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折騰NAS了,發佈不久的極空間Z2Pro還挺有意思,產品定位在Q系列和Z系列中間,造型上採用的是Q2模具,硬件組合則更偏向折騰一些,同時也有着相當數量的實用套件。
下面給大家帶來這款一千五百元價位的NAS拆解測試,更偏向系統/軟件層解析,懶人朋友可以直接一拉到底看總結,覺得有所幫助歡迎關注點贊收藏三連,有複雜問題諮詢請單獨聯繫。
⏹ 參數解析
先解析一下極空間Z2Pro的紙面信息:
評論區應該會說同價格可以上xxx的X86型號,這款NAS貴在外形、系統和功能設計上。
這款NAS使用的是ARM平臺,同時有着4G的內存,主打能耗比,具體配置下面有說。
目前主流容器項目已經支持ARM架構,搭配內置的Docker管理器有一定的玩機空間。
對比上一代極空間Z2S,硬件升級點主要在外部接口,具體配置圖如下所示:
內置盤位包含兩個3.5寸機械硬盤位+一個M.2 NVMe固態硬盤位,固態協議爲PCIe3.0。
核心平臺爲瑞芯微的RK3568,四核四線程+2.0GHz主頻對NAS而言常規使用性能足夠。
核顯爲Mali-G52,硬解常規4K原盤視頻足夠使用,同時帶了一個1TOPS算力的NPU。
板載雙存爲4G+32G,其中運行內存爲LPDDR4,運行頻率爲3200MHz。
板載網口從1G升級到2.5G,USB接口不變,包含一個USB3.2Gen1和一個USB2.0接口。
視頻輸出接口爲一個HDMI2.0,支持4K+120Hz畫質輸出,不支持8K輸出。
極空間Z2Pro系統依舊是自研的ZOS操作系統,雖然和Z4系列的X86系統同名,實際上整個Chain是完全不同的,相比之前也多了不少針對大陸用戶的本地化套件,由於沒對用戶開放SSH權限所以下文只能展示前端。
⏹ 硬件拆解
極空間Z2Pro造型和之前的極空間Q2/Q2C完全一樣,爲了縮減整體體積犧牲了初次安裝的便捷性,所以這段會給大家做一下設備拆解,幫新手朋友規避下動手恐懼症。
1️⃣設備外觀
先簡單過一遍造型,極空間Z2Pro的尺寸爲217*146.5mm887.5mm,高度比聽裝可樂略高一些,寬度比3.5寸硬盤略寬一些,材質則是主打堅固輕便的ABS,表面做了防滑的磨砂處理。
機身正面的底部爲電源開關鍵,開關鍵底部包含了一顆狀態指示燈,會根據當前的運行狀態變換燈光顏色,對照說明書可以很方便的進行設備排障。
外部接口都在機身背部的下半部分,2.5G網口自帶狀態顯示燈,USB接口可以通過顏色區分,其中藍色爲USB3.2Gen1接口,黑色的則是USB2.0。
由於是緊湊型結構,極空間Z2Pro的風道都設計在底部,配合上內置風扇和增高防滑墊可以將熱空氣從艙內排除,具體散熱表現下文會做測試。
極空間Z2Pro更換硬盤需要用到螺絲刀,拆卸底部的四顆固定螺絲才能進行拔插操作,下面給大家做個拆解。
2️⃣設備拆解
拆卸掉底部的四顆固定螺絲,捏住底部平着往外抽即可分離硬盤艙和底座部分,硬盤艙包含兩個3.5寸硬盤籠,底部則是SATA轉接卡+風扇+主板。
硬盤籠的設計比較奇怪,採用的是半截籃設計,兩側有非常厚的硅膠條,可以起到很好的固定+緩震作用,硬盤是全軟鏈接,固定硬盤不需要螺絲,可以進一步減振和降低噪音。
固態硬盤則是被設計在底座的底部,拆卸掉擋板的固定螺絲即可安裝2280長度的固態硬盤,也就是常規長度的都可以上,不過個人建議按需安裝固態硬盤,一般用不到。
