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新年伊始,各大存儲廠商都開始紛紛推出自家的全新一代PCIe 5.0 SSD,作爲測過幾十款SSD的發燒友,我在2025年真的感覺自己是掉到蜜罐裏了。
前兩年的初代PCIe 5.0 SSD大多采用羣聯E26、英韌IG5666等12nm製程主控芯片,有一說一功耗和發熱真是頗高,甚至需要使用主動散熱才能壓制住溫度。
而今年新發布的PCIe 5.0 旗艦SSD大多采用了6nm甚至5nm製程工藝,同時搭載的NAND顆粒也有更高的堆疊層數。
這直接使得這些PCIe 5.0新品在性能更強的同時,功耗和發熱下降到過往PCIe 4.0 SSD的水準,不僅一掃前輩們帶來的“大火爐”刻板印象,而且在售價方面也近乎砍到了初代產品的一半。
在2月份,作爲高端電競存儲品牌的宏碁掠奪者存儲也發佈了2025年度的旗艦PCIe 5.0 SSD——GM9000「神輿」,標稱讀寫帶寬近乎達到了PCIe 5.0 x4通道的理論峯值。
回顧過往,宏碁掠奪者GM7和GM7000這兩款PCIe 4.0時代的代表作因爲高超的性價比,在玩家中贏得了非常堅挺的口碑,我入手測試過後,自己也非常喜歡。所以此次恰逢PCIe 5.0新旗艦上市,我自己也是肯定要仔細測試一番的,希望能從專業向的角度,深入探索這款PCIe 5.0旗艦SSD的各項性能表現。
按慣例,在測試完成後依然爲大家撰寫了接近萬字的詳細測試報告,希望能給大家的選購過程提供參考。
另外可以提前劇透一下,這款SSD的性能表現相當不錯,橫向對比的話售價也不算高,在目前在售的PCIe 5.0 SSD中,性價比應當能排得上前三之數。
一、產品解析
作爲滿血PCIe 5.0 x4接口的SSD,宏碁掠奪者GM9000一上市就提供了1TB、2TB和4TB三種容量可選,此次我入手的是2TB版本。
根據標稱參數顯示,這款SSD的容量在2TB以上時達到滿血性能狀態,順序讀取速度達到14 GB/s,順序寫入速度達到13 GB/s,最大隨機讀寫性能分別達到了2000K IOPS和1600K IOPS。相較於我們常見的PCIe 4.0 SSD,無論是順序還是隨機讀寫性能,都近乎有了翻倍的提升。
而在質保方面,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提供了5年/1600TBW的標準,比同容量頂多提供1200TBW質保的一衆原廠SSD更高,基本是目前最高的質保水準之一,完全足夠我們放心使用了,畢竟普通用戶也不至於平均每天都會寫入1TB以上的數據吧。
打開包裝,其內除了SSD本體和一份紙質說明書以外,還附贈了備用的M.2 SSD固定螺絲,這也是宏碁掠奪者的老傳統了。
宏碁掠奪者GM9000正面覆蓋有質感頗佳的導熱貼,依然是熟悉的黑白配色+LOGO的設計,外觀看起來與GM7000、GM7等前代產品沒啥區別。
用手觸摸,這張導熱貼要比普通SSD上用的略厚實一丟丟,一開始我以爲是和GM7000和GM7的同款貼紙,不過撕下來之後發現其實是明顯做了升級:
GM9000在石墨烯貼紙內側又加上了大面積的銅箔,利用金屬的高導熱性,充分擴大了散熱表面積,以期實現更好的均熱和散熱效果。而從實際的溫度測試的表現來看,這張貼紙的導熱效果確實不錯,正常使用時無需將其撕下。
背面貼紙則印刷有這塊SSD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到,作爲一款PCIe 5.0的旗艦有緩SSD,宏碁掠奪者GM9000使用先進封裝技術,通過NAND顆粒的高堆疊層數、高存儲密度,實現了單面板設計。而且就我所知,不僅是2TB版本,就連4TB版本的GM9000也同樣是單面佈局,這屬實值得點贊。
