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生物日誌]紅紅火火紅紅火火的大蝸牛

特氏扁螺Platymma tweediei

它們是Platymma屬中唯一的物種,通常被稱爲馬來西亞火蝸牛。

因爲有着十分顯眼的黑色外殼和鮮紅的“腳”,所以人們很難把它們和其他蝸牛物種混淆。

命名:

該物種於1938年在馬來西亞金馬倫高原區首次被發現。

Platymma的屬名,源自希臘語“Platys”,意思是“寬闊或平坦”,“Omma”的意思是“眼睛或天堂之眼”。

據推測,以該名稱來命名,指的是蝸牛殼上的孔或入口寬而扁平的形狀。

“Tweediei”,則是爲了紀念英國自然學家和軟體動物學家邁克爾(Michael WF Tweedie)。

因爲是他率先通過沉積物採樣方法,收集了許多東南亞陸地蝸牛。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以表彰他對馬來亞自然歷史的貢獻。

分佈:

是馬來西亞半島本土最大的陸地蝸牛,生活在海拔超過1000m的熱帶山地森林地區。喜歡棲息在黑暗的林地中和堆積的枯葉中。

最初,人們在金馬倫高原地區發現了它們的身影,後來又在吉蘭丹州森林保護區內和河流附近找到了它們生活痕跡。

所以,人們尚無法確定它們是否是孤立存在的,還是它們的棲息地覆蓋了整個半島北部的山區。

外貌:

成年個體的殼尺寸通常爲7~8cm,而身體長度可達20cm。

有着鮮亮的黑紅外表色。身體顏色從鮮橙色到鮮紅色,頭部周圍逐漸過渡爲黑色。

眼睛位於觸手上,呈球狀外觀。外殼扁平且相當堅固,呈深棕色,在上方逐漸變深。

人們普遍認爲,顏色鮮豔的動物是有毒的,就好像它們在向周圍的人發出信號,莫挨老子。然而,馬來西亞火蝸牛並不具有任何毒液或者有毒特性。

覓食方面:

它們是食腐動物,對食物不是很挑剔。多以分解的植物或動物殘骸爲食。但其實更喜歡蘑菇、紅薯、黃瓜等蔬菜。

飼養方面:

可以作爲寵物飼養。但馬來西亞火蝸牛在護理和飲食需求方面,有着極其苛刻的要求。所以,無數次圈養都以99%的失敗率告終。

蝸牛通常都喜歡潮溼陰暗環境,需要在這種環境中獲取足夠的鈣來發育它們的殼。

因爲只能在非常涼爽和潮溼的條件下生存,照顧好這種動物會非常困難,所以很少有人工養殖的記錄。

壽命可長達7年。

保護現狀:

迄今爲止,因爲擴大農業和城市工用土地以及化肥、農藥和污染物的使用局部增加,馬來西亞已經失去了23%的土地(約621000公頃),這對本地生物非常有害。

由於伐木、農業、城市和道路擴張等等不良因素影響,該物種雖然沒有正式瀕臨滅絕,但仍在受棲息地頻頻喪失和偷獵者捕捉的威脅。

小拓展:

它們可能看起來很嚇人,但實際上非常友好,與其他蝸牛相處融洽。

貝殼經常被用來製作珠寶。其分泌物以及其他蝸牛的分泌物,也用來製作化妝品和護膚品。

#奇奇怪怪可可愛愛# 

紅紅火火紅紅火火。

果然紅黑配色就是帥,可惜只是只🐌。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