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学习」几乎任何领域,比如谈恋爱

1 引言

这是我总结了至少 10+ 以上的书最后得到的学习方法,别误会,主题不是怎么谈恋爱,而是「极速学习」谈恋爱,实际上这套方法可以帮助你快速学习「几乎任何」领域。

不过,谁说谈恋爱不需要学习呢?

看到后面,教你怎么用这个法子自主快速学习(实际上在我之前早已有系统性研究,只是术语叫「精熟学习」)

2 太长不看版

  1. 学习最好以与自己「切身利益」的真实问题驱动,并快速投入实践获得反馈。

  2. 学习就是建立「概念地图」(或称知识地图)并逐步细化

  3. 快速学习就是去计算某学科「概念地图」上 A 概念到 B 概念的「最短路径」(以及不断动态调整计算新最短路径)

(这里的「捷径」是相对传统大海捞针学习方法而言)

3 看完书后什么也记不住吗?

因为你没有地图,无法「标记」并「组织」学习内容,很快就会忘光光迷路。

带地图学习比不带地图的效率天壤之别。

传统课堂教学,虽然老师带了地图,为了服务大多数学生,无法兼顾每个人的不同水平。

尖子生会自制地图,所谓“差生”,即使想认真努力学习,但由于教师的进度对于自己来讲往往过于超前,时常感到挫败,最后放弃,甚至怀疑自己。

马斯克曾在 Reddit 分享过一段话:“一个建议:将知识看作为一棵语义树是很重要的,确保你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在研究树叶/细节之前,先要理解树干和大树枝,因为树叶/细节是依附于树干和大树枝的。

如果你未曾勾勒地图,就开始阅读一本书,或者学习任何东西(表现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就是「检索阅读」,未建立知识框架),似乎学到了什么,实际上第二天就会忘掉七成。

如果学习内容与你当前面临的问题无关,《稀缺》一书提到,某项知识不被你当下「需要」,或者说你需要,但你水平太低还无法「理解」,你大脑的神经网络是无法吸收,就是说学不动,学到了也会因为神经网络建立不了新联系而迅速遗忘。

——本文也是如此,因此建议大家先收藏文章,使用 AI 总结下本文概念地图,而后根据「需求」,根据是否有「问题」,是否会「实践」(或者说简单点的实践,即「输出」),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后,选择性阅读。(不过如果本来就没有阅读习惯,那么前期随便多读些,走一些弯路也是捷径)

最近在整理过往读过的书,刚好翻到一本《另一种天才》,举了类似的案例,我会依托它的框架,结合自身经验为大家讲解:

4 说到底,什么是「概念地图」

其实很简单,比如基础数学教材,每单元教新知识,那么每单元的主题全部列出来,加减乘除、函数、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全等三角等等「概念」,即为一张初步的「概念地图」。

不过列出概念只是第一部分,「概念地图」可以理解为是神经网络在脑海中的表现,因此其实是张极为复杂的网,概念之间互相有「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就好比《烧掉数学书》中告诉你所谓「函数」的「函」,其实就是「盒子」,表示「输入」与「输出」的「联系」。扔进去一个「输入」,这个「盒子」就会吐出个「输出」。

比如 f(x)=3x+3,扔进去 x=9,那么吐出来 f(x)=30。

无论公式如何变化,始终都是代表着「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公式只是进一步明晰化这个「关系」。

5 那么怎么做呢?

想要快速建立概念地图,考虑「权威性」、「系统性」、「与自己水平相匹配」(如何选书见以前的文章)

假设大家都是纯小白,想入门心理学,了解如何谈恋爱。

5.1 往往前人有整理过知识地图,直接用。

利用各种渠道得到三本最主要推荐的教材,《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这三本书,作为教材,有系统性组织概念术语,循序渐进,非常适合解决我们的问题。(事实上,谈恋爱我会推荐《欲望的进化》《影响力》,这俩更易理解,不过这里主要为了举例)

5.2 看目录

(或读「索引」「书名页」「腰封」「序」,或随便翻看几页)。

有什么比看目录的还要快的方法呢?——有!用 AI 让它快速提取小标题,或者让它梳理作者概念之间的逻辑(尼采的书就刻意不讲明白,因此有必要主动梳理)

好了,现在你有了一张近乎完美完整的知识地图,上面写着心理学流派、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等等概念,你还用 AI 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怎么做?

5.3.筛选和自己「切身相关的」,能够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

永远记住,你是来谈恋爱的,而不是研究黑猩猩交配与人类繁衍的关系的。或你也很感兴趣,不过可以往后捎捎。你暂时只需要了解怎么谈恋爱,一次专注解决一个问题,你不是神仙,精力有限。

"时间就是金钱,我的朋友"。

于是你筛选得到《社会心理学》第 5 章《基因、文化与性别》第 11 章《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等多章「可能」与你研究的问题有关,不过也只是「可能」,毕竟你还没开始看呢。

接下来呢?