單面設計的優勢在於,可以將發熱元器件集中在一側,方便我們安裝散熱器降低溫度,同時也減少了整個SSD的厚度,可以更好地兼容筆記本電腦、一體機、迷你主機、遊戲主機等內部空間狹小的設備。
而像有些其他SSD在2TB容量就不得不採用雙面顆粒佈局,雖然看似讀寫性能沒啥差別,但由於顆粒封裝工藝相對落後,需要增加顆粒數量才能實現同等容量,這勢必會帶來功耗、熱量增加的風險,還對散熱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宏碁掠奪者GM9000在出廠時並未自帶額外的金屬散熱馬甲,實際使用時大家也不用擔心。與初代PCIe 5.0 SSD常用的羣聯E26、英韌IG5666等硬件方案需要主動散熱強壓溫度不同,這款SSD憑藉全新制程的主控與NAND芯片,在功耗和發熱方面的表現極佳。
像我就測試過,用某寶幾塊錢買的鋁製被動散熱器也能輕鬆壓制住發熱,更何況現在的主板一般都會在直通CPU的M.2插槽處提供金屬散熱片,已經足夠用了。
接下來把正面貼紙撕下來看看,真容如下圖所示:
主控方面,宏碁掠奪者GM9000採用了慧榮最新的SM2508芯片,這也是今年許多PCIe 5.0 SSD都會採用的方案。
作爲一款8通道主控,慧榮SM2508支持3600MT/s的NAND接口速率,集成4個Arm Cortex-R8高性能核心和1個Cortex-M0低功耗核心。由於採用了臺積電最新的6nm製程工藝,SM2508相較於過往的羣聯E26等12nm工藝主控,在性能更強的同時,功耗也要降低50%左右,這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發熱量大大減少,甚至低於部分PCIe 4.0 SSD。
宏碁掠奪者GM9000採用了DRAM-Based有緩設計,正面單顆獨立DRAM顆粒由佰維封裝,根據絲印來判斷,容量爲16Gb=2GB,是消費級SSD上常用的1:1000足容設計:
找業內朋友諮詢了一下,宏碁掠奪者GM9000的NAND部分採用的是兩枚佰維封裝的美光B58R 232L TLC顆粒,顆粒料號爲BWT2BN888-001T。相比前代176層的B47R,美光B58R顆粒的堆疊層數提升了32%,接口速度提升至2400MT/s,可以滿足PCIe 5.0 SSD的超高帶寬需求。
而且寫作本文前我看了看其他網友的曬圖,這一次佰維用的封裝工藝很先進啊,在4TB版本里甚至都用上了單顆2TB容量的NAND,基本是目前消費級SSD中最高的存儲密度了。
使用flashid雖然不能看到完整信息,不過也能再次確認NAND顆粒確實爲美光B58R:
接下來我們來通電上機,首先通過CrystalDiskInfo查看宏碁掠奪者GM9000的S.M.A.R.T信息,可見支持NVMe 2.0協議標準,應當是沒有預留二級OP,所以可用容量爲滿容量的2048.4GB(10進制)。
接下來進一步查看更詳細的S.M.A.R.T信息,宏碁掠奪者GM9000默認給了5個功耗檔位,最高檔爲10W,相比DRAM-Less無緩盤還是要略高一些,不過相較於功耗動輒十幾W的初代PCIe 5.0 SSD來說還是要好多了,更低的功耗也同步減少了發熱與溫度。
同時可以看到,宏碁掠奪者GM9000提供了LBA Sizes修改功能,支持512n和4Kn兩種模式,後者性能表現會更好,但是兼容性稍低一些,大家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自由選擇。
通過S.M.A.R.T信息還可以看到,宏碁掠奪者GM9000實際有兩個溫度傳感器,盲猜分別回傳主控和顆粒的溫度,然後會根據回傳數據再次擬合出一個溫度參數以供S.M.A.R.T抓取,也就是在CrystalDiskInfo中看到的那個。