卸掉底座周邊一圈的固定螺絲之後即可掀開連着風扇的底座上蓋,主板就藏在底座中間,看着比較緊湊,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風扇和主板靠一根4Pin線連接,支持PWM調速,風扇轉速會隨核心溫度增加或降低,室溫較低的時候運行會比較安靜。
由於RK3568本身的熱設計功耗只有5W,所以這張主板只在核心處放了一小塊散熱片,只要不遇到極端高溫問題都不大,室溫28°時設備溫度在52°左右,下面有截圖。
主板電池被設計的主板背部,如果遇到靜電等問題開不了機,可以拔掉電池連接的2Pin供電,徹底放電後再嘗試開機。
接下來將設備裝回,開始進行系統和配套軟件測試。
⏹ 系統解析
考慮到會有沒用過NAS的朋友點擊來,大概展示一下極空間現在OS以及相關套件。
1️⃣移動端使用
在之前的NAS廠商對比中提到過,極空間的整體使用更偏向手機移動端,所以初始化也需要手機操作,按照提示拿手機號註冊一下設備即可,期間請保持設備在線,不然會導致升級失敗。
PS:這裏需要吐槽一下,單臺極空間創建使用賬號必須要綁定手機號,我嘗試了下,相同手機號確實可以綁定多臺極空間但會生成一個新的賬號,切換設備會比較麻煩,希望後續改進。
首次開機在升級完成後會提示創建存儲池,這一步會清空掉硬盤上原來的所有數據“:
機械硬盤建議上單盤6T以上,方便後續升級時遷移數據,ZDR模式可以理解爲將兩塊硬盤合併爲一塊大的虛擬硬盤。
固態硬盤則支持正常存儲與加速盤兩種模式,個人建議是設置成正常存儲,加速盤對普通用戶的意義不是那麼大。
作爲目前使用門檻最低的NAS,App的使用邏輯和唱過手機軟件幾乎沒區別,基本看圖標和說明就會使用,同時首頁也做了相當多的教程引導,基本十來分鐘就能學會如何備份手機數據。
我個人推薦懶人用戶上極空間最大的原因在於各種功能套件,比如下圖中的記事本、支持AI整理分類的相片牆以及支持自動削刮影視信息的極影視,下面會詳細展示。
2️⃣桌面端使用
桌面端和移動端的使用邏輯差不多,都是單擊打開應用,可以使用套件也差不多,區別在於部分套件的UI不同,同時管理和部署Docker必須桌面端,極閱讀則是隻在手機端纔有。
除了上面說的套件不同以外,部分功能也會有區別,比如網盤同步,手機端只能配置百度網盤和天翼網盤,桌面端多了一個微軟OneDrive同步。
另外極空間也有簡化版本的掛載功能,說簡單點就是將極空間當成電腦的本地硬盤用,對網絡知識比較薄弱的用戶來說很方便,不過讀寫速度是跟着網絡帶寬走。
3️⃣功能套件
目前的極空間功能非常多,並且取消了了繁瑣的安裝,正常開機即用,頂多就是進去登錄下賬號和配置備份路徑,下面簡單介紹一些。
文檔管理,和其他家單獨給Office做套件不同,極空間簡化了相關操作,直接在文件管理中雙擊即可打開查看doc、xls和ppt文件,這點移動端和桌面端沒有區別。
極空間的文檔工具實際上內核是金山WPS,並且支持多個極空間用戶協同編輯,相比石墨和騰訊文檔這類第三方工具,不管是存放還是穩定性都會強很多,可惜不支持同步到金山雲盤。
最後對電子書愛好者來說有個非常不錯的功能,極空間移動端有單獨的極閱讀,可以調取NAS上的電子書文件,頁面如下圖所示,和主流閱讀器差不多,感興趣可以試試。
影音管理(極影視),這應該是極空間對比其他家NAS最大的優勢了,自帶削刮功能,並且準確率和處理效率極高,直接將迅雷下載路徑配置成影片庫能省很多操作。
隨着幾個版本的迭代,極影視無論是轉碼效率還是自定義效果都已經非常成熟了,唯一缺點就是隻有TV端支持杜比視界,其他客戶端暫時不行,不過問題不大。
PS:4K播放正常很流暢,G52核顯解編碼肯定是穩的,如果遇到卡頓,一般是帶寬太小或者網絡質量差,感興趣可以看看本人之前寫的網絡優化教程。
