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主機終極擴展形態?零刻GTi13 Ultra大戰AI推理與3A遊戲

前言

在追求極簡桌面與高性能計算平衡的今天,迷你主機正成爲越來越多用戶的選擇。然而,傳統迷你主機受限於體積,往往在擴展性與本地AI算力上捉襟見肘——直到零刻推出GTi13 Ultra+EX擴展塢套裝,這一痛點終於被打破了。

作爲搭載了Intel i9-13900HK處理器的迷你主機,零刻GTi13 Ultra不僅擁有澎湃的性能,更通過創新的擴展塢設計,實現了從“辦公利器”到“全能工作站”的進化。無論是流暢運行《黑神話:悟空》這類3A大作,還是本地部署阿里QwQ-32B大語言模型,這套組合都展現出了遠超傳統迷你主機的潛力。

如果說過去的迷你主機是“小而美”,那麼零刻GTi13 Ultra+EX擴展塢則重新定義了“小即全能”——它既能在商務場景中憑藉指紋識別、智能降噪麥克風等細節征服職場用戶,又能通過外接顯卡釋放遊戲與AI生產力,甚至爲未來可能的硬件升級預留了空間。

而今天就爲大家分享關於這臺迷你主機的實測數據與場景體驗,解析這套方案的獨特之處。文章末尾還會分享使用這套系統本地部署阿里QwQ-32B大模型的詳細步驟,希望能對有興趣的朋友起到參考價值。

一、產品開箱&解析

1.零刻GTi13 Ultra本體

零刻GTi13 Ultra目前有深空灰和冰霜銀兩種配色,我手頭這臺是深空灰,不過外包裝上還是使用了銀色版本的渲染圖。

這臺迷你主機搭載了14核的Inte i9-13900HK處理器,憑藉6個大核與8個小核共計提供了20線程。從CPUMONKEY給出的統計來看,i9-13900HK無論是單核還是多核性能,都要超過了臺式機平臺的i5-13400處理器,對於一臺迷你主機來說,這個性能真的算得上十分充沛了。

與之前測試過的零刻SER8和SER9系列不太一樣,零刻GTi13 Ultra由於採用了電源內置方案,導致體積要略大一點,尺寸爲158x158x55.8mm。

配件方面,由於零刻GTi13 Ultra採用了電源適配器內置的方案,所以只提供了一根8字口的AC電源線、一根HDMI視頻線。

機箱外殼依然採用了全鋁合金CNC加工工藝,表面應該是做了噴砂+陽極氧化的處理,肉眼看不到瑕疵,摸起來手感細膩,渾然一體。

個人感覺,這次的零刻GTi13 Ultra在設計時,明顯是着重考慮了辦公和商務場景的需求。

以正面的爲例,除了常見的USB-A和Type-C、3.5mm耳麥插孔,還額外提供了SD讀卡器插槽、4個陣列麥克風拾音孔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開機鍵,再加上機身內置的雙揚聲器,這些功能在我們工作時都經常使用到,大大減少了額外添加配件的麻煩,讓辦公環境更加優雅。

就以這個麥克風陣列舉例來說,內置MIC智能拾音降噪芯片加持下,可以支持主流的AI語音模型來智能識別人聲與噪音聲紋頻譜,360度5米內,都能實現無障礙語音識別,平時用來開音視頻會議、錄音、通話等都能用得上,比另行轉接外置麥克方便得太多了,拾音效果還更有保證。

背面接口也比較豐富,自左向右分別爲8字形AC電源線接口、1個支持視頻輸出的雷電4(40Gbps)Type-C接口,3.5mm音頻插孔,HDMI接口,DP 1.4a接口,以及2個2.5Gbps有線網口和4個USB-A接口。

具體的接口可以參照官網提供的示意圖,更加清晰,這裏需要注意HDMI和DP接口在4K分辨率支持的最高幀率是不同的:

這裏需要注意,零刻GTi13 Ultra的背面接口面板使用了塑料材質,這倒不是因爲要節省材料,主要還是爲了保障無線網卡信號質量。畢竟無線網卡的貼片天線是固定在機身內部的,要是整個外殼的6個面都爲金屬材質的話,那直接就形成一個屏蔽電磁波的法拉第籠了,勢必會影響WiFi和藍牙信號強度,所以說像現在這樣的處理就很合理。

