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流:會替換掉一部分低端獨顯,但是在同一時期核顯永遠不可能替代同檔次獨顯
之所以想聊一聊這個話題是因爲我突然意識到隨着半導體工藝的進步(如3nm、2nm甚至更先進製程)和架構的優化(如AMD RDNA/RDNA2/RDNA3+, Intel Xe/Xe²),核顯的性能正在顯著提升。AMD的Radeon 780M/880M和未來更強的核顯已經能流暢運行很多主流網遊甚至部分3A大作(在適當畫質下),遠超過去的核顯(當年核顯基本只能亮機)
特別是我身邊一些對於生產力需求不高的白領女生,她們對於電腦的接觸無非就是:日常辦公、、看綜藝或者看電影、偶爾P照片,這些目前的高端核顯都已經綽綽有餘了
但是,這也僅限於對於生產力或遊戲要求不高的用戶
對於絕大部分遊戲玩家或者有生產力需求的用戶,核顯似乎成了累贅
畢竟核顯再強,也受限於CPU的TDP封裝和散熱設計。即使工藝進步,其可用的功耗預算和散熱空間也遠小於獨立顯卡(獨顯通常有100W到600W+的功耗預算)。這也是爲什麼,現在基本上所有的CPU都提供了無核顯版本(更便宜,非常人性化的選擇)
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在性能接近或超越入門級獨顯(如GTX 1650, RX 6400等)的核顯(如AMD的Phoenix/Hawk Point/Strix Point APU上的Radeon 780M/880M/890M),將顯著擠壓甚至取代這個市場段。用戶購買入門級獨顯的意願會大大降低
但是在超極本、迷你PC、入門級臺式機中,高性能核顯將成爲絕對主流,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日常和輕度娛樂需求。
甚至未來可能會有更智能的核顯/獨顯協同工作技術(類似NVIDIA Optimus/AMD SmartShift,但更深入),在低負載時使用核顯節能,高負載時無縫切換到獨顯,甚至協同處理特定任務(如AI加速、物理計算),也許那時候,無核顯版本的CPU會退出市場
綜上所述,核顯和獨顯將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繼續發展,形成互補而非替代的關係。核顯會越來越強大,成爲主流計算設備的標配,而獨顯則專注於滿足高性能和專業計算的需求。“幹掉”獨顯?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是不可能的。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