二、測試平臺配置
本次測試使用的測試平臺配置如下:
CPU:Intel i9-14900K
主板:AORUS Z790 XTREME X
內存:宏碁掠奪者 Hera影鋒 DDR5-8200 24GB x2
系統盤:西部數據SN850X 2TB
對拷盤:致態TiPro9000 2TB
系統:Windows 11專業版 23H2、Ubuntu 24.04 LTS
這裏提醒大家,如果想要自行測試PCIe 5.0 SSD性能的話,目前暫時不推薦使用Intel Z890系列主板平臺。
主要是由於Intel Arrow Lake架構處理器的設計限制,無法完全發揮PCIe 5.0 x4的帶寬上限,導致測試結果會出現明顯誤差。我自己也是在發現這個問題後,才重新更換回i9-14900K+Z790主板的方案。
另外這裏順手安利一波GM9000的同門師兄弟,這套Hera影鋒8200MHz的48GB內存我入手得比GM9000還早,由於搭載了以高頻能力著稱的SK海力士M-Die顆粒,在高頻下性能發揮非常穩定,無論是顏值和品質方面都讓人愛不釋手。
三、基礎性能測試
1.CrystalDiskMark
CrystalDiskMark能夠非常直觀的展示SSD在SLC緩內的讀寫性能表現,不僅是我們用戶最常用的硬盤測試軟件之一,而且大部分SSD廠商的標稱參數也是由該軟件測試而來。
在對宏碁掠奪者GM9000格式化後,首先使用CrystalDiskMark來對這款SSD進行測速,結果如下圖所示:
宏碁掠奪者GM9000順序讀取速度爲14273 MB/s,順序寫入速度爲13037 MB/s,均超過了官方標稱的速度。
這個順序讀寫性能幾乎已經跑滿PCIe5.0 x4通道的帶寬上限,Gen5 SSD的優勢也在於此,超高的讀寫速度幾乎是滿速Gen4 SSD的兩倍,對於有高速、高負載讀寫需求的場景來說,能夠顯著提高效率。
而大家比較關心的Q1T1 4K隨機讀取速度方面,宏碁掠奪者GM9000也超過了100MB/s大關。雖然CrystalDiskMark的測速過程基於SLC Cache的加速,但這個性能也幾乎超過了過往所有的消費級PCIe4.0閃存SSD。
於此同時,在我這套硬件平臺上,宏碁掠奪者GM9000的Q32T16最大隨機讀取性能超過了2000K IOPS,最大隨機寫入速度超過1700K IOPS,也是超過了廠家的標稱參數。
2.Fastcopy大文件拷貝
由於Windows資源管理器拉胯的性能,在直接使用複製粘貼功能時,速度上限最多也就只有4GB/s多些,不僅發揮不出PCIe5.0 SSD的實力,就連PCIe4.0 SSD都會被耽誤,只能說微軟這股子咖喱味屬實讓人皺眉頭。
所以一般建議有大容量轉移文件的需求時,採用Fastcopy之類的軟件來充分利用SSD的讀寫性能。
這裏我們使用不可壓縮的100GB僞隨機數測試文件,在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和致態TiPro9000 2TB上進行對拷操作,並在這個過程中記錄下使用時長和平均帶寬。
可以看到PCIe5.0 SSD在Fastcopy等工具輔助下,讀寫速度能達到9000-10000 MB/s,相較於PCIe 4.0 SSD能夠帶來近乎成倍的讀寫速度提升,這對於經常有大文件拷貝需求的朋友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幾乎能提高一倍的效率。
四、應用場景模擬測試
1.PCMARK 10 完整系統盤基準測試
