展現了亮眼的幀數,穩定的 low 幀可以保證玩家的流暢,在激戰時刻,ROG 魔霸 9 能在賽點時刻爲神操作做好強大支撐。

5070Ti 12G 大顯存,藉助 DLSS 4 越級體驗 3A 大作。液金以及冰川散熱架構 3.0,在極致幀數的同時,保證了更舒適的體驗,體驗不單單是講幀數的,遊戲本的風扇噪音,表面溫度,性能調度調節,性能模式,這些是更貼實際場景,也是更能體現細節的地方。

ROG 魔霸 9 的鍵盤表面溫度非常優秀,而且風噪控制得當, 再加上有獨家 ROG 抗眩光的星雲屏 2.0,無懼頂燈的反光干擾,打造更爲沉浸專注的電競時光。

最大的優勢:

  • 搭載 9955HX 處理器 全大核多線程性能強勁

  • 80M 緩存 網遊電競幀數優秀

  • 散熱強勁 內吹設計 風噪與溫度控制優秀

  • 屏幕防眩光設計

  • 支持加裝 1 根 PCIe 5.0 硬盤

  • ROG 奧創助手一鍵簡單顯卡超頻

一些有缺憾的小地方以下有幾點:

  • 默認出廠爲 16G 內存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還不錯,希望可以得到你的點贊+關注+收藏,感謝你的信任。

這裏是略懂一點數碼的博主,維生素P,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