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學習」幾乎任何領域,比如談戀愛

1 引言

這是我總結了至少 10+ 以上的書最後得到的學習方法,別誤會,主題不是怎麼談戀愛,而是「極速學習」談戀愛,實際上這套方法可以幫助你快速學習「幾乎任何」領域。

不過,誰說談戀愛不需要學習呢?

看到後面,教你怎麼用這個法子自主快速學習(實際上在我之前早已有系統性研究,只是術語叫「精熟學習」)

2 太長不看版

  1. 學習最好以與自己「切身利益」的真實問題驅動,並快速投入實踐獲得反饋。

  2. 學習就是建立「概念地圖」(或稱知識地圖)並逐步細化

  3. 快速學習就是去計算某學科「概念地圖」上 A 概念到 B 概念的「最短路徑」(以及不斷動態調整計算新最短路徑)

(這裏的「捷徑」是相對傳統大海撈針學習方法而言)

3 看完書後什麼也記不住嗎?

因爲你沒有地圖,無法「標記」並「組織」學習內容,很快就會忘光光迷路。

帶地圖學習比不帶地圖的效率天壤之別。

傳統課堂教學,雖然老師帶了地圖,爲了服務大多數學生,無法兼顧每個人的不同水平。

尖子生會自制地圖,所謂“差生”,即使想認真努力學習,但由於教師的進度對於自己來講往往過於超前,時常感到挫敗,最後放棄,甚至懷疑自己。

馬斯克曾在 Reddit 分享過一段話:“一個建議:將知識看作爲一棵語義樹是很重要的,確保你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在研究樹葉/細節之前,先要理解樹幹和大樹枝,因爲樹葉/細節是依附於樹幹和大樹枝的。

如果你未曾勾勒地圖,就開始閱讀一本書,或者學習任何東西(表現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就是「檢索閱讀」,未建立知識框架),似乎學到了什麼,實際上第二天就會忘掉七成。

如果學習內容與你當前面臨的問題無關,《稀缺》一書提到,某項知識不被你當下「需要」,或者說你需要,但你水平太低還無法「理解」,你大腦的神經網絡是無法吸收,就是說學不動,學到了也會因爲神經網絡建立不了新聯繫而迅速遺忘。

——本文也是如此,因此建議大家先收藏文章,使用 AI 總結下本文概念地圖,而後根據「需求」,根據是否有「問題」,是否會「實踐」(或者說簡單點的實踐,即「輸出」),對文章內容進行篩選後,選擇性閱讀。(不過如果本來就沒有閱讀習慣,那麼前期隨便多讀些,走一些彎路也是捷徑)

最近在整理過往讀過的書,剛好翻到一本《另一種天才》,舉了類似的案例,我會依託它的框架,結合自身經驗爲大家講解:

4 說到底,什麼是「概念地圖」

其實很簡單,比如基礎數學教材,每單元教新知識,那麼每單元的主題全部列出來,加減乘除、函數、二次函數、相似三角、全等三角等等「概念」,即爲一張初步的「概念地圖」。

不過列出概念只是第一部分,「概念地圖」可以理解爲是神經網絡在腦海中的表現,因此其實是張極爲複雜的網,概念之間互相有「聯繫」,這種「聯繫」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就好比《燒掉數學書》中告訴你所謂「函數」的「函」,其實就是「盒子」,表示「輸入」與「輸出」的「聯繫」。扔進去一個「輸入」,這個「盒子」就會吐出個「輸出」。

比如 f(x)=3x+3,扔進去 x=9,那麼吐出來 f(x)=30。

無論公式如何變化,始終都是代表着「輸入」與「輸出」之間存在某種「關係」,公式只是進一步明晰化這個「關係」。

5 那麼怎麼做呢?

想要快速建立概念地圖,考慮「權威性」、「系統性」、「與自己水平相匹配」(如何選書見以前的文章)

假設大家都是純小白,想入門心理學,瞭解如何談戀愛。

5.1 往往前人有整理過知識地圖,直接用。

利用各種渠道得到三本最主要推薦的教材,《心理學與生活》《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這三本書,作爲教材,有系統性組織概念術語,循序漸進,非常適合解決我們的問題。(事實上,談戀愛我會推薦《慾望的進化》《影響力》,這倆更易理解,不過這裏主要爲了舉例)

5.2 看目錄

(或讀「索引」「書名頁」「腰封」「序」,或隨便翻看幾頁)。

有什麼比看目錄的還要快的方法呢?——有!用 AI 讓它快速提取小標題,或者讓它梳理作者概念之間的邏輯(尼采的書就刻意不講明白,因此有必要主動梳理)

好了,現在你有了一張近乎完美完整的知識地圖,上面寫着心理學流派、研究領域、或研究主題等等概念,你還用 AI 梳理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接下來怎麼做?

5.3.篩選和自己「切身相關的」,能夠解決「當前實際問題的」

永遠記住,你是來談戀愛的,而不是研究黑猩猩交配與人類繁衍的關係的。或你也很感興趣,不過可以往後捎捎。你暫時只需要瞭解怎麼談戀愛,一次專注解決一個問題,你不是神仙,精力有限。

"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於是你篩選得到《社會心理學》第 5 章《基因、文化與性別》第 11 章《吸引與親密:喜歡他人與愛他人》等多章「可能」與你研究的問題有關,不過也只是「可能」,畢竟你還沒開始看呢。

接下來呢?