很多朋友很關注將SSD作爲系統盤時的使用表現,但是實際這個關於是否流暢的體驗很難用語言描述,畢竟主觀感受真的沒有量化數據來得清晰。
尤其像咱們日常使用Windows系統時,由於系統在後臺運行的進程往往不受我們控制,很難自行規劃一個排除變量的測試流程。
所以這裏我們使用PCMark10的完整系統盤基準測試功能,來對SSD實現量化評估。
這項測試包含23項測試場景,每個場景都會運行三次,通過對來自常用應用程序和常見任務的相關實際硬盤軌跡跟蹤,全面反映現在最新存儲設備的性能。
具體來說,測試項目包括Windows 10啓動、應用程序/遊戲啓動、複製多個大文件和許多小文件、Office和Adobe應用程序運作時的硬盤軌跡等。
在這項測試中,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得分爲6020,相較於PCIe4.0 SSD的3000-4000多分的水準,提升幅度極大,PCIe 5.0 SSD的性能優勢一覽無餘:
2.3DMARK存儲基準測試
如果說PCMARK 10的完整系統盤測試是從系統盤角度來衡量SSD的性能表現,那3DMark的存儲基準測試則更加註重SSD的讀取性能,從遊戲盤性能的角度對SSD進行性能評估。
3DMark同樣通過回放腳本來模擬遊戲加載的過程,從中衡量存儲設備對遊戲體驗的影響,對遊戲玩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在FOB狀態下,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的得分也達到了5750分,全面超過了過往的PCIe 4.0 SSD。
3.遊戲載入時長測試
用3DMark評估了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在遊戲場景中的表現之後,接下來還是用實際遊戲的載入速度來稱稱它的斤兩吧。
爲了量化變量,這裏使用最終幻想14 7.0的官方Benchmark測試程序,可以記錄下SSD在5個測試場景中總的加載耗時。
爲了排除SLC Cache造成的誤差變量,在測試過程中會在Benchmark程序寫入SSD後,將SSD的剩餘空間全盤填滿,以強迫SLC Cache將剛寫入的Benchmark程序回寫到TLC區域內。
最終的測試結果如下,在整個測試過程中,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的加載總時長爲6.225秒:
4.DirectStorage功能測試
3DMARK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存儲基準測試外,還在24年12月全新發布了DirectStorage功能測試模塊,這項測試可以模擬DirectStorage實施的近乎最佳情況,爲我們展示啓用DirectStorage功能後,高速SSD能發揮出的滿血實力。
DirectStorage是一項由微軟開發的技術,目的在於優化遊戲和其他應用程序的數據加載性能,特別是在使用高速NVMe SSD存儲設備時,效果更加明顯。這項技術最初爲 Xbox Series X|S 遊戲機設計,後來也被引入到 Windows 10 和 Windows 11 操作系統中,以提升 PC 遊戲的性能。
DirectStorage的核心優勢在於,使用該技術後,能夠讓顯卡繞過CPU,直接與SSD進行數據交換,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SSD的多隊列讀取性能,減少操作系統層面的開銷,實現更高的數據吞吐量和IOPS。
