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古人其實都是抱着冬瓜避暑的

之前講的古人怎麼避暑,確實呢,冰鑑什麼的有點脫離民衆了。剛巧刷視頻刷到了冬瓜,那今天就說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們如何在30多度的、沒有空調、沒有風扇的日子裏怎麼避暑呢。

本文專寫一種東西——冬瓜,還剛好巧了,冬瓜剛好夏天成熟

兔年頂呱呱角色---冬瓜

先介紹一下,這可是本土瓜呀(冬瓜起源於中國和東印度,廣泛分佈於亞洲的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秦漢時的《神農本草經》就有栽培記載。

冬瓜因瓜熟之際,瓜皮表面會蒙上一層白粉狀的東西,很像冬天的白霜,因此,被稱爲“白瓜”。再者,因爲其外形爲橢圓形,也酷似睡覺時所使用的枕頭,因此也有“枕瓜”的別名。 

之所以古人會抱着冬瓜避暑,是因爲它的 "體質"。作爲含水量高達 96% 的 "天然水袋",冬瓜就像一個會呼吸的涼枕,當人體接觸時,表皮溫度迅速傳導到冬瓜內部,就像給皮膚敷了一層冰毛巾。實驗數據顯示,抱着冬瓜睡一小時,皮膚溫度能下降 2-3℃,這種物理降溫效果堪比便攜式冰袋。

更絕的是,冬瓜內部結構類似海綿,能儲存大量冷量。即使連續使用一小時,冬瓜表面溫度仍能保持在 25℃左右,遠低於人體 36℃的平均體溫。這就好比抱着一個天然的 "水冷空調",既能吸收熱量,又不會像冰塊那樣迅速融化。

不僅如此,從中醫理論上看,冬瓜皮作爲一種中藥材水煎內服,它還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與作用等。

古人抱瓜古書也有記載,明代學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識》(1644年)中明確記載:“夏月以冬瓜鎮心涼體”,證明至少400年前此法已流行於江南民間。

在乾隆時期的《江南通志》中,也曾記載:“江南地區暑夜抱冬瓜以眠,可以去痱毒。”

這充分說明了在當時,抱冬瓜睡覺不僅是一種消暑的手段,還被認爲有助於預防和消除痱子等夏季常見的皮膚問題。

此外,古代雖沒有現代發達的記錄手段,但從一些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和口口相傳的經驗中,也能發現抱冬瓜睡覺的影子。

例如,在一些南方農村地區,老人們常常會將冬瓜洗淨,讓孩子在炎熱的夏夜抱着入睡,以緩解暑熱帶來的不適。

說了這麼多,那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冬瓜吶?誒嘿,我知道

優先選擇 10-15 斤的中型冬瓜,表皮光滑無斑點。過大的冬瓜重量壓迫感強,過小則降溫時效短。

並且,在使用之前呢還需要用溫水徹底洗淨表皮白霜和絨毛(這個不出去就有點小小的扎人),晾乾後用薄棉布包裹,既能防止皮膚過敏,又能延長涼感時間。

睡覺時,採用抱着或摟着的方式,着重爲四肢降溫,避免腹部直接接觸。

最後提醒呀,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對於脾胃虛寒、陽虛體質的人羣,以及體弱畏寒的老人和兒童來說,需要謹慎使用,或者採用一些改良的方式,如放在枕邊局部降溫。

再給大家補充一些,其他的降溫小技巧

①早晚可以開窗通風,午後拉窗簾遮陽。可以在室內擺放薄荷、茉莉,能起到綠化環境、降溫的作用。

②如果想要活動,可以選擇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後,避免烈日曝曬。可選擇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比較柔和的運動,並需秉承適度原則,出微汗即可停止,切忌劇烈運動。運動後及時飲用淡鹽水或酸梅湯,以補充電解質。

③穿寬鬆、淺色的棉麻/真絲衣物,利於散熱吸汗。要注意關鍵部位防護,戴寬檐帽或遮陽傘避免頭部暴曬,午後紫外線強時,可以穿薄紗披肩護住後頸。而且,出汗後千萬不要立即脫衣吹風,避免毛孔驟開引寒溼入體。

④夏季進食應秉承清熱生津,健脾化溼的原則。可以多喫冬瓜、絲瓜、苦瓜等當季瓜果,以及楊梅、烏梅、檸檬等水果,從而起到清熱利溼、斂汗生津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冰鎮冷飲會傷脾胃陽氣,辛辣食物會加重溼熱,最好不要喫太多。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