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國恥!看看那些戰亂期間流落海外的文物(一)

根據故宮博物院統計,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單是我國故宮流失的文物國寶就高達三十萬件


一、青銅器:

二、青銅器:搖錢樹

三、木刻版畫:《金剛經》刻本

四、書法:定武蘭亭序(吳炳本)

六、繪畫:《瀟湘臥遊圖》

七、中國佛像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搖錢樹

東漢 1-2世紀

文物特徵

搖錢樹在結構上分兩部分:陶製或者石雕的基座(搖錢樹座)和插於樹座的青銅樹。樹的部分又可分兩部分:樹幹和枝葉。早期樹幹多爲實心,但大多數發現的搖錢樹樹幹爲空心,橫截面爲橢圓形,布波浪紋。一般樹幹長1.5-2.0米,分4-6節。每節都有四個插槽,供插嵌枝片之用。枝片裝飾圖案多種,主要的有:鳳、西王母、龍、羽人、猴、射弋等等。一種特殊的陪葬用品,陶製或者石雕的基座(搖錢樹座)和插於樹座的青銅樹。樹的部分又可分兩部分:樹幹和枝葉。因該器物上裝飾大量方孔圓錢而被學術界命名爲“搖錢樹”。發現的搖錢樹共計189例

最早的搖錢樹年代是東漢早期,數量稀少,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區;東漢中期和晚期該器物迅速流行,覆蓋的四川、重慶以及周邊地區;東漢末到三國時期,搖錢樹數量銳減;西晉時徹底消失。

館藏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

館藏地點:四川綿陽富樂山西麓綿陽博物館

這一株完整的東漢陶座銅搖錢樹,通高198釐米。這棵搖錢樹造型生動優美,保存完好,它是迄今我國出土的最大的搖錢樹。基座爲紅陶質,樹用青銅澆鑄,整體由基座、樹幹、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規定爲64件(組)一級文物爲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這顆樹冠可分七層,頂層飾鳳鳥爲樹尖;其下二層的干與葉合爲一體,飾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圖案;下部四層插接二十四片枝葉,向四方伸出。飾老首、朱雀與犬、象與象奴、朱雀與鹿以及成串的錢幣等圖案。樹桿直徑約1釐米,葉片最長約15釐米,最短爲10釐米,每片樹葉厚約2毫米,樹高度應在1米左右,爲三向八枝。所謂三向,即爲搖錢樹枝杆被分爲三層共八片枝葉,呈對稱分佈。 特別有意思的是樹杆上有造像,高約5釐米,寬約2.5釐米。兩側各有一條飛老,老長約6釐米。人像站立狀,身着袍衣,雙手下垂合於腰前,整體造型美觀而大方。 細看枝葉,每兩片爲一對,有如芭蕉葉的,葉片上鑄有圓形方孔錢,每錢相互連接,鑄有一人作彎腰伸臂撿錢狀,葉片外側四周猶如太陽的光芒,延生出許多長短不一的萬縷細絲;有如橢圓形的,一頭爲乒乓球大小的圓環,兩側鑄有飛老,老頭頂着錢幣,兩老之間用錢幣連接,葉片外側如同刺猥般的短刺所包裹。

《金剛經》刻本

文物特徵

1900年發現於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爲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版畫。

1900年,發現了唐懿宗鹹通九年王玠爲雙親祈福所刻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刻經由7個印張粘連在一起,每張紙長76.3釐米,闊30.5釐米,全長約533釐米。卷首一頁印的是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長者須菩提說法,其餘6頁是《金剛經》全文。卷末印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爲二親敬造普施”的年月題記一行。全卷完整無缺。鹹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這部佛經卷首的說法圖也被認爲是全世界現存最早有紀年的版畫。這件印刷品的時代,早於被認爲是歐洲最早印刷品的德國木板畫像《聖克利斯道夫》(1423)約500多年,因而被人們譽爲“世界印刷史和版畫藝術的冠冕”

引首所印佛畫高24.4釐米,寬28釐米,內容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爲長老須菩提說法場面。畫面正中爲釋迦牟尼趺坐於蓮臺上,兩旁排列菩薩、弟子及金剛部衆,二獅子分臥佛座兩側。座前有須菩提合掌頂禮,狀極虔誠,空中飛天盤旋,氣氛隆重。佈局飽滿嚴謹,線紋細密流暢,墨色均勻,刀法熟練,不同人物情態以及縟麗的幡帳、花磚均能準確無誤地刻出,顯示出雕版印刷的技法已相當成熟,足證版畫在此以前已有相當時間的發展過程。