DirectStorage最直觀的效果,就是可以使得遊戲過程中能夠更快地從SSD加載大量數據,減少加載時間和屏幕等待時間,提升遊戲的響應速度和整體體驗。像《瑞奇與叮噹》,就是憑藉了DirectStorage技術,來實現各個絢麗場景的無縫切換。
3DMARK的DirectStorage功能測試包含9個測試子項,涵蓋了DirectStorage功能關閉、開啓、開啓+GPU解壓縮三種場景,每個場景中都會分別測試從SSD讀取到內存、從內存讀取到顯存、從SSD直接讀取到顯存等數據傳輸路徑的速率。
在測試結束後,DirectStorage功能測試會顯示該功能開啓後,帶寬提升的百分比程度。在我這套平臺上,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最高能實現280%的帶寬提升!而這也證明了,DirectStorage是最利好PCIe5.0 SSD的遊戲技術之一。
而分析實際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到,在未啓用DirectStorage功能的情況下,SSD加載數據至顯卡時,帶寬只有6.09 GB/s;
而啓用該功能後,即便不採用GDeflate壓縮,帶寬也能增加至11.08 GB/s,而在GDeflate壓縮後,帶寬還能一步到位暴漲至23.16 GB/s。
5.SpecWorkStation 3.1
SPEC Workstation是一款衡量專業工作站平臺性能的綜合測試軟件,其測試多針對於專業性極強的程序,包括大量文件的解壓縮、生命科學運算的腳本回放和影視編輯軟件的腳本回放等等。特點是負載很大,對SSD混合讀寫性能要求也很高。
其實這項測試對消費級SSD來說其實已經有點超標了,畢竟最適合工作站使用的還是企業級SSD。不過宏碁掠奪者GM9000這類PCIe 5.0 SSD憑藉超強性能,在高負載生產力場景中也能有更好的發揮空間,所以這裏還是對其進行了測試。
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在SPEC Workstation 3.1中取得了52.71分的總成績,這個表現超過了我過往測試過該項目的所有PCIe 4.0 SSD,只有傲騰系列真神能夠一戰了。
五、專業向深入測試
1.全盤讀寫曲線 & SLC緩存方案分析
爲了深入探索宏碁掠奪者GM9000的SLC緩存方案,這裏我們對其進行RAW格式下的全盤範圍順序讀寫測試(128KB,Q32T1),並以曲線圖的形式爲大家展示。從下圖中可以看到,宏碁掠奪者GM9000的順序讀取線條十分平穩,平均讀取速度爲13560 MB/s。
在順序寫入方面,宏碁掠奪者GM9000有着國產SSD中常見到的三段式結構,是經典的動態SLC緩存方案,既能保證充裕的SLC Cache空間,適合大容量數據集中寫入的操作,又能有效減少頻繁GC帶來的寫放大效應。
其中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在空盤情況下的SLC緩存容量在380GB左右,緩內寫入速度爲12478 MB/s。
出緩後,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立刻進入第二段TLC直寫階段,並且此時的直寫速度非常驚人,穩定維持在將近3800MB/s。
當TLC容量耗盡後,寫入過程進入了第三段GC(垃圾回收)階段,此時SSD要一邊將SLC緩存中的數據重新釋放爲TLC狀態,一邊還要兼顧新數據的寫入,所以性能有所下降。即便如此,在第三段的平均速度也能達到1801 MB/s,而這已經比許多PCIe 4.0 SSD的TLC直寫速度還要高了!
