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國恥!看看那些戰亂流落海外的國寶文物(二)

根據故宮博物院統計,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單是我國故宮流失的文物國寶就高達三十萬件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提出了 “原址保護”原則。針對這個公約,2002年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館發表了所謂的“環球博物館價值”宣言,反對把包括戰爭中用掠奪等非正常手段獲得的文物和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 

         

這裏僅列出於近代戰爭期間流失海外的藏品

一、絹本繪畫:女史箴圖

二、青銅器:雙羊尊

三、書籍:《永樂大典》

四、石刻:唐昭陵六駿石刻兩塊(“颯露紫”和“拳毛騧”)

五、繪畫:紅白芙蓉圖

六、工藝品:蟠螭紋黃金劍柄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女史箴圖

文物特徵

《女史箴圖》爲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全卷長348.2cm,高24.8cm,絹本設色,內容共分9段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

此圖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節,所畫亦爲十二段,現存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由於英國方面知識欠缺,保管不善,將其攔腰截爲兩段,並出現了掉渣現象。故宮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紙本墨色,水平稍遜,而多出樊姬、衛女2段。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爲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爲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中國獲得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以25英鎊的價格收藏,成爲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爲“鎮館之寶”毫不爲過。但此畫卷一年僅對外展出兩個月。

《女史箴圖》是集教化與審美於一身的成功典範,並預示着中國繪畫由重教化到重審美的轉型,由此而言,《女史箴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女史箴圖》在結構與空間處理上,都已經非常成熟。畫面每一段都相對獨立,且又前後照應。在空間處理基本上是按主要人物、尊貴人物大而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的原則,顯得稚拙而饒有畫意,體現了早期人物畫的風貌。主題人物的塑造,也都能根據不同的內容,賦予各種不同的動作,人物的動態神情呼之欲出。通過動作和表情的變化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無疑將兩漢以來的人物畫創作水平向前推進一大步。

館藏地點: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雙羊尊

文物特徵

筒形口,腹爲雙羊前軀相背狀。羊角大彎曲,尊口下飾弦紋和龍面饕餮紋,較爲罕見。羊頜下及腹下飾扉棱,象徵須和腹部垂毛。飾龍面紋,腹飾鱗紋,腿飾龍紋。通高45釐米

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

“雙羊尊”出土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湖南寧鄉一帶。此青銅器在商代用作盛酒器物,是商代獨特的動物造型。兩隻背對背的羊頭各朝向一方,羊背有一個隆起的圓柱形器口,四條羊腿作爲支撐。

“雙羊尊”鑄造精美,羊腳、羊眼、嘴巴甚至羊須都鑄造的惟妙惟肖。“雙羊尊”通體有裝飾的魚鱗紋,還有弦紋和饕餮紋,從饕餮紋鑄造細節看,眼睛與角都看得很清晰。

從資料記載看,商代以羊的造型作爲器物,是古代人有祈求安寧之意。有專家稱,“雙羊尊”寓意吉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羊”與“祥”相通,一直是我國吉祥如意的代表。也有三羊開泰,萬象更新之意。所以古代凡是有羊造型的文物,都深受古人的喜愛。

館藏地點: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永樂大典》

文物特徵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鉅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爲一書”。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爲不滿,由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抄寫完畢。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爲“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爲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目前全球已知《永樂大典》共有400多冊及部分零冊存世,與全本11095冊相比,現存不到4%。這些零冊收藏在8個國家和地區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中國241冊、日本60冊、美國53冊、英國51冊、德國5冊、越南4冊、愛爾蘭3冊

《永樂大典》作爲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最爲成熟的類書,其價值遠遠不止上面提到的幾點。即便是現存的殘卷,對中國古代的文學、醫學、語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稱豐富的寶藏。

2023年2月,《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在國家圖書館正式發佈。讀者可以在“雲端”直觀感知《永樂大典》。

館藏地點:散落於世界

唐昭陵六駿石刻兩塊(“颯露紫”和“拳毛騧”)

拳毛騧,在漢語中“騧”指代的是長着黑色嘴巴的黃馬,“拳毛”就是說這匹馬一身捲毛

颯露紫,“颯露”在突厥語中是勇健的意思

文物特徵

唐昭陵六駿石刻是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立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唐太宗昭陵北司馬門內的6塊大型浮雕石刻,分別名爲“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一作特勤驃)”“青騅”“颯露紫”。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4年時被盜,輾轉於文物商之手,最後流失海外