照片管理(極相冊),極空間並沒有浪費RK3568板載的NPU,這個NPU主要用於AI處理照片分類,開啓AI分類後會根據照片的EXIF信息歸類。
目前極相冊支持AI分類的維度比較多,比如根據人臉的人像識別、根據環境的場景分類、根據拍攝地點的我的足跡與按時間節點分類的回憶精選,另外還有針對性的家庭成員分類。
但是,極相冊對Heic格式支持不是很好,比如下面是一加10億像素的照片,在客戶端內查看可能會有下圖這種花了的問題,所以上傳最好還是JPG、RAW和PNG這類常規格式。
另外極空間移動端還有個單獨支持PDF格式的漫畫功能,UI做的挺簡潔,支持多種閱讀模式和續讀,整體挺好用的,可惜沒有漫畫牆,不知道後續會不會增加。
PS:測試中遇到安裝漫畫插件失敗的問題,解決方案是重裝手機端App。
遠程下載(迅雷),大部分的NAS其實都和迅雷做了合作,不過很少給ARM機型做適配,極空間Z2Pro做了單獨的優化,比如下圖中顯示當前下載速度的懸浮窗。
雖然是ARM版本,但極空間Z2Pro可是滿血版本迅雷,內置了ARM版本的測速工具+網心雲,除了可以在手機迅雷App和極空間桌面端管理外,極空間移動端App同樣可以操作。
音樂播放(極音樂),這個套件做的確實不錯,UI有點類似網易雲,並且雙端都支持後臺播放,唯一不太好的就是沒有內置歌詞削刮,只能抓取音樂文件自帶的信息。
上傳了MP3和FLAC格式作爲測試樣本,實測都可以流暢播放,但是不支持EQ調整,所以聽起來原汁原味,如果你的播放設備支持杜比全景聲,還可以在設置中開啓,效果拔羣。
極空間針對協同辦公還單獨設計了文檔收集功能,可以快速創建一個收集任務,其他用戶在收到鏈接後按照提示上傳即可,雖然不是什麼複雜功能,但很實用。
除了文檔收集和協同以外,極空間用戶還有個專享的閃電傳功能,可以很方便的直接同步其他極空間設備上的文件,感覺未來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生態。
⏹ 進階玩法
不管是哪家NAS,自帶的軟件都不可能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擁有海量項目的Docker可以補足不同的個人需求,無論是虛擬機還是智能家居中控都可以搞得定。
這臺NAS的Docker管理器有點特殊,這裏單獨拎出來說,原因有兩點:
極空間Z2Pro只有4G內存,並且沒有SO-DIMM可以直接拔插擴容,所以需要合理分配使用。
雖然主流項目都可以自適應ARM平臺,但部分冷門項目沒有,部署前需要自行查看。
下圖爲在跑照片AI分類時的各項硬件利用率,截圖時沒有部署任何容器項目,可以看到內存利用率比較平穩,空閒內容一直保持在2.3G左右,足夠部署5個左右的常駐容器項目。
下面以比較流行的NAS導航頁項目Flare爲例,給大家分享一下極空間Z2Pro的容器部署教程。
PS:本來想用Heimdall來着,喫CPU有點厲害,並且需要SSH登錄手動漢化,所以推薦大家試試更輕量化的Flare。
部署前先需要了解項目是否適配ARM平臺,進入flare的項目主頁,介紹說了支持ARM設備。
其他項目可以點擊下圖的Tags(標籤),Latest(最新)版本的OS支持amd64和arm64:
amd64對應常規的64位X86架構CPU,比如J4125和N5105這些。
arm64對應常規的64位ARM架構CPU,比如RK3568、RTD1619這些。
所以這個項目是可以部署在極空間Z2Pro上面的,同平臺的Q2(4G)同樣可以部署。