爲了深入探究宏碁掠奪者GM9000在各種佔用狀態下的SLC緩存處理方案,這裏還進行了進一步的測試:
分別使用128K QD32的參數將SSD的預填充至50%、75%佔用,再手動Trim並靜置60min後,讓主控自己進行SLC Cache釋放操作。
之後再對剩餘容量進行同樣設置的順序寫入填充,分別觀察SSD在各階段的順序寫入情況,並將記錄到的數據整理成如下圖表:
可以看到,當剩餘50%容量時,宏碁掠奪者GM9000的SLC Cache容量只有略微下降,爲343GB左右;即便剩餘25%容量時,依然維持了206GB左右,所以基本不用擔心這塊盤在高佔用下會有SLC Cache失緩問題,全容量下都能提供爆發式寫入加速性能。
2.長時間順序寫入測試
在全盤寫入測試過程中,根據經驗,其實已經可以初步判斷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在寫入曲線的第二段即爲TLC直寫階段。
不過鑑於本文是一篇嚴謹的測試報告,所以又使用IOMeter對其進行了兩倍於全盤容量的128K Q32T1順序寫入,以觀察SLC緩存完成釋放後,再次進入TLC直寫階段後的速度,並記錄寫入曲線如下: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的TLC直寫速度就是在接近3800 MB/s左右,這個NAND顆粒的表現和我之前測試過TiPro9000 2TB非常類似,都是PCIe 4.0 SSD想都不敢想的水準。
其次,從寫入曲線中可以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情況,在SLC緩存釋放完畢、重新進入TLC直寫階段時,會有一飛沖天的大陽線,寫入速度臨時飆升至緩內的水平。一開始我還以爲出現這種情況是軟件bug,切換至Ubuntu中用FIO重新測試了一遍,還是這種情況:
同樣的大陽線,基本可以說明宏碁掠奪者GM9000的主控策略調校得相當積極,在寫入時會盡力發揮更高的速度,這倒是個好事兒。
3.SLC緩外4K隨機讀取性能
關於SLC Cache緩外隨機讀取性能的重要性,在我之前的測評報告中幾乎每篇都會提及。
簡單來說,SSD的小粒度隨機存取性能,是影響我們日常使用電腦時是否流暢的關鍵指標之一,比如我們在進行開機、打開軟件、加載圖片縮略圖等操作時,都會用到這項性能。
雖然SSD的真實使用場景是包含了各種粒度、各種隊列、各種讀寫比例混雜的複雜流程,但從4KB小粒度隨機讀寫的性能中,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對SSD進行初步的評估。
有朋友可能會問,全網的KOL都在使用CrystalDiskMark測試SSD,這軟件裏不是已經有Q1T1 4K隨機讀寫性能測試了麼?
其實我們使用CrystalDiskMark、AS SSD Benchmark、TxBench等測試軟件時,軟件在進行測試前,會先向消費級SSD的SLC Cache中寫入一個測試用的文件,然後在這個測試文件的容量範圍內進行一系列讀寫操作。這也即是說,使用此類軟件對這個測試文件進行隨機讀寫測試時,實際是在SLC Cache中內進行的。
由於SLC Cache機制會對保存其中的數據提供更加精簡、準確的FTL映射,這也意味着使用CDM這些軟件測試時,SSD的隨機讀寫性能都會被顯著加強,雖然成績很好看,但其實不夠準確。
實際上,我們日常使用電腦時,打開軟件或者加載遊戲等操作,所訪問的基本都是已經被挪出SLC Cache外區域內的數據,示意圖如下:
這也使得像CrystalDiskMark這類軟件的測試結果,並不能完全代表我們的實際使用場景,所以爲了貼近實際,有必要排除SLC Cache的影響後,再對隨機讀取速度進行測試。
這裏爲了保證測試前SSD能夠進入髒盤穩態,先以128KB QD32順序寫入填盤2遍後,再對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進行15分鐘的Q1T1 4K隨機讀取測試,最終得到了如下圖所示的SLC緩外4K隨機讀取速度曲線。
經過測試,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的緩外直讀4K隨機讀取速度在67.84 MB/s左右。
