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完機已經一個月了,本來沒打算發,介於近期偶遇評論槓精出沒質疑9070xt的水平,特來正名
舊電腦是r5 3600x+1660s,忍辱負重多年,在上面低畫質把黑猴玩到小白龍,中畫質打完了雙影奇境後決定鳥槍換炮
非富哥,又是從兩千塊1660s爽玩的時代過來的,覺得顯卡五千已經是心力和財力的極限了,原本是考慮4070s和5070,但是看了看12G顯存,再看一眼家裏的4k55寸電視,走你老黃
其實3月就開始關注9070xt,但非發燒友關注時顯然已經沒有首發了,再關注時除了耍猴就是溢價,因此一度關注過一段時間整機,曾經pdd盈通店的7499一度很心動,但增增改改就8k+了,一直不願下手,後來居然整機還漲價了,徹底斷了念想
618開始後除了jd訊景放了一波4999的海外版,其他各家主流的還是在耍猴,直到抖音券發放,才讓人看到自己搭配的性價比顯著強於整機的可能性,至此纔打定主意開始挑。
顯卡選擇——9070xt,4k進階卡,理論性能對標5070ti,價格便宜快兩千,對於從1660s價格就能爽玩的時代過來(嚴重影響選卡的心理價位上限),又想嘗試4k電視玩pc遊戲的來說,幾乎是唯一解,那麼只剩橫評了,好歹預算也不少,不至於上丐卡,盈通水着、暗黑犬、魔鷹、海外版,都在考慮範圍內,但海外版和海外版pro差距過大,首先排除;水着在三月四月一直有4999的耍猴價,如今5188就還是讓人提不起興趣,並且母豬嘯叫也讓人不得不防;暗黑犬身爲中端除了價格卻沒明顯亮點,個人送保也並不穩妥,那就魔鷹了,蹲了兩天蹲到個五百券後5050的價,就他了
板U——挑選剩餘配置單的過程並不複雜,顯卡五千已經壓迫了對整機心裏價位的極限,那U顯然沒必要加幾百從9600x升9700x,主機是有連電視玩的可能性的,那主板起碼要有wifi,因此96x+ayw的搭配幾分鐘便確定了
機箱風扇——裝機計劃得到了對象的鼎力支持,唯一要求就是裝出來好看,因此機箱便由她指定了曲面玻璃的tk3,套餐加上7把棱鏡7pro風扇,搞定
散熱——顏值要求也影響了內存和散熱的選擇;不想用風冷,又聽說96x單風扇是壓不住的,那麼好看(有燈)又便宜的雙風扇散熱可選的就不多了,cr3000e-argb,參數沒毛病,顏值過關,十分鐘內決定
內存——內存其實是沒有精挑細選的,早期是考慮能用就行,但是裝時又想要D5又想要ARGB,差不多得了,2*16光威龍武C32 M die 6400,裝完覆盤價格單才發現內存價格是次於板U的第三高,這個應該是有較多替代選項的
電源——一開始是篤定的金河田白金A+850,抖音下單券後449,令人震驚的是下單後四天還不發貨,說工廠缺芯片在排產,一問抖音全網幾乎都沒現貨,正好還有些嫌棄顯卡線一拖二的問題,直接換愛國者ev850,都是白金牌,價位也一致
硬盤——舊電腦當年買的2T的梵想S690,僅需498,果斷複用
以上,選配結束。
——裝機過程不表——
使用體驗——
顯示器是用了多年的32寸144hz的2k顯示器,只能說全無壓力,試驗的所有遊戲,黑猴、霍格沃茨、卡贊、33號遠征,所有遊戲內通用設置(非發燒友,局外設置、那些不太懂的英文設置有的先不動)全部無腦拉到最高,沒有任何一個在顯示器的遊玩幀率低於一百
而連接家裏的4k55寸電視後,才被徹頭徹底的翻譯了什麼叫tmd驚喜——在屏幕更大後,4k畫質提升的觀感極其顯著,撲面而來的真實和細節,在2k小屏上玩的時候的的確確是會被忽略掉的,而實際玩下來後對9070xt的性能只能感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輕鬆絲滑,各種遊戲在4k55寸的條件下畫質依然無腦拉到最高,幀率依然不低於一百,彷彿這就是它本該做到的
一週後,累積在電視上影視級畫質玩了30個小時的黑猴,成功通關一週目,AMD統計的三十小時平均幀率爲95,這不得不說第六章地圖屬實會掉幀,但這個成績還不夠嗎?在買之前看評測都說黑猴是出名的優化差呢,可是實際使用下來,顯卡溫度從沒上過80度,佔有率沒超過80%,是中獎了一張好卡麼?至於傳說中的掉驅動,目前更是還沒見識過哈
後來閒的去跑個3dmark,沒超頻30835,似乎是不錯的體質,但也屬於平均水平吧
總結,4k請無腦相信9070xt,絕對的物超所值,再也不用有任何性能焦慮了,當然,我並沒有可用的5070ti進行比較,我只能說盒友們如果想玩4k,你選一張五千的9070xt,那是絕對的夠用了,至於富哥們那當然是追隨內心的喜好就好啦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