和之前測試過的機型一樣,這臺迷你主機的底面依然是一體成型的塑膠底殼,密佈散熱通風孔位,方便冷空氣進入散熱。

機身和擴展塢是通過底殼的PCIe x8擴展插槽相連,正常情況下這個插槽部位是由硅膠防塵條塞着,取下之後就能看到接口了。

而如果想要加裝SSD或者內存條時,需要將底殼拆下,四角的螺絲孔都被硅膠軟塞擋住了,用鑷子之類的尖銳物品挑出來就能擰下螺絲。

取下塑料底板,可以看到在內部還加了一層更加緻密的金屬防塵網,防止灰塵毛絮吸入機身內部,清潔起來也更加方便。另外這倆黑色圓圈就是零刻GTi13 Ultra的雙揚聲器,音質還不錯,關鍵是不用外接音箱或者耳機,這用起來是真的很方便。

再來看看PCIe插槽的樣子,深深藏在內部:

取下金屬防塵網,可以看到碩大的145W內置電源適配器(19V 7.63A),這個功率對於迷你主機來說已經非常充裕了。

不過看到“高壓危險”的提示字樣後我就放棄了繼續往裏拆,具體的內部結構可以看一下官方提供的示意圖:

從示意圖中可以看得出來,零刻GTi13 Ultra也採用了好評如潮的MSC2.0散熱方案,整機只有背部留有出風孔位,在運行時冷空氣從底部進入,流經內部元器件後從背部吹出,經過精心設計的單向風道能實現更好的散熱效果、更低的噪音水平。

而MSC2.0散熱方案的實際噪音水平也同樣優秀,即便是全功耗拷機,也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聽到這臺迷你主機的噪音。

2.零刻EX顯卡擴展塢

零刻的EX顯卡擴展塢是爲GTi Ultra系列主機專門設計的,支持PCIe4.0 x8的通道。有了它,我們就可以將迷你主機與獨立顯卡組合成完全體,彌補了迷你主機最後一塊GPU性能短板。

目前EX顯卡擴展塢能以套裝的形式和迷你主機一同購買,算下來單體價格只有300元而已。而且這套擴展塢設計零刻在官網也進行了開源,估計也是希望有更多廠商參與進來把迷你主機的市場盤子給做大做強吧。

首先來看看擴展塢的配件,包括兩根一根品字形交流電源供電線,2根8pin的顯卡供電線,以及用來固定顯卡的擋板和螺絲等等。

零刻的這臺EX顯卡擴展塢可以爲顯卡提供600W的供電,應對市面上絕大多數顯卡都是沒問題的。而這臺擴展塢的優勢在於,除了獨立顯卡以外,還增加了對SSD、WiFi網卡和USB接口的擴展能力,所以可以看到在邊緣處還有兩個金色的天線端子。

擴展塢和GTi13 Ultra通過下圖這張PCIe金手指相連,這裏有個細節,在迷你主機和顯卡塢的接觸面上,還貼有軟質硅膠墊,可以有效防止磨花迷你主機本體的表面,很是細心。

用來連接獨立顯卡的PCIe插槽也做了金屬加固處理,做工相當不錯:

由於擴展塢內置了600W的電源,所以在電源線接口旁邊還有通風散熱孔位。另外這裏可以看到,在顯卡擋板的位置,向右開了深槽位,這樣即便是3槽厚度的旗艦卡也能固定了。

在擴展塢一角還有獨立的電源開關,在開機前我們需要先按下這個開關,方可爲獨立顯卡供電。

打開擴展塢的底殼,可以在右側看到一個M.2插槽,可以額外固定一張2280規格的NVMe SSD。

此外擴展塢還提供了額外的替換組件,如果用不着新增SSD的話,還可以更換爲WiFi網卡的插槽。

3.組合過程

將零刻GTi13 Ultra安裝到擴展塢的過程很簡單,首先如下圖所示,將附贈的擋板配件固定在擴展塢上,這塊擋板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顯卡,這裏個人提個小意見,要是擋板能做得更厚一些就更牢固了。

