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AI要是想做起來,高低還缺個秦始皇。

大家有沒有發現,AI競爭的牌桌上,幾乎只剩中國和美國兩個選手了?

或許你會說,好像從一開始,桌上也就只有中美兩個吧。

那問題來了,爲啥我們印象中的“科技大牛”歐洲不見了呢?歐洲的AI發展是爲啥掉隊的?

咱們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你別看這些年中美AI八仙過海,但真要找個AI鼻祖,那還真得看老歐的。

就這麼說吧,歐洲對AI的貢獻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的。

早在公元前,歐洲的上古大神們就開始給全人類畫AI大餅了,像是亞里士多德在《工具論》中描述了三段論,被譽爲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思維方法。

而到了中世紀,雷蒙·魯爾又搞出的“組合術”,可以說是最早期嘗試構建通用語言和知識系統。

哪怕是現代意義上的AI,歐洲人那也是真正的挖井老師傅。

圖靈大家都知道吧,這個純血帶英人最早提出了許多現代AI的核心概念,被譽爲計算機和AI之父,時至今日,我們還把AI和人類的區分門檻叫做“圖靈測試”。

至於現代AI早期研究,也基本都在歐洲進行。

早在1964年,英國就成立了人工智能與行爲研究學會(AISB)???,這可能是最古老的人工智能學會。

也就在這之後,愛丁堡還曾連續6年舉辦AI研討會。

1998年,歐洲首次環境與人工智能研討會(ECAI)的舉辦,首次將AI從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剝離出來。

甚至當年轟動全球,逼得李世石下出神之一手,第二年暴揍傑寶的AlphaGo,就是出自大名鼎鼎的歐洲公司Deepmind。

只不過,到了2014年,DeepMind就被谷歌收購了。

可如今,歐洲的AI故事也只留在了輝煌的過去。

要說歐洲AI爲啥崛起不起來,很多人甚至差評君一開始也以爲是監管太嚴格鬧的。

不光國內,海外也對歐洲過分嚴苛的監管頗有微詞,“ America innovates, China copies and Europe regulates(美國創新、中國抄襲、歐洲監管) ”這種論調一直在海外的各種媒體流傳着。

甚至還有人調侃,在AI這個大廠裏,美國創造、中國製造,歐洲被分配的任務則是開會。

但我們瞭解下來才發現,監管可能是歐洲AI發展乏力的種種毛病裏,最不起眼的一個。

儘管歐洲各方面監管相當嚴格,但真要說起來,歐洲對於AI發展的監管反而還是比較松的。

去年初,歐洲終於落地了《人工智能法案》,這個經過3年爭吵,在外界看來似乎是鎖死歐洲AI的最後一把鐵鏈。

但你仔細翻看裏面的各個條例,可以說幾乎沒有對AI發展進行任何限制。

它實際上只是一個AI使用方式的規範文件,根據風險類別,將AI技術分爲“不可接受”“高”“中”“低”四個級別。

AI應用程序的風險越大,它面臨的審查和需要遵守的要求就越嚴格,違規者最高將面臨其全球營收7%的罰款。

如果真要把這個歐洲AI發展問題的鍋,扣到監管上來,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真要讓我說,歐洲成爲AI發展窪地,更多的是從互聯網時代浪潮開始,歐洲的歷史遺留問題的callback。

自打互聯網時代開始,美國資本的幽靈就盤踞在了歐洲大陸上空。

前腳歐洲的團隊剛做出點成績,後腳就空降幾個美國資本***,然後這個歐洲團隊搖身一變就成了美國的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DeepMind的故事,還有專注於算法壓縮和嵌入式AI的Datakalab,在法國成立如今已經被蘋果公司收購;而專注於對圖像和視頻中的個人數據進行匿名化的Brighter AI,也被美國公司收購。

就連被馬克龍稱爲歐洲OpenAI的Mistral的“含美量”,也是極其驚人。

Mistral成立八個月內的兩次融資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美國的風投基金和產業資本,用的也是微軟的Azure雲服務,還與亞馬遜達成協議,使其成爲Amazon Bedrock客戶的基礎模型開發商。

法國互聯網大佬澤維爾·尼爾去年底就說過,歐洲當下可以搞出不錯的AI模型,但在接下來的兩三年裏,這些天才和公司,會不會被搶完就很難說了。

所以,眼睜睜地看着歐洲的天才團隊都被買完,歐洲的投資人都在幹啥呢?

奇蹟行者,給點作用啊,咋不支持支持下自家創業公司呢?

這個現狀,可能是歐洲沒跟上互聯網熱潮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也可能壓根就是老歐人的通病。

根據OECD在2024年5月14日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私人投資方面,美國以約3000億美元遙遙領先;排在第二的中國約910 億美元;而歐盟在甚至不到中國的一半450 億美元。。。

因爲相較於雪中送炭,老歐們顯然更喜歡錦上添花。

說一個國內很常見的創業過程:

達奇有了idea,然後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像是亞瑟、約翰們,成立了一個小團隊。

他們花了點錢做個demo,搞了點初期的開發、推廣等等。

然後利用這個經歷和成績,找到投資人談打錢,拿到融資後開始加足馬力跑馬圈地,直到完全喫下整個市場。

而在這個過程中,達奇團隊可能從頭到尾都一直在虧損。

這個流程,包括虧損,在中美的投資人眼裏都是正常的,是前期搶佔市場的必經之路。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這套模式反覆在中美被證明,就問問現在的那些互聯網大牛們,誰還不是這麼過來的呢?

