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讀書?

在這個獲取信息的方式異常多元和便捷的時代,爲什麼我們還要讀書?

因爲通過電視或用其它的方式蒐集的信息,即那種通過直觀方式接受的知識,是最淺顯、最粗疏且沒有經過精密邏輯證明的東西,是值得存疑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要讀書。

那麼,應該如何讀書呢?

一、選擇書籍是最重要的事

讀書的要義是對話。讀什麼書就等於跟什麼人對話,而且,讀書的過程始終就是對話的過程。所以,你應該選擇與你思想量級相當或者你所希望企及的思想量級的書。

馬基雅維利寫了《君主論》之後,震動西方,後來被當時的佛羅倫薩公國的君王罷黜流放,在農村務農。他白天干粗活、晚上讀書。每次讀書以前,都要淨身沐浴,換上自己最莊重的官服,也就是他認爲最能表達自己身份的服裝,然後才正襟危坐開始讀書。在他看來,讀什麼書就是在跟什麼人對話,絕不敢輕慢對方。

對學者而言,唯其著作,最具深度。因爲學者在寫作的時候,調動了最高的智力,是用最嚴謹的邏輯和最精準的詞彙表達最系統的想法。

如果書籍的內容質量很低,就等於和很庸俗的人對話。這就是爲什麼要讀經典的原因。

所謂經典,不是自命的經典,也不是指派的經典,而是經過時間檢驗,能成爲人類歷史和文明長河中作爲思想奠基的那些書籍。現代人在越來越洶湧的信息洪流中逐步失去了讀書的習慣,就等於失去了和最偉大的人對話的機會。

二、讀書的時候必須要很虛心

即使作者的觀點與你完全不同,也可以先把自己的思想騰空,這叫虛心。唯有騰空自己的原有思想,只追逐對方的思路以及對方對自己思路的系統證明,才能進入對方的思境。唯有進入對方的思境,與對方契合,甚至把自己當成對方,才能真正完全理解對方的思想。

既然讀書是對話,首先需要你理解對方;如果你弄不懂對方表達的真正含義,那麼首先要檢討自己。即使覺得對方論述的不對,也要反覆思考是自己理解的不對,還是對方真的有問題。只有抱着這樣極謙虛的態度讀書,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才能吸收到別人的想法以及想法中的合理之處。

任何一本嚴肅的或經典的思想著述,其思想深意必然不是能被一般的讀者輕易體會的,語言的有限性常常只能表達思想的表層,符號系統後面的思想纔是需要我們仔細體會的。

所以老子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可說的,但用正常語言不可道,需要非常語言才能道,但沒有非常語言,於是老子只能說他的道玄而又玄,是我這個符號系統不足以表達的東西,故“名可名,非常名”;黑格爾開篇就說,一旦用語言表述其思想,馬上就發生變質和膚淺化的問題。

所以會讀書的人絕不是在字面上讀懂,而是尋求符號系統後面的思想深度。這需要徹底的虛心。只有充分理解了對方符號系統後面的深刻思想,你才能比較其思想與你原有思想視角的不同。

目前很多人還沒開始讀書,就已抱着準備批判的態度,更不用說對別人思想的深刻理解了。當然,我說的讀書,首先在於你選擇了你覺得值得一讀的書,既然你選擇了,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認可了,在這個基礎上,就必須首先抱着虛心而不是批判的態度去讀書。

至於讀完以後是批判還是認可,批判什麼,認可什麼,那是以後的事,是你基於對別人思想充分的理解,且能站在更高的視角上纔有權利去做的事。

三、思想性書籍必須精讀

讀思想性書籍是用腦過程,不是用眼過程,是深度的思維過程,不是淺層的泛讀過程。讀書即讀思想,要和作者的思想流契合,且需要一步步深化。

因此我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讀思想;我不是在調動思想,而是在醞釀思想;我不是在醞釀思想,而是在整理思想;我不是在整理思想,而是在發掘思想。

唯有這樣一層層的思維過程才叫讀書。

真正的思想性著述,一天只讀兩三頁纔有可能真正讀懂,這種讀法叫精讀;比如讀牛頓的書,用微積分解力學,你一個小時能讀過去三頁嗎?如果一本思想性著作,一小時讀了20頁,我認爲那不是讀書。

真正的好書必須精讀,需要深層的思想領悟,而不是淺層的用於聊天時的符號炫耀。有人讀書只是爲了博得與人聊天時的談資,這是極無聊的做法。

真正的好書,一生讀幾十本、甚至真正讀通幾本已足矣!記住黑格爾的名言“博學絕不是真理”。

真正的思想者,大多數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形成自己的理論,如牛頓三十多歲就完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雖然真正成書在四十多歲;愛因斯坦二十多歲就提出狹義相對論,接近三十歲左右提出廣義相對論,其閱讀量遠不能和那些資深的物理學教授相比。年輕的沒讀多少書的牛頓和愛因斯坦卻成了各自時代的思想標杆。

所以,讀書不在於量,而在於其精讀的程度,在於對思想的提煉和發掘以及由此達到的思想高度。

因此,永遠不要炫耀讀了多少本書,你真正值得驕傲的是你讀懂了多少本書以及你讀懂的是什麼書。

四、讀書要突破作者的非邏輯要素

讀書的難處在哪裏呢?

對於作者來說,他一旦能有此作,自是早已身陷其境,故覺悠然無礙,一任神遊遠逸;然對於讀者來說,則有一個尚待置換思境的麻煩存在,驟然臨之,就像立刻要叫人置換另一顆腦袋一樣得不易。加之作者的思路,自有作者自身的非邏輯要素使然,其運詞造句,意蘊別具他解,卻常常不爲作者所自知,於是,一意孤行地揮灑成章,結果無異於擺出了一副專與讀者作對的架勢。

所謂作者的非邏輯要素,指的是每個人因基因不同而獨有的思維天分和思維傾向。而邏輯,是人類共同具有的先驗的接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即文化或文明得以積澱的智質基礎。

所以,作者的思想表達是其邏輯和非邏輯成分的總調動。而讀者的先天基因和作者不同即天分不同,後天的認知構型即思想積澱不同,要進入作者的思境自然不是容易的事。

更重要的是,哲學著述,或者說專業著述,使用每一個符號和文字,字義上都與我們日常的語言不同。

正如萊布尼茨所說:人類一般使用的語言是民衆在日常形而下環境中締造的語言,不能解決形而上思境下的問題。但語言都是形而下的,如老子的“道”要表達的是天地運行的規則,而“道”本身是“道路”的意思。

於是,哲學常常不得已用日常語言表達着和日常完全不同的意思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又不能一一加以註釋,否則註釋充斥正文,難以成書,由此造成的寫作和閱讀難度自不待言。

因此,讀者面對作者的遣詞造句與邏輯組合,常常需要辨別和深入思考其含義。這就是思想性著述和符號本身的困境,既構成作者的困境,也構成讀者的困境,而突破前述所有困境才叫讀書。

五、小結

學會讀書非常重要。一個人一輩子只要真正讀懂了幾本思想著述,就可能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了,讀懂幾十本則已經非常高超了。

問題是大多數人一生都讀了數百本書,卻都沒有達到那個思想高度,歸根到底是不知道什麼是讀書以及該如何讀書。

在讀書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讀不懂的問題。只有不斷思考,反覆琢磨,一點一滴擴大自己能懂的領域,就會越來越容易貫通自己不懂的部分。

真正的好書都是在反反覆覆中讀懂的,不可能一次兩次就全部讀懂,更不能一目十行。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