然後將迷你主機本體上的PCIe插槽與擴展塢上的接口對插,注意要平行推到底,才能保證接觸良好。

再然後將附贈的小擋片固定在機身側面,這樣可以防止機身意外滑脫導致PCIe信號中斷:

組合起來就是這個樣子了:

再然後按部就班將獨立顯卡連接擴展塢的PCIe插槽,然後固定在擋板上即可,這裏我使用的是一張華碩TUF RTX3090,可以輕鬆放得下:

最後將兩根8pin的顯卡電源線插好即可:

完全體如下圖所示,還是遠遠要比臺式機箱的體積更小:

我也看了其他博主的組合照片,這裏說句實話,其實爲了美觀的話,還是用雙風扇短顯卡看起來最和諧,這樣顯卡就不會伸出擴展塢之外。上圖裏我這個RTX3090已經顯得有點長了,不過還好,也不算太過誇張。

二、零刻GTi13 Ultra本體測試

由於這臺零刻GTi13 Ultra有本體裸機和合體兩種形態,所以性能測試部分還是劃分爲兩個部分分開介紹吧。並且,衆所周知Intel核顯編解碼能力強,但是不擅長遊戲等應用,關於遊戲、AI應用等方面,會放在合體後性能部分詳細闡述。

額外提醒下,得益於零刻專利的MSP(功率與頻率管理)和MSC(多級冷卻)技術,零刻SER9提供了兩種功耗模式:一種是出廠默認的CPU極限功耗爲54W模式,另一種是性能釋放更激進的65W的性能模式。

本次測試爲了壓榨主機性能,所以我是手動切換爲65W功耗下進行了全程測試。在此狀態下,使用AIDA64進行了30分鐘的FPU單烤,結果在室溫21.2℃的情況下CPU全程最高只有76℃,而且最關鍵的是噪音還非常微弱,散熱能力和靜音表現非常符合對零刻系列一貫的印象。

接下來用圖吧工具箱看一眼本體的配置信息,確認使用了Intel i9-13900HK處理器,32GB英睿達SO-DIMM內存,以及1TB的英睿達P3 Plus固態硬盤。

先用魯大師跑個分看看,總分爲1366019分:

使用CPU-Z對零刻GTi13 Ultra進行測試,可以達到單核724分、多核7496分的成績,超過了我之前測試過的Intel i5-13490F,只能感嘆現在移動端處理器性能真是越來越強了。

在Cinebench 2024測試中,零刻GTi13 Ultra單核得分124pts,多核得分966pts,很強很強:

3DMARK的CPU Profile 的測試中,可以看到零刻GTi13 Ultra最大線程得分爲7033,16 線程得分爲6722,單線程得分爲1151,性能表現同樣不錯。

相信有很多朋友入手迷你主機是用來辦公的,所以這裏我們首先用一系列軟件模擬各類辦公場景下的操作,來量化零刻GTi13 Ultra的性能表現。

PCMark 10針對現代辦公做的基準測試,可以通過回放包括視頻通話、文檔處理等多種辦公場景,全面評價一臺PC的整體辦公體驗。

在這項測試中,零刻GTi13 Ultra取得了6795的總分,具體各項測試的得分如下圖所示,在移動處理器平臺中是很優秀的水平了

通過AIDA64進行一下內存與緩存測試,可以看到零刻GTi13 Ultra搭載的這套32GB內存運行在5200MHz頻率下,讀取速率爲73007MB/s,寫入速率爲72565MB/s,複製速率爲68985MB/s,延遲爲90.3ns,性能表現還算可以,比隔壁AMD移動端平臺CPU能效表現要好一些。

零刻GTi13 Ultra搭載的SSD爲英睿達P3 Plus 1TB,從S.M.A.R.T信息可以看到,固件尾號爲413,這一點咱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據此可以判定這張SSD使用了TLC顆粒。

用CrystalDiskMark簡單測試了一下,實測最高順序讀取速度5203MB/s,順序寫入速度爲4745MB/s,同時Q1T1 4K隨機讀取速度爲76.5MB/s,隨機寫入速度爲317.36MB/s,能達到廠商宣稱的水準。