可是歐洲的投資人可能是覺得這套商業模式不夠優雅,他們更想要看到的是,盈利、股價穩步上升、分紅。。。

哪怕你是科創企業,也得按照傳統的企業,要給出明確的盈利目標和盈利時間表。

這也就讓企業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保證自己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盡力儘快去做大做強。

據估計,歐洲的創業公司一般得在成立2-3年後才能拿到第一筆投資,而類似的創業公司,在國內如果1年裏拿不到融資,基本就宣佈項目失敗了。

我們沒法簡單地評判這兩者的對錯,這可能只是單純的投資策略問題,但毫無疑問,歐洲這套投資理念,顯然會更影響創業者特別是新興行業的創業熱情。

Mistral AI團隊成員

更糟糕的是,在這金融背景下,企業沒錢就得精打細算,開始計較成本後,就變相導致AI人才的匱乏,從而進一步壓制了歐洲AI的快速發展。

這個AI人才匱乏倒也不是說歐洲人變笨了,學不來玩不轉AI。

而是自打信息化浪潮襲來,歐洲就被中美遠遠甩在了身後,可現在大量的AI工程師,其實就是之前互聯網軟件工程師的變種。

這對本就不富裕的歐洲人才市場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不僅如此,歐洲、美國對於IT開發者的待遇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如今,兩地關於AI行業工程師的薪資水平,幾乎能差出一倍來。

圖源Rora Research

根據builtin的數據顯示,美國AI工程師平均工資超過了17萬美元,加上各種激勵,總薪酬能超過21萬美元。

而根據jobicy的數據調查,歐洲的主要大國裏,英國的AI工程師平均年薪只有11萬美元,德國稍高,平均能達到12萬美元;法國平均薪資最少,甚至不到11萬美元。

爲了這場搶人大戰,拜登在2023年底就已經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放寬移民規則並擴大人工智能和新興技術專家的簽證類別,讓AI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更輕易地就拿到美國工作簽證或者綠卡。

而且,與我們想象中,歐洲人都貪圖安逸,想要長假期和高福利不同,對於很多歐洲人特別是IT工作者來說,利用2周的假期換來2-3倍的工資,這能算選擇題嗎?

就這麼說吧,如果是你,你更願意在美國的西海岸開着豪車,住着大別墅,天天坐頭等艙,還是願意跑回歐洲,在老破小裏,天天計較着柴米油鹽呢?

不管你怎麼選,我們在一些海外論壇裏,看到大量歐洲工程師,已經開始用腳投票了。

當然了,以上的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可能還得怪歐洲可缺一個秦始皇。

雖然嘴上說着歐洲歐洲,光是歐盟都有5億人口規模和不遜色於美國的經濟總量。

但可能出乎大家意料,歐洲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小了。

因爲名義上大家是歐洲命運共同體(笑),但這些歐盟成員國和英國之間,語言、文字、文化等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異。

要知道,光是歐盟官方就有24種語言。

你想在這片土地上整出什麼花活,基本都得靠一個市場一個市場地啃下來。

很有可能的情況就是,前腳剛把隔壁兩個國家的政策和用戶習慣都琢磨透了,準備大展拳腳,反手美國的大廠把你老家都端了。。。

更難受的是,對於如今的大模型來說,AI項目背後是強大的算力和統一的數據集,算力還能靠錢解決,統一的高質量數據集,得怎麼搞定?

所以,在差評君看來,歐洲在AI浪潮下的掉隊,與其說是一個新鮮故事,倒不如說是互聯網時代的翻版。

當然了,歐洲政府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些個問題,也在這幾年陸續針對推出了一攬子AI計劃。

像是歐盟AI冠軍計劃(EU AI Champions Initiative),希望由大企業領頭,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快AI發展。

還有“地平線歐洲計劃(Horizon Europe)”,每年爲人工智能研發撥款 10 億歐元,支持AI的開發和部署,從今年開始額外撥款13億歐重點關注大模型和人才庫培養。

以及“ InvestAI ”計劃,想要籌集 2000 億歐元用於進一步人工智能投資。

甚至連《歐盟人工智能法案》不僅沒有加強監管,甚至還爲中小企業大開綠燈:比如簡化影響評估的諮詢流程、更靈活的技術文檔標準、減少行政文檔需求等等。

但就像咱們前面說的,面對那些刻在骨子裏的問題,這些裱糊工作或許還沒有給歐洲天降一個秦始皇,來得有用。

撰文

:八戒

編輯

:江江 & 面線

美編

:富貴花開

圖片、資料來源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ct》

《Europe and US Data, Analy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ecutive Organ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Survey》

OCED:OECD Digital Economy Outlook 2024 (Volume 1)

Reddit

The Financial Times:Tech investor Xavier Niel urges Europe’s AI start-ups not to cash 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lary: Your Guide to AI Pay in 2025

Startup Genome:Race: How Europe Compares to the U.S. The History of AI in Europe (Under Construction)

環球時報:AI競賽,歐洲爲什麼暫時“落後”?

《財經》:歐洲爲何在人工智能領域落後於中美

遠川科技評論:歐洲人工智能,尷尬與焦慮籠罩

知乎:爲什麼歐洲沒有出第一流的互聯網公司?

界面新聞:歐洲爲何會成爲互聯網公司的窪地?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