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9】SONY Inzone E9

今天測評的是,索尼的最新電競遊戲有線入耳,Inzone E9。

外觀 佩戴

包裝依舊延續了英縱系列的家族式設計,抽開外封,是環保材料的黑色飛機盒,打開後是能看到使用說明,下方是收納包,配件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附贈了一個遊戲聲卡,以及除了常規硅膠耳帽外附送了四對降噪海綿套。耳機採用mmcx的可換線設計,線芯紫黑相間,線皮做了防纏繞的設計,線長1.8m,比較實用。不過很難繃的是,作爲一個電競路線的耳機,線材上居然沒有帶麥克風

耳機的腔體設計非常圓潤,面板的品牌標識從黑色耳掛處延伸出來,與白色的腔體相撞色。腔體內側是品牌和型號名,外殼是做了磨砂工藝的塑料材質,佩戴比較輕巧貼合的同時,沒什麼質感

————————————————————

聽感

高頻:D

Inzone E9的高頻亮度較爲還原,滾降平滑。高頻解析差勁,絃樂器的結像模糊,輪廓沒有,細節幾乎表達不出來,樂器糊成一片。高頻密度較好,樂器質感較爲柔順寬鬆,線條感微弱。中高頻的揚升比較流暢,極高頻的衰減明顯,絃樂器的泛音沒有,音色沉悶黯淡。

中頻:B

Inzone E9的中低頻樂器與人聲位置有明顯的拉近。中頻解析一般,人聲口型較大、結像較爲彌散不算清晰,不過和樂器的分離度還行,能夠拉開些許。中頻密度較好,質感較爲柔潤。喉音位置居中,胸聲飽滿,氣聲稍少,更適合表現較爲低沉厚實的聲線。齒音有但刺激突兀感控制很好,女高音較爲柔美缺乏穿透力。

低頻:D

Inzone E9的低頻量感較多,主要集中在中低頻段,使得聽感比較溫暖。低頻解析較差,樂器輪廓模糊,貝斯和底鼓完全糊在一起了,大鼓沒有層次感。低頻密度差勁,樂器質感較爲綿軟彌散,缺乏凝聚的力量感,回彈較慢較爲拖沓,氣氛感比較凸出。下潛差勁,底鼓下砸很淺,衝擊力較差,聲音的動態感幾乎沒有,混響感也較少。

聲場:D

Inzone E9的橫向聲場較爲不錯,縱向聲場幾乎拉不開距離感,整體是個規模感偏小且非常貼臉的聲場,樂器結像的分離度和定位感較爲差勁。

————————————————————

測量

從頻響曲線來分析,以JM1作爲參考,

Inzone E9的極低頻(20~100)做了低切的處理,會削弱聲音的臨場感,動態感,但是可以讓低頻的混響減少,背景變乾淨。

低頻(100~400)做了一定的抬升和增益,會加強和凸顯腳步聲和中低頻樂器的存在感。

中頻大體均衡還原,補償峯處於2.5k,會稍微拉近中低頻以及人聲並強化質感。

中高頻(6000)附近有一個明顯的高頻峯,會凸顯音樂中的擦片以及遊戲中的踩草聲。

高頻滾降衰減非常迅速,會使得聲音解析感變差但同時也會降低槍聲的刺激感。

從HIFI耳機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條凸顯中低頻、較爲厚實貼耳的流行人聲向耳機。

從遊戲耳機的角度來分析,只能說索尼的音頻部門還是很有水平。降低低頻的混亂感、加強腳步聲、削弱槍聲,可以說是非常適合用來玩fps遊戲的。

————————————————————

總結

對於一個定位遊戲電競的耳機來說,與普通的耳機相比,我認爲最重要的功能或者說差異,有兩個。

一個是麥克風,第二個是,對於遊戲的特化或者說遊戲聲卡,但這一點在目前普遍帶DSP調節的小尾巴下也顯得沒那麼重要了。很顯然。Inzone E9作爲一條售價高達千元的電競耳機,居然連麥克風都沒有配。在線材上加個普通麥克風,成本也就兩三塊錢左右,我真的不太理解是怎麼想的

既然沒了遊戲耳機與有線耳機最大的差異,那麼我們只能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耳機來看待。以有線耳機的角度來評判這款高達千元售價的耳機。E9的素質差勁,低頻下潛和高頻延伸沒有,聲場狹隘,聽感悶糊。換個別的牌子,頂天了就賣個200塊錢。

喜歡索尼的同學別急着反駁我,隨便對比兩個市面上賣200多的機型,同爲遊戲電競耳機的鴿子Seeds,聲音解析更強,同樣支持音效調節,人還有專門定製的降噪麥克風。然後我正在寫的另外一款新品,也是一個機甲電競風的設計,無論是外觀設計做工質感還是聲音表現都是全方面的碾壓索尼這款

所以綜上所述,我可能只會給索尼這款,D,不太推薦的評價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