唐昭陵六駿石刻是爲紀念六匹隨唐太宗征戰疆場的戰馬而刻制的。傳爲當時工藝家閻立德、畫家閻立本所作。唐昭陵六駿石刻採用高浮雕手法,六駿每件寬約204釐米,高約172釐米,厚約40釐米,均爲青石質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歐陽詢書丹唐太宗親題讚語,現已風化不存。

唐昭陵六駿石刻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情景。該雕刻線條流暢,刀法圓潤,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馳名中外的石雕藝術珍品。2013年8月19日,唐昭陵六駿石刻中的“青騅”“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四駿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1950年,“四駿”移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至今。至於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裏展出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是1961年石刻工藝師謝大德依照照片和拓片用石膏和水泥複製出來的。

它的設計者是畫家閻立本,製作是工藝家閻立德監製,題詩是皇上李世民本人,書寫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創作團隊”堪稱史上最高陣容。浮雕用了減地的手法,突出了馬作爲主體的地位。在技法上既具有極高的寫實技巧,又採用了很多中國獨特的線描技法,使其具了有中國雕塑獨特的神韻。 昭陵六駿不僅是古代美術史上的鉅作,也同時是極爲珍貴的文物。

館藏地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紅白芙蓉圖

文物特徵

《紅白芙蓉圖》是南宋畫家李迪繪製的絹本設色畫,共二幅,各25.2×25.5,這兩幅畫原來是圓明園的藏品,後來流落海外。

該圖畫紅、白芙蓉各一幅,線描有黃筌畫風的精神。該畫的描寫寫實,用筆纖細且色彩層次微妙,因而富於情趣。善用餘白的畫面空間也顯得自然而靜謐。

李迪擅長描繪花、鳥、以及動物,本畫爲李迪現存作品中的最高傑作。由於兩幅均題有落款「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可知爲慶元三年(西元1197年)的作品。芙蓉的品種應爲醉芙蓉,最初花呈白色,接着會逐漸帶有紅色。本畫的描寫極爲寫實,用筆纖細且色彩層次微妙,因而富於情趣。善用餘白的畫面空間也顯得自然而靜謐。

兩幅畫本來應爲各自獨立的冊頁,但爲了配合由日本茶道的審美觀所誕生的「唐繪」鑑賞(在此唐繪指自中國帶回日本的繪畫),因而被改裱成一對掛軸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國強:《紅白芙蓉圖》被認爲是南宋院體花鳥畫的最高水平之作。畫面色彩較厚,暈染採用沒骨畫的技巧,過渡自然,表現出芙蓉花瓣形態及色彩細微的變化特徵。細膩而透明的色彩,體現出富麗、鮮潤的特點。

館藏地點: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蟠螭紋黃金劍柄

文物特徵

鑄造於東周,約公元前6-5世紀 。這是一個極其精緻的透雕鑄金劍柄,這件黃金劍柄的兩面都有明顯的線條,從而得知它很有可能是在兩個模具中鑄造的。它的頂部與劍柄和劍刃相接處都向外凸出。。黃金劍柄易碎,極有可能不能使用在真正的劍上。製作這個劍柄可能是用於展示或置於墓穴中陪伴亡者。

黃金質地,通體鏤空,雕刻蟠虺紋,做工繁縟精細,華麗異常。這件黃金劍柄的兩面有明顯的線條,兩面都裝飾有著名的“蟠龍紋”,並且劍柄是鏤空的,頂部與劍柄和劍刃相接處都向外凸出,所以推測這應該是一件半成品或者是作爲劍的配飾而存在。採用了澆鑄與鉚合相結合的技法,把青銅和黃金兩種不同的金屬鑄造在一起,鑄造工藝難度之高可想而知,這說明春秋時期的工匠已經掌握了黃金與青銅的冶煉鑄造技術,而且還達到了極高水平。

製作工匠巧妙地運用了黃金的摺疊屬性,將黃金劍柄反覆捶打拉伸,紋理細密,剛柔並濟,製成後再加以研磨拋光,顯得金碧輝煌,高貴典雅。在中國古代,黃金並不如玉或青銅那樣地位高,黃金主要用於裝飾,例如鑲嵌,很少單獨用來製作某種物品。

這件獨一無二的東周黃金劍柄,原收藏於北京圓明園,在晚清時期流落海外。

館藏地點: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文物合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