4.4K隨機長時間寫入
由於SSD在標稱容量之外,還有一些保留的空間(OP),所以在重負載測試過程中,爲了在測試時確保所有頁被寫入,設計的寫入量一定要明顯大於標稱容量,通常操作就是直接寫兩遍滿盤進行預處理。
此時再對SSD進行長時間4K隨機寫入操作,可以觀察寫入速度是否足夠收斂,來判斷SSD在重負載下的性能穩定性,換句話說,就是可以看看SSD是否能進入穩態。
該項測試對於普通家用用戶來說其實不用太在意,畢竟我們平時日常使用時,寫入SSD的數據都會經過SLC緩存加速。不過對於極少數重度生產力用戶來說,可以通過該項測試來評估SSD的主控性能和固件調校水平。
在測試SLC緩外4K隨機讀取速度前,我們已經對宏碁掠奪者GM9000進行了2遍順序寫入填盤的預處理操作,抱着別浪費機會的想法,順帶着也對其進行了QD32的4K隨機寫入測試。
具體來說,寫入數據量爲全盤容量的8倍,共記錄了超過10個小時、36000行數據,所以在這裏我們截取前兩個小時共7200秒的曲線圖進行展示(爲了讓曲線波動更明顯,這裏使用IOPS作爲單位):
從上圖中可以發現,宏碁掠奪者GM9000的4K隨機寫入曲線整體還是呈現了FOB——Transition——Steady State三個階段的經典特徵。並且在隨機寫入的後期,雖然從曲線上看還是有一些小波動,但是離散度依然不算大,相較於絕大部分消費級SSD來說,數據已經足夠集中、收斂。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宏碁掠奪者GM9000畢竟還是一款0% OP的消費級SSD,在經歷了長時間的4K隨機寫入後,寫入性能依然還是存在一些波動的,並不能和企業級SSD似的做到近乎一條直線。
這裏再次截取最後階段1000s的寫入曲線,並且通過調整縱座標軸區間的方式,將曲線波動放大得更加明顯,可以看到寫入曲線會在8.25K-120.6K IOPS之間反覆震盪:
5.FOB狀態混合隨機讀寫
爲了展示SSD在最佳工況下主控與顆粒的性能,進行此項測試。
鑑於Windows翔一樣的I/O引擎和資源管理機制,我在Ubuntu 24.04中,使用FIO 3.36腳本再對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進行了一遍更加完整的,不同隊列深度、不同混合讀寫方案下的測試。
在測試前,確認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均處於FOB狀態,基本可以認爲是全新出廠時的表現。
當然,這個測試項目未排除SLC Cache影響,測試結果會受到SLC Cache的強化,而測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爲了觀察其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主控與顆粒的最佳表現。
換句話說,這項測試,是爲了衡量SSD的性能上限。
在對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測試後,將相關測試結果整理成下圖的表格,這樣以後與其他SSD橫向對比就比較輕鬆了。
6.ezFIO穩態測試
如果說剛纔FOB狀態下的理論性能測試,代表的是一塊SSD在理想工況下的性能上限,那Steady State穩態中的性能,則代表SSD在極度髒盤、極度重負載場景下的性能下限。
對於絕大部分消費級SSD來說,實際我們日常使用時是不會進入穩態場景的,一般只有對專門用在服務器上的企業級SSD,我們纔會考量穩態性能。
不過對於這種真正的PCIe 5.0旗艦有緩SSD,由於對其抱有更高的期望,也想極限壓榨一下性能,所以這裏在Ubuntu系統中引入了ezFIO測試項目,繼續深挖宏碁掠奪者GM9000的性能細節。
ezFIO測試主要分爲順序和隨機兩大項內容,爲了確保SSD進入穩態,在每項測試開始時都會有兩次全盤容量順序寫入+兩次全盤容量隨機寫入的預處理流程,之後進行不同粒度、不同隊列深度的具體測試,整個測試流程耗時極長,負載強度極大。
這裏疊個甲哈,再次重申,消費級SSD的穩態性能與我們普通用戶的真實使用體驗關係,ezFIO測試更多地只是爲了滿足SSD發燒友對軟硬件性能的探究慾望。