5.4 分解为小任务而后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不代表「努力」或者「花时间」,而是「精准」「高效」吸收相关知识点。把无法达成的目标细分成更小的子任务,而后一项一项地完成。

就拿这几章举例,我们不妨简单点,先「看」完这几章…哦不,先「看」完一页、乃至一两段吧。

如果你恰好财力雄厚,买点二手纸质书回来,撕上那么一两页来看,这就是你今天的目标了,明天再撕后面的来看吧!

不过假若你十分渴望一段爱情,动力对你来说不是问题,那么你打开第 11 章,看到第一个概念有助于你谈恋爱——「接近性」,简单来讲,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公司、小区、学校等离你最近的地方是最有可能发生一段美丽邂逅的地方…

不过,如果你希望更加精细化概念地图,可以先速读一遍,把这章提及的小概念(即知识点)先画在你的地图上。比如「接近性」「曝光效应」「外表吸引力」「匹配现象」等等概念。,而后一项项攻克即可,就这么简单。

不过如果你发现你连一页也无法完整读下去,那么不妨试试降低难度,只读一个概念,比如这里的「曝光效应」(就是指在他人面前出现的频次,仅仅是出现得多,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好感,无论是恋爱还是其他)。这就像玩游戏,《黑神话》这类动作游戏对我来说是「极难」,但对高手来讲可能是「简单」——你只是不熟悉这种名为「阅读」的游戏,因此主动调低难度并不丢人。

这种分解任务的技巧在其他事物上也十分有用,比如练习篮球、写作等,分解到足够简单,而后专注高频刻意训练它。

5.5 不只是「概念」,「联系」甚至比概念本身更重要。

就像本文一样,看似在给大家讲,实际上是对自己所掌握内容进行再联系。

5.6 动态调整计算最短学习路径

尽管书里有基本原理,不过如果突然出现了值得一试的对象,需要立马掌握具体方法,比如「曝光效应」就可以是经常肉身出现在他人面前,仅仅是出现就能够带来好感——那么也要迅速放下原理的学习,而是立刻专攻方法并实践(当然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

此时你的问题发生改变,不再是「了解如何谈恋爱」,而是「具体怎么谈恋爱」,你的学习路径也要快速进行调整,从而避开「什么是谈恋爱」、「谈恋爱的步骤」、「谈恋爱的多种形式」、乃至于「我们真需要亲密关系吗?」。

比如,你希望掌握 AI 的发展历史,结果开始学习 AI 运作原理——固然很重要,但可放到以后。这种「偏题」行为往往总是不自觉发生,会占用乃至浪费你大量时间,导致「学习无用」 的错觉。

6 总结一下

学习,就是计算最短概念路径,比如,目的是过英语六级,那么就要刻意避开非六级词汇,非高频词,少见的熟词生义,考查频率较少的语法点——尤其是我当年考六级时,压根儿不会像高考一样考查单选题(都是语法选择),而是重阅读、写作,因此学习过多语法,相当于绕远路。

恭喜你看到了最后,不过也为你可惜。

因为如果本文若不能解决你面临的问题,那么实际上就是浪费了时间——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看过,又怎么知道能不能解决问题呢?

因此可考虑「泛读」+「精读」并行的策略。当然同样的,如果你明天就要高考,显然「泛读」是不合适的。动态设置比例,当有问题亟待解决时,就多精读(+ 精练)某专业领域;否则,就多泛读扩展视野。

我们只有知道哪些不知道,才能知道哪些应该知道,哪些可以继续不知道…

人生也是这样,如果你不尝试一些事情,又怎么知道你不喜欢呢?难道我天生下来不喜欢滑雪吗?不,我只是没有条件尝试,尝试后或许喜欢,或许不喜欢,不过届时就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了。

至少,有些事情值得一试

——比如爱情。

“当我还是一名密歇根大学的学生的时候,”

佩奇在演讲中说道,

“我参加了一个夏季领导力研修班。这个研修班的口号是‘理性地蔑视一切不可能’。这些年来我一直都继续坚持着这个观点。我知道这听上去似乎有点狂妄,但是事实是,当你真的雄心勃勃的时候,你往往更加容易取得进步。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尝试这些东西,你也就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你能够得到所有最优秀的人,因为最优秀的人总是想去做那些最具野心的事。出于这个原因,我开始相信,自己所能想到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可行的。你只需要去想象它,并且付诸实施就可以了。”

——拉里·佩奇(Larry Page),Google 公司创始人之一

(在文末放上名人名言会显得我更有文化)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