5.4 分解爲小任務而後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不代表「努力」或者「花時間」,而是「精準」「高效」吸收相關知識點。把無法達成的目標細分成更小的子任務,而後一項一項地完成。

就拿這幾章舉例,我們不妨簡單點,先「看」完這幾章…哦不,先「看」完一頁、乃至一兩段吧。

如果你恰好財力雄厚,買點二手紙質書回來,撕上那麼一兩頁來看,這就是你今天的目標了,明天再撕後面的來看吧!

不過假若你十分渴望一段愛情,動力對你來說不是問題,那麼你打開第 11 章,看到第一個概念有助於你談戀愛——「接近性」,簡單來講,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公司、小區、學校等離你最近的地方是最有可能發生一段美麗邂逅的地方…

不過,如果你希望更加精細化概念地圖,可以先速讀一遍,把這章提及的小概念(即知識點)先畫在你的地圖上。比如「接近性」「曝光效應」「外表吸引力」「匹配現象」等等概念。,而後一項項攻克即可,就這麼簡單。

不過如果你發現你連一頁也無法完整讀下去,那麼不妨試試降低難度,只讀一個概念,比如這裏的「曝光效應」(就是指在他人面前出現的頻次,僅僅是出現得多,別人就會對你產生好感,無論是戀愛還是其他)。這就像玩遊戲,《黑神話》這類動作遊戲對我來說是「極難」,但對高手來講可能是「簡單」——你只是不熟悉這種名爲「閱讀」的遊戲,因此主動調低難度並不丟人。

這種分解任務的技巧在其他事物上也十分有用,比如練習籃球、寫作等,分解到足夠簡單,而後專注高頻刻意訓練它。

5.5 不只是「概念」,「聯繫」甚至比概念本身更重要。

就像本文一樣,看似在給大家講,實際上是對自己所掌握內容進行再聯繫。

5.6 動態調整計算最短學習路徑

儘管書裏有基本原理,不過如果突然出現了值得一試的對象,需要立馬掌握具體方法,比如「曝光效應」就可以是經常肉身出現在他人面前,僅僅是出現就能夠帶來好感——那麼也要迅速放下原理的學習,而是立刻專攻方法並實踐(當然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

此時你的問題發生改變,不再是「瞭解如何談戀愛」,而是「具體怎麼談戀愛」,你的學習路徑也要快速進行調整,從而避開「什麼是談戀愛」、「談戀愛的步驟」、「談戀愛的多種形式」、乃至於「我們真需要親密關係嗎?」。

比如,你希望掌握 AI 的發展歷史,結果開始學習 AI 運作原理——固然很重要,但可放到以後。這種「偏題」行爲往往總是不自覺發生,會佔用乃至浪費你大量時間,導致「學習無用」 的錯覺。

6 總結一下

學習,就是計算最短概念路徑,比如,目的是過英語六級,那麼就要刻意避開非六級詞彙,非高頻詞,少見的熟詞生義,考查頻率較少的語法點——尤其是我當年考六級時,壓根兒不會像高考一樣考查單選題(都是語法選擇),而是重閱讀、寫作,因此學習過多語法,相當於繞遠路。

恭喜你看到了最後,不過也爲你可惜。

因爲如果本文若不能解決你面臨的問題,那麼實際上就是浪費了時間——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沒看過,又怎麼知道能不能解決問題呢?

因此可考慮「泛讀」+「精讀」並行的策略。當然同樣的,如果你明天就要高考,顯然「泛讀」是不合適的。動態設置比例,當有問題亟待解決時,就多精讀(+ 精練)某專業領域;否則,就多泛讀擴展視野。

我們只有知道哪些不知道,才能知道哪些應該知道,哪些可以繼續不知道…

人生也是這樣,如果你不嘗試一些事情,又怎麼知道你不喜歡呢?難道我天生下來不喜歡滑雪嗎?不,我只是沒有條件嘗試,嘗試後或許喜歡,或許不喜歡,不過屆時就取決於自己的選擇了。

至少,有些事情值得一試

——比如愛情。

“當我還是一名密歇根大學的學生的時候,”

佩奇在演講中說道,

“我參加了一個夏季領導力研修班。這個研修班的口號是‘理性地蔑視一切不可能’。這些年來我一直都繼續堅持着這個觀點。我知道這聽上去似乎有點狂妄,但是事實是,當你真的雄心勃勃的時候,你往往更加容易取得進步。因爲沒有人願意去嘗試這些東西,你也就沒有任何競爭對手。你能夠得到所有最優秀的人,因爲最優秀的人總是想去做那些最具野心的事。出於這個原因,我開始相信,自己所能想到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可行的。你只需要去想象它,並且付諸實施就可以了。”

——拉里·佩奇(Larry Page),Google 公司創始人之一

(在文末放上名人名言會顯得我更有文化)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