相較於純粹的讀取或者寫入操作,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電腦時,更多的是讀寫混合場景,7讀3寫更貼近於我們日常使用電腦時的場景,也即讀、寫隨機混合使用的情況。
在ezFIO的測試中,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在7讀3寫長時間混合測試中的表現相當亮眼,平均IOPS爲253153,變異係數(可以理解爲數據離散程度)僅有4.84%。
在QD1-QD256不同隊列深度下,7讀3寫混合隨機性能穩步上升:
在不同隊列深度下的4K穩態隨機讀取性能與延遲表現如下圖所示:
在多隊列4K隨機寫入測試環節中,最高接近112K IOPS,並且明顯可以看出其對於低隊列工況進行了優化,在我常用到的QD8時,就已經基本把隨機寫入性能拉滿了:
剩餘的圖表是其在不同粒度下的性能表現,這裏一併貼出來供大家查閱:
最後以一張7讀3寫的延遲對數表收尾:
六、溫度測試
初代的消費級PCIe 5.0 SSD大多采用羣聯E26或者英韌IG5666主控,此類主控由於製程相對較舊,導致主控的發熱居高不下,甚至只能用帶風扇的主動散熱片來進行壓制。可以說,大家對PCIe 5.0 SSD=大火爐的刻板印象就是由此而來。
而像宏碁掠奪者GM9000這類今年新上市PCIe 5.0旗艦SSD,大多已經換用了慧榮SM2508主控,憑藉臺積電6nm製程工藝和更高堆疊層數的NAND顆粒,使得功耗和發熱方面都大爲改善,就個人感覺來說,甚至可能比當年的三星990 Pro之類的PCIe 4.0旗艦SSD更涼快。
這裏我就給宏碁掠奪者GM9000裝上某寶8塊錢購入的被動散熱片,然後在沒有主動氣流散熱的情況下,裝上開放式機架對其進行了溫度測試。
熟悉SSD的朋友們都知道,在使用CrystalDiskMark進行測試時,SSD要先後經歷多隊列的順序和隨機讀寫,基本會拉滿SSD的讀寫負載。
此時如果SSD功耗發熱較大,或者散熱措施沒做好的話,就有可能會遇到SSD過熱降速的情況,導致測試結果出現誤差。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CrystalDiskMark的測試過程本身就是負載相當高的場景。
所以這裏我們就記錄了室溫17.9℃時,宏碁掠奪者GM9000在整個測速過程中的溫度和讀寫速率,並彙總成以下的曲線圖,以觀察它在高負載下的發熱情況:
從傳感器回傳的溫度數據顯示,這塊盤幾乎就和普通的PCIe4.0 SSD一樣涼快,在純被動散熱的情況下,主控溫度最高也只有70℃露頭,遠遠沒達到過熱降速的閾值。
而CrystalDiskMark的測試結果如下圖所示,也並沒有發生明顯降速,測試結果仍然保持在正常的誤差範圍內:
所以這裏可以得出結論,我們在日常使用宏碁掠奪者GM9000時,隨便加個便宜的被動散熱片,或者用主板上原裝的散熱裝甲就能壓得住發熱,不用太過擔心。
總結
從性能方面來看,宏碁掠奪者GM9000憑藉慧榮SM2508主控與美光B58R顆粒的強強聯合,在PCIe 5.0賽道中展現了標杆級性能,順序讀寫直逼PCIe 5.0 x4通道的理論峯值,4K隨機性能也突破2000K IOPS大關,就連TLC直寫速度都有接近4000 MB/s的水準,很適合追求極限性能的硬件發燒友、遊戲玩家和有重負載使用需求的生產力用戶。
更難得的是,其功耗與發熱控制遠超初代PCIe 5.0 SSD產品,僅需被動散熱即可穩定運行,徹底告別“大火爐”標籤,加之五年質保與單面設計的兼容性優勢,堪稱PCIe 5.0 SSD中的全能選手。
從價格方面來看,這款SSD在同級別的PCIe 5.0旗艦SSD中也有明顯優勢。
至寫作本文時(3月17日),宏碁掠奪者GM9000 2TB目前在京東的售價爲1449元,比標價1649元的致態TiPro9000 2TB低了200元左右,更是要比正剛上架的三星9100 Pro 2TB低了300元。
目前來看,在性價比這一塊,可能只有同爲佰維繫的同門師兄弟X570 Pro能與之一戰了,很適合想要體驗下全新旗艦SSD的朋友嚐鮮。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