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的起源
據有關考證,龍的形象源於上古部落的融合。早期的龍據說是皇帝部落的一種蛇形圖騰,隨着部落諑步兼併其他氏族,人們把鹿角、駝頭、兔眼、蛇項、蜃腹、魚鱗、鷹爪、虎掌、牛耳等不同的圖騰元素融合在一起,逐步演化成爲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的形象,它是一個多元圖騰的組合體。夏朝時期出現了夏啓乘龍昇天的傳說,商朝及先秦時期龍紋*開始出現在祭祀用青銅器皿上面,龍成爲溝通天地的媒介,多與宗教信仰、祈雨祭祀活動有關,龍成爲一種具有神祕力量,能夠興雲作雨的神靈。秦統一六國後,龍崇拜開始與帝王崇拜逐漸結合,皇帝被稱爲“真龍天子”。發展至唐代龍與皇權的聯繫更爲緊密,帝王開始將龍用於年號,並被視爲權力、地位的象徵。諸多唐代典籍中都以龍來神化帝王,通過“神龍顯靈”等傳說增強其皇權合法性,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味。宋代至清,“龍”是皇權的代表,成爲帝王的專屬象徵,其他階層不得使用。後來隨着歷史的發展,龍逐漸成爲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代表着權力、尊嚴和繁榮。
2、龍在中國神話體系中的地位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祗,《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麟、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並稱四聖獸,它們頻繁出現在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成爲玉皇大帝、軒轅黃帝、原始天尊、東皇太一等一衆神仙大能經常使用的一種交通工具,也有一些龍成爲玉帝屬下的一個官員,管理一方水域,比如東海龍王、南海龍王等等,其地位在整個神仙體系中無疑是比較低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龍族居然成爲天庭宴會的一道菜品,玉皇大帝招待佛祖用的就是龍肝鳳髓,實在是悲催至極。更有甚者,龍族還是金翅大鵬的口糧,它一天就要喫五百條龍,活了這麼久也不知道它喫了多少條龍,真是造孽啊!
《西遊記》裏的“龍王”應該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印度神話裏的龍叫“那伽"!,是一種和眼鏡蛇差不多的動物,這個舶來的概念被道教漢化吸收,纔出現了四海龍王、江河龍王的說法,由於每處汀河湖海里都有大大小小的龍王存在(甚至在烏雞國御花園水井中還有井龍王),它們只是各自區域負責降雨的工具人而已,基本和山神、土地、城隍算一個等級,只是天庭最基層的官員罷了。
3.龍是“天”的具象化
除了秦始皇,沒有任何一個皇帝以龍自居,都是以天子自居。
龍只是皇家專用的元素之一,如同黃色一樣。
周克商後,周公稱商失去了天命,所以代天罰罪的周成了“天之元子”,繼承了商的天命,故而周王自稱天子。
《尚書・康誥》:(商)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禮記・祭統》: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
《尚書・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秦繼承了周的天命,秦始皇除了稱自己爲皇帝之外,還稱“祖龍”。
《史記・秦始皇本紀》: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爲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這是歷史中第一次把龍和天聯繫在一起,漢承秦制,漢初,祭祀系統也基本繼承秦制。而且漢高祖有赤帝之子的傳說。
《史記・高祖本紀》: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漢書・高帝紀》: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因此,西漢時陰陽術士們就開始製造“龍=天子”的輿論。
《春秋元命苞》:龍,君之象也。
不過雖然皇帝有意製造輿論,但是沒有直接祭祀龍,還是祭祀天。
到了北宋真宗時,才正式禁龍紋。
《宋史·輿服志》:真宗即位,詔非供奉書畫,毋得以龍水畫壁。
即便如此龍僅僅是一種皇室專用圖案之一,遠沒有達到皇室圖騰的高度。
反而是現在流行的一些說法,比如“真龍天子”,是民間小說戲劇杜撰的。
降雨的龍王是典型的民間信仰體系,皇室也有求雨的祭祀,叫做大雩之禮。
《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
在周朝是一種天子和諸侯都可以進行的祭祀。
龍和雨相關出現的很早,並不是佛教傳入之後,受到那迦蛇神的影響。
《甲骨文合集》29990:其作龍於凡田,有雨,吉。
《左傳・桓公五年》: 凡祀,啓蟄而郊,龍見而雩。
但是這裏的龍,也不是今天說的龍王,而是指東方青龍星座,“龍見” 指東方青龍七宿在春季顯現,此時舉行 “雩祭” 求雨。
這是一種由統治者進行的祭祀,但是百姓不懂天文,誤認爲求雨與龍相關,於是把龍作爲了求雨的對象。
高誘注《淮南子》 :湯遭旱,作土龍以象龍,雲從龍,故致雨也。
《後漢書》:旱也,公卿長官以次行雩禮以求雨。閉諸陽,衣皁,興土龍,立土人舞僮二佾,七日一變如故事。
因爲中國本來求雨與龍有關,佛教傳入之後,將印度教、佛教中的那迦附會爲中國的龍。
佛教龍王在唐代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北宋時,龍王便替代河伯雨師成爲了掌管降雨的神,並且得到官方的敕封。
《宋會要》:徽宗大觀二年十月詔天下五龍神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