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將Lera與Nika的血肉緊密相連...

Nika in the entrance of my apartment building with a grocery cart.

《Flesh,Blood&Concrete》——想來用正經的言語去述說一款遊戲“如何優秀”,我更願意把我那無處發放的"文青病",夏日憂愁,似乎很溫柔但是很愜意的想法與主意融合進這篇文章...

正值夏暑,一次焦急等待傍晚赴約的閒暇間,依舊被互聯網控制娛樂的我,偶然間刷到了《Flesh,Blood&Concrete》的遊戲推薦。

  如何解決夏日的煩惱呢...朦朦朧朧...午前,窗外盛陽照進寢室落地窗,我將米色的紗窗拉上,無所事事地打開直播...

翻着社交媒體,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已經淡卻了文字的吸引力,在看到《Flesh,Blood&Concrete》的時候抓住了我的雙眼。

  小衆...冷門?沒有一個標籤去形容這樣一款遊戲,也許是後現代,也許是存在主義與虛無,此刻我只深深的被標題吸引着。

All Blood&Flesh Being Concrete——血肉,終將凝成混凝土

能想象到用來形容這款遊戲最好的“句子”

各路文章,視頻早已將2021年的這款onisarashi創作的後現代“廢棄公寓探索模擬器”解構的徹底,我再進行補充也顯得多餘冗雜。這篇,就來聊聊“一生中平淡的一天,與Lera,Nika,在互聯網上度過的一天。”

One of two drawings done for the release of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能夠想象——憂愁着未來前景,醒來後被無數夢中驚愕的瞬間勾起萬千記憶,形成閃回——享受那一刻欣愉,沉浸在人類最深層最淺薄的記憶方式:碎片化,破碎美感交織在夢中,與音牆迴盪在纏綿未斷的印象。

俄羅斯作者將自身對俄羅斯破敗的後現代建築,人文,社交,等抽象的感受,用一款遊戲中“最精妙”的混凝土“樓層”“房間”的結構,與“格格不入”的”少女“所搭配,將玩家們閃回進一間間承載着“記憶中的蘇聯”的碎片化故事中。

一句完全沒有主體,沒有連接詞,算不上句子的句子。也是用來形容《Flesh,Blood&Concrete》與互聯網的破碎話語,更是我接觸到這款遊戲的那一天背景...

  依稀記得夢中的記憶風景,醒來後流連忘返,但那一刻也只停留了幾分鐘。習慣性的打開了手機,打開了社交媒體,刷着爛梗,Memes,被浸泡在互聯網陌大的爛漫泡泡中的碎片化快樂,把我帶入了手機成癮症的深淵。

身在現在,隻言片語都變成了“那咋了”“(筆記)做遊戲的一定要玩遊戲(筆記)”“那很有生活了”的套用語句,人們的交流變得越來越碎片,而正是這碎片化的一天,我在無意義的閱讀中瀏覽到《Flesh,Blood&Concrete》。

  打開遊戲,經典的RpgMaker類音效與音樂響了起來,精美的畫面,突如其來的“劇情”少女,還有那充滿喪味的“後現代美感”都將我的好奇心勾引着按下鼠標,前往那一片被雪,還有血封塵着的街道,路口,紅綠燈,還有混凝土中。

在經過遊戲的具體流程後,驚歎作者的畫工與整體意象的表達同時,我也開始進行了各路信息的蒐集——

爲什麼,這款遊戲,2021年的遊戲——能夠在我碎片化的一天中被碎片化的遊玩,然後被一直記着?甚至還能有大量的受衆,在不斷的爲這款遊戲創造二創,填滿豐富的故事呢?

Actually, this is one of my favorite FB&C drawings I've done, though apparently Nika isn't recognizable.

思來想去,我想象到除了這款遊戲外,例如"Blacksouls"還有衆多其他文創作品,都在互聯網上得到傳播,形成自己的文化圈子,但這個圈子並沒有壁壘——誰都能夠進入,此時不同往日。

我開始想象到——19,20世紀的人們如何傳播自己心愛的故事的讀後感?交流會......或者是同人作品的《福爾摩斯》集......也許是某個盛夏前往祕密港灣中地底酒吧的一次閒聊,又或者是在桌上執筆麾下那一筆字跡。

而現在,我們聚集在互聯網上,共同探討着來自俄羅斯,這一個小衆文學遊戲作品,或許只是一篇文章,一句鑑賞...又或者只是itch上一句“好評留言”,也或者是來自他人對這樣的文化的好奇心。