館藏地點:英國倫敦大英圖書館

部分

此卷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公認爲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明確刊刻日期的印刷品。此後雖有刻印年代稍早的韓國慶州武則天時代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和日本奈良的《陀羅尼經》等印刷佛經被發現,然簡陋粗疏,且殘缺不全,而鹹通印本《金剛經》大致完好無缺,且刻印精細,遠勝此二者,被譽爲“雕版印刷第一神品”

定武蘭亭序(吳炳本)

文物特徵

《定武蘭亭序》爲《蘭亭序》帖石刻名。

唐太宗喜晉王羲之父子書法,得《蘭亭序》真跡,命人臨拓,刻於學士院。五代梁時移置汴都,後經戰亂而遺失,北宋慶曆間發現,置於定州州治。大觀中,徽宗命取其石,置於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傳。定州在宋時屬

定武軍,故稱此石刻及其拓本爲“定武蘭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簡稱“定本”

館藏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

柯九思本《定武蘭亭序》

館藏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定武蘭亭》有 3個著名的原石拓本。一是元吳炳藏本,冊首有清代王文治署《宋拓定武禊帖》,是“湍、流、帶、左、右”5 字未損本。二是元朝柯九思舊藏本。清王文治題《定武蘭亭真本》,爲 5字已損本,現藏臺北故宮。三是元代獨孤長老藏本,也是 5字已損本,有元代趙孟頫題跋爲,“古今言書者以右軍爲最善,評右軍之書者以禊帖爲最善,真跡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爲最善”,後遭火災,唯存三小片,傳已流落日本。

《定武蘭亭》獨孤本殘本(選頁)

館藏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

日本多次舉辦“書聖王羲之書法展”。


《瀟湘臥遊圖》

文物特徵

《瀟湘臥遊圖》是南宋時期李姓畫家爲隱居禪僧雲谷圓照而作的紙本墨筆山水畫,屬於國寶級別的文物。《瀟湘臥遊圖》該畫中主要描繪了當時的瀟湘奇景。作者以輕靈、淡雅的水墨風格在紙上作畫,使用了將畫面大片留白的畫法。

《瀟湘臥遊圖》爲紙本墨筆,縱30.2釐米,橫399.4釐米,意境開闊,大開大闔,隨着觀者視覺的移動,描繪了瀟湘美景。卷首有乾隆皇帝御題“氣吞雲夢”四字。乾隆帝又於卷中兩處分別題有一跋一詩,題詠不足,又在卷尾畫了一叢竹子並有款識。卷後有同時代題跋五紙九人

瀟湘是一個合稱,具體指發源於中國湖南寧鄉的瀟水和發自廣西興安的湘水(或湘江)經衡陽、湘潭等地匯入洞庭湖流域,這裏煙雨濛濛,景色輕靈別緻,不異於人間仙境。唐宋的詩人騷客無不以造訪此奇景,吟詩以贊人生幸事,文人畫家也紛紛着墨渲染。一位早年雲遊四方的禪僧雲谷圓照晚來久居吳興,以未見瀟湘奇景爲憾,遂求各路名家爲其畫“瀟湘圖”以補此缺。其中僅有一幅畫由“舒城李氏”所作的瀟湘畫作流傳至今,即爲《瀟湘臥遊圖》

《瀟湘臥遊圖》卷爲現存中國宋代水墨山水畫中最爲優秀的作品之一,全卷以淡墨爲主調。過去曾傳爲北宋文人畫家李公麟的作品,藏於清宮深受重視。不過近年研究得知爲與李公麟同鄉的李姓畫家所作。本作是爲了禪僧雲谷禪師而繪製,雲谷禪師遍遊各地卻遺憾未能造訪瀟湘。

館藏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中國佛像

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的一層,陳列的基本都是中國古代佛教藝術品

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佛造像是一個特殊的藝術門類,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技藝與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伴隨着佛教傳播,在華夏文明的浸潤下,中國佛造像逐漸發展成爲包含中國文化藝術內涵,同時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域風格的藝術瑰寶。從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東漸二千年的歷程中,佛像是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證,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典範。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豐富內涵,彰顯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開放包容和博大精深。

