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如何喫出來的?常見的五種致癌食物

近年來,癌症似乎離人們越來越近,癌症也逐漸出現年輕化趨勢。有人覺得,得癌症就像中彩票,是概率問題,純屬運氣不好,實際上並非如此。癌症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和年齡這些內因無法改變,但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結構,卻是我們能主動把握的關鍵。

俗話說,“一個癌字三個口”,很多癌症,真的是“喫”出來的。

肝癌:酒、黴變食物、魚生

1、酒精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進入體內後,會在肝臟中代謝成乙醛。乙醇和乙醛,都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一級致癌物。長期飲酒,哪怕每天只是少量,也可能逐漸損傷肝臟,引發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最終走向肝癌。很多人以爲“紅酒養生”、“啤酒清涼”,其實無論白酒、紅酒還是啤酒,只要含有酒精,就會對肝臟造成負擔。尤其是乙肝患者,飲酒更是火上澆油,會大大增加癌變風險。大醉一次,就好比經歷了一場“急性肝炎”。

2、黴變食物

米、玉米、堅果、水果等食物一旦黴變,就可能滋生黃麴黴毒素。其中毒性最強的B1型,比砒霜毒68倍,被稱爲“最強的天然致癌物”。只需極微量,就可能誘發癌變。更可怕的是,它在280℃以上纔會分解,家庭烹飪的溫度遠遠達不到,所以“煮熟就沒事”的想法非常危險。對於嚴重黴變的食物,削掉髮黴部分繼續喫,更是“給毒素開綠燈”。

3、魚生

順德魚生、潮汕生醃、江浙醉蟹、東北生拌魚……雖是地方特色,卻往往暗藏寄生蟲風險。肝吸蟲尤其危險,它寄生在淡水魚蝦體內,如青魚、草魚、鯽魚等。一旦進入人體,會寄生於肝膽管,導致膽管炎、膽結石,嚴重時可誘發肝硬化和肝癌。廣東、珠海、佛山等地,因食魚生而成爲肝吸蟲病的高發區。

胃癌:醃、烤、燻食物

胃癌和飲食的關係非常緊密。有研究發現,愛喫鹹的人患胃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倍

醃製食品:如鹹魚、鹹菜,高鹽直接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慢性炎症和潰瘍。

烤燻食品:如烤腸、燻魚,不僅含鹽量高,還可能在高溫烹飪過程中產生亞硝胺、多環芳烴等致癌物。

更值得警惕的是,醃製和燻烤食品中普遍含有硝酸鹽。在胃酸作用下,它會與蛋白質分解產物結合,生成強致癌物亞硝胺。在《胃癌規範化診療指南》中已明確,高亞硝酸鹽攝入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腸癌:紅肉、加工肉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與美國癌症研究所均指出:紅肉和加工肉製品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紅肉:指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肉。過量攝入,增加腸道負擔。

加工肉:包括火腿、香腸、培根、臘肉、肉脯、罐頭等。

如果飲食中肉類過量、蔬菜不足,腸道內細菌會使蛋白質和脂肪加速腐敗,產生有毒物質。長時間刺激腸黏膜,可能導致“炎症—壞死—修復”循環,增加惡變風險。

建議:每週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加工肉儘量避免。

鼻咽癌:鹹魚

鼻咽癌在我國主要高發於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南方地區,其中廣東最爲典型。原因除了遺傳、EB病毒外,飲食習慣起了很大作用。

鹹魚,尤其是中國式鹹魚,早在2012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一級致癌物”。高鹽醃製、日曬脫水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硝酸鹽,在胃酸作用下轉化爲亞硝胺。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常喫鹹魚的人,患鼻咽癌的風險是很少喫鹹魚者的1.8~7.5倍。這也是爲什麼“廣東鼻咽癌”被認爲是典型的地區性癌症。

食管癌: 65℃以上的熱飲

一般來說,食物的最佳入口溫度是10~40℃。超過60℃的食物,在口腔中可能就會感覺到灼熱感。世界衛生組織也在公佈的致癌物清單中,將超過 65℃的熱飲歸爲2A類致癌物

喝熱水時先試試溫度,當舌頭明顯感覺到水很燙時,往往溫度已攀升至70℃左右。長期習慣了喝“滾燙”的熱水,口腔和食道也會逐漸變得不敏感。如此一來,食道黏膜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反覆遭受燙傷,進而顯著提升癌變的可能性。

膳食平衡纔是健康之道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讓我們遠離癌症。限制飲食不是束縛,而是對身體健康的保障。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