回到Overview頁面查看部署代碼,可以看到部署該項目只需要手動修改三項即可:
第一是主頁端口號,默認是5005,爲了防止端口亂變需要手動修改端口號。
第二是容器存放App文件的路徑,爲了方便管理建議和我一樣掛載到指定路徑。
開始正式部署容器,進入極空間的Docker管理器,按照下面步驟操作:
點擊鏡像
點擊倉庫
搜索欄輸入soulteary/flare
點擊第一個搜索結果的下載
點擊後會提示選擇Tag,用默認的latest就好,不需要修改。
之後會彈出下面的TUI頁面,頁面上會打印出鏡像的下載進度,這裏不要動,耐心等待。
鏡像下載完成後會自動跳轉到本地鏡像頁面,選中flare的鏡像,點擊添加到容器。
跳出頁面對各項參數進行配置,首先取消性能限制。
點擊文件夾設置,添加一條掛載關係。
掛載關係如下圖所示:
文件/文件夾選擇你想要掛載的NAS文件夾,這裏我直接新建了一個名爲flare的文件夾。
裝載路徑對用容器內部文件夾,填/app,千萬別填錯了。
點擊端口,這裏原本就有條規則,按照下面說明修改:
本地端口5005的規則對應web頁面的http端口,正常修改成5005,改成其他未被佔用的也行,比如我改成了5995。
上面修改全部確認完成後,點擊應用,開始部署容器。
極空間並沒有送DDNS(域名解析服務),如果不打算自費購買域名也有解決方案,只要路由器支持IPv6都可以通過IP加端口號的方式直接訪問Flare的網頁後臺。
在極空間的客戶端找到設備監控,進入網絡信息頁面,圈出來的地方就是極空間獲取到的IPv6協議的IP,非fe開頭都是公網,點擊複製。
訪問IPv6協議的IP可能還有朋友不清楚,ip的前後都得加上[],這個框是英文的,千萬別打錯,其他一樣,比如我這裏是:
http://[2409:8a20:2d2:d30:de62:****:****:****]:5995
這個導航頁項目確實不錯,可以顯示日期和當前地區溫度,點擊左下角的齒輪圖標即可自定義設置。
除了這些基礎信息,Flare作爲導航頁也支持自定義跳轉鏈接,修改需要點左下方的問號。
下圖中的表格對應Flare首頁的各個圖標,看圖應該都能看懂吧,修改完成記得保存設置。
⏹ 相關設備
日常列一下本文提到的設備。
1️⃣極空間Z2Pro
簡介:本文的評測品,不再贅述。
2️⃣極空間Z4S
簡介:如果預算在兩千以內,新Z4也是個不錯的選擇,J4125絕對足夠滿足90%的NAS用戶需求,支持鏈路聚合的雙2.5G網口搭配合適的路由器也能享受高速傳輸,是個不錯的選擇。
3️⃣希捷酷狼機械硬盤
簡介:目前在售的NAS專用硬盤中,只有酷狼送一次免費的數據恢復,如果資料比較重要,可以考慮入手酷狼。
⏹ 總結
給一拉到底的朋友做個總結:
✔️ 作爲小巧Q系列和性能Z系列的中間品,極空間Z2Pro有着不錯的能耗比和體積控制,同時支持Docker也有一定的玩法空間,對用戶和極空間而言都算是一個不錯的補全品。
✔️ 還是那句話,極空間的ZOS系統易用性太強,基本沒使用門檻,遠程觀影的極影視和AI分類的極相冊這倆標誌性套件在所有NAS同類功能中絕對是佼佼者,誰用誰知道。
❌ 1599元的首發價格偏高,畢竟大部分普通用戶對ARM有偏見,如果做到1399元以內交個朋友,就具備性價比了。
綜合來說,極空間Z2Pro這個產品本身是不錯的,適合國人使用的本地化套件相當多,可以蹲蹲活動價入手。
以上就是本次測試的個人觀點,感謝觀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