以下列出幾個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藏品

東魏《如來三尊立像》,高126.0cm

此像爲石灰岩這一材料雕刻而成的一光三尊形式的遺例。佛像各部分的造型沿襲了北魏之風,但似乎三尊像的衣紋及裝飾物、刻有飛天、龍、樹木、山嶽、火焰等的背光圖案整合並簡化了北魏時期的造型。另一方面,三尊的五官棱角分明、上臂及腹部依稀可見略顯圓潤的肉身造型等,都可以窺出佛像新樣式的萌芽。可以說此像是反映傳統與進取的風氣交織的東魏文化狀況的一個方面的作品。

  背光及底座的各面,刻有多達75人的造像發願者之名,可知此像由衆多僧俗合力造立而成。

  底座正面的地方原本爲記載造像祈願文的地方,但本像除了劃線之外,並未刻有任何文字。此外,與該空白部分正好相反,發願者名字中,亦有勉強於空白處刻下名字的情況。除本像外,還有其他多個相同的遺例,從這個視角來看,可以認爲此類佛像是預先製作好的,在接受到訂貨後,再刻上任意的銘文,使之完成的。也許當時存在以造像爲生計之人,滿足着各種需求。

  另外,三尊像的鼻子及背光的前端部均爲後補。

隋代 《勢至菩薩立像》銅造鍍金,總高36.0 像高17.1

由於佛像的寶冠正面附有淨瓶標識,可知其爲阿彌陀如來佛右侍從勢至菩薩像。該像配以大型寶珠形頭光,左手握持物,右手挽天衣直立。細長柔軟的身體、顯示出清晰表情的小型頭部、整體強調正面印象,乍一看來缺乏抑揚的身姿中卻有着不可思議的存在感。本像最具特徵之處在於像周圍的裝飾性。使用鏨子精心雕刻的華麗寶冠、前端自由翻轉的垂髮、因重量而適度彎曲的豪華瓔珞及胸飾、或者流暢的冠飾、左右垂下的天衣衣緣也如被擰住似翻轉過來,這些都被華麗地表現出來,卻並不顯得繁雜,顯示出作者張弛有度的匠心。唐草紋樣配化佛及花形圖案的背光具有豐富的立體感,提高了佛像的裝飾性,說明此背光當初就附於本像上。遺憾的是底座的下半部分已經遺失,現在的爲後補替換上去的,但可以想像其應與背光相同,均附帶具有豐富裝飾性的圖案。此尊佛像明顯地表現出中國隋代雕刻樣式的特徵,因此是古代小型鍍金銅佛像中備受關注的作品。

由於本像曾置於土中,故沾有鏽跡及污穢,但大體上整體保留有鮮豔的鍍金。現在其中的中尊像已經遺失,與本像成對的觀音菩薩像爲日本MOA美術館所收藏,可以想見製作當時是精美絕倫的三尊像組合。

隋代觀音菩薩立像

此爲高達2.5m有餘的大型菩薩像。由於頭上有阿彌陀如來的化佛(即菩薩的化身),故知其爲觀音菩薩。菩薩像身體扁平,以淺浮雕形式表現出衣物及裝飾。菩薩像底座有銘文,所記如下內容:隋代開皇5年(585年),崇光寺(廢棄)內所造的大佛及二尊菩薩像經長年累月產生了裂紋,故於唐上元元年(674年)頒佈詔書,復興崇光寺,於垂拱元年(685年)進行了修繕。也就是說,本像爲三尊像中的左右侍從之一。以觀音爲左右侍從的是阿彌陀如來,但事實上其中的中尊像爲英國大英博物館所收藏。中尊像高近6m,與本像相同,也爲白大理石制,作品風格亦同。根據中尊像的銘文,可知三尊像由“韓”姓一族爲主的100多名發願者結緣而造。

一尊高達6米的隋代開皇年間阿彌陀佛白色大理石像矗立在大英博物館樓梯空隙之問,它絕對是這座博物館中最大最雄偉的佛像。

————————————

唐代 十一面觀音龕

石灰岩 整體高度108.5cm 整體寬幅29.8 整體縱深13.8 像高85.8

寶慶寺石佛羣原本安放在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則天武皇后)於長安城內所建的光宅寺七寶臺。現存於世的佛龕共計有2種, 除了類似本藏品的十一面觀音立像佛龕之外,另有以阿彌陀如來、彌勒如來、結降魔印如來等爲中尊的三尊樣式的佛龕,這2種佛龕現存共計30餘件,其中有七件十一面觀音像,分別保存在美日多家博物館內。因有作品上標有長安3、4年(703、704年)的年代紀銘,一般認爲此作也爲該時期的作品。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