從個體到集體,集體再到個體......互聯網的“文娛圈子”心流產生了。

當然了,這裏可以是“說給混凝土”,又或者是“混凝土垃圾桶吧”,可以是俄羅斯✌的高聲吟唱聖經,又或者是遊戲主播無聊間打開的”Wallper Engine"。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形成了相對應的文化,形成了相對應的“暗喻”,人們心中的見解得到了交流,而這個交流可以跨越時間,空間,拼湊在互聯網一處網頁,Cookie痕跡上。

《Flesh,Blood&Concrete》也不例外。

作者在遊戲中最後“真實結局”與“美好結局”的留白,讓我在遊玩這款遊戲後就開始進行蒐集相關的論壇討論,試圖查詢第三種“更恰當的結局”。

寫到此時,突然想起去年的我,也曾對《Rpgmaker》類遊戲的相關論壇做了很多研究——Omori的爆火,背後的論壇的功勞也不能不提到。

  • 電腦邊的向日葵假花,便利店昨晚買的Tullys無糖拿鐵,棕黃色的桌子,還有那個有着劃痕的鼠標墊。

  • 點擊的聲音,滾輪滑動的細響,在白熾的屏幕上閃爍,Lera與Nika的形象,交織在數位色彩上。

  • 啊,他們在擁抱...又或者,散步在破敗廢墟上。

  • 血肉的記憶好像被忘卻了,但是他們還依然生活在互聯網上。

  • R18X禁止的標誌赫然地寫在了作者的首頁...用特別的字體標註了很多文字,對,還有作者自己的創作作品。

  • 人們開始對二創作品感興趣...更多的人蔘與進這一座“碎片化混凝土”的重構中。

  • 也許,故事的角色還有更多背景....?應該嘗試去問問作者...

  • 也就是說,直至今日,也沒有什麼人關注到俄羅斯的性少數羣體?Lera和Nika,到底是什麼呢.......

       ——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具體的某一個瞬間,某一個回憶,被拼湊在人們交織的互聯網夢境中。

      愛,血肉,混凝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屬於《Flesh,Blood&Concrete》的故事。人們開始搭建這一座無數碎片構成的血肉大廈,將Lera,Nika的形象變得更加的富有血肉...

A drawing based on a synthesized ruDALL-E image.

鮮活的活在了由互聯網組成的海洋中,被創作出來,被傳播出來,我想,這就是爲什麼他們能夠受到歡迎的最大原因。

  真實結局中——被血肉交織地接受“公寓實體"同化,沉浸在過往的快樂中——但何曾不是真正的成爲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呢。

人們害怕消失,害怕死亡,害怕遺忘,所以在每個地方留下痕跡...

人們喜歡被記住,喜歡得到讚賞,喜歡得到認同,所以在每個地方留下痕跡...

而這些痕跡,在Flesh,Blood&Concrete中,被放大,被成爲了互聯網中擁有血與肉體的”混凝土“

記憶也好,快樂,悲傷,也罷!爲什麼不真正的跟Nika一起,生活在這一座名爲《Flesh,Blood&Concrete》的互聯網混凝土大樓中呢。

  • 故事不是由一箇中心作者完成,而是由羣體持續生產和再解釋

  •   這部遊戲像是一塊“文化拼圖的碎片”,它不完整,甚至帶着許多生硬的斷裂感,但正因爲如此,它能與互聯網文化對話——因爲網絡社羣就是由碎片、斷裂和玩家/用戶的再拼接構成的

    互聯網讓文學和藝術不再只是一種“消費”,而成爲一種“持續生成的文化過程”被遺忘掉的失傳媒體,也可能在某一刻被人們記載在互聯網的大樓上......

  • 當然了,這只是從互聯網的角度上看待這篇故事。因爲遊戲內,或者說這篇故事中,Lera的故事還在繼續...遊戲中公寓象徵壓抑與消化,記憶與現實纏繞,“家庭”意象被扭曲爲吞噬欲。而Lera又是童年受創、精神疏離、建築師背景、跨性別 LGBTQ+ 身份;Nika 則是Lera對自身,對社會背景的再次投射(女僕裝實則是女校的服裝),許許多多的故事客體創作併成長爲了如今互聯網上一道不可磨滅的場景。還會有源源不斷的人們在奔赴着創作這篇故事的旅程,

  • Lera and her two older brothers.

  • 相信...血肉不只是可憎的物體,互聯網會將Lera,Nika與我們聯繫在這短暫的避難所中...

    相信...血肉不只是可憎的物體,互聯網會將Lera,Nika與我們聯繫在這短暫的避難所中...

    相信...血肉不只是可憎的物體,互聯網會將Lera,Nika與我們用血肉聯繫在這短暫的避難所中...

  • ——Mangolotis 《Flesh,Blood&Concrete》隨想感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