這個性能表現對於普通家庭用戶和辦公用戶來說完全夠用了,如果對SSD的性能和容量有更高要求,還可以自行擴容或者更換,反正有機身內有兩個M.2 SSD插槽,擴展塢還能再加一個,怎麼折騰都很方便。

在UL Procyon的照片編輯軟件測試中,會在Lightroom和PhotoShop這兩款軟件中回放操作腳本,來模擬進行一系列編輯操作,從而對PC的性能進行評價。在這個項目中,零刻GTi13 Ultra的得分爲5707分,表現很不錯。

Intel i9-13900HK搭載了Intel Iris Xe Graphics核顯,配備了96 個執行單元(EU)和768個着色器。熟悉CPU的朋友都知道,Intel的核顯雖然用來玩遊戲性能顯得弱了些,但編解碼能力一直是傳統強項,用在辦公和生產力場景中非常合適。

所以這裏使用DXVA Checker檢查一下,Intel Iris Xe Graphics對於H264、HEVC(H265)、VP9、AV1等常見的視頻標準,都支持最高8K分辨率下的顯卡硬解碼,而這也使得其在觀看視頻、影音編輯和直播推流等任務中有更高的執行效率。

三、零刻GTi13 Ultra合體性能測試

將零刻GTi13 Ultra與EX顯卡擴展塢合體後,就補上了最後一塊短板,使得其擁有了迷你主機最缺少的強大GPU性能。

咱們首先使用GPU-Z看一眼顯卡參數,可以看到已經正確識別出了RTX 3090,並且此時顯卡運行在PCIe4.0 x8模式下:

正常來講,RTX 3090其實連PCIe3.0 x16通道的帶寬都跑不滿,運行在PCIe4.0 x8通道下對性能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爲了保險起見,這裏還是使用3DMARK測試了一下,實際的PCIe通道傳輸速率爲12.52GB/s。

對照PCIe通道速率表可以得知,此時還差一點沒跑滿PCIe4.0 x8通道下15.754 GB/s的理論帶寬上限,不確定到底是轉接導致的損耗,還是RTX 3090的上限就是這樣:

於是我又把這張RTX 3090插回自己的i9-14900K+Z790測試平臺上試了一下,結果帶寬同樣也只有12.56GB/s。這下結論就很明顯了,EX擴展塢這套轉接方案,起碼對於RTX 3090這種等級的獨立顯卡來說,幾乎是沒啥性能損耗的。

接下來進行一些顯卡性能實測吧。

在衡量DX11遊戲性能的Fire Strike測試項目中,零刻GTi13 Ultra取得了35185的總分,其中顯卡分數達到了47198分:

在Fire Strike Ultra測試項目中,總分爲12314分,顯卡爲12243分:

在衡量DX12遊戲性能的Time Spy測試項目中,零刻GTi13 Ultra取得了18391分,其中顯卡分數達到了19659分:

同樣,在Time Spy Extreme測試項目中,總分爲8903分,顯卡得分9857:

在《黑神話:悟空》中,2K分辨率使用如下的設置(DLSS 75%關閉幀生成,關閉光追和全景光線追蹤),平均可以達到92幀,已經很是流暢了:

在FPS代表作《CS2》中,使用2K分辨率最高畫質預設,測得平均幀爲229.9:

在《極限競速:地平線5》中,關閉DLSS,使用2K分辨率下極高預設,幀數可以達到平均125的水平:

經過以上的遊戲項目測試可以看得出,有一說一RTX 3090的性能表現還是要比安裝在臺式機平臺上時稍微差了點兒,不過性能損失不算很大,是可以接受的水準——畢竟相較於迷你主機自帶的核顯而言,這已經有了翻天覆地般的提升了。

四、本地部署AI大模型體驗

在兩週前的2月25日,阿里Qwen團隊開源了最新推理模型——深度思考 (QwQ-32B),宣稱以1/10左右的顯存佔用即可接近滿血DeepSeek-R1-671B的實力,使用消費級GPU即可本地部署。

這裏咱們不討論二者孰優孰劣,只是想說,即便是阿里QwQ對顯存佔用的要求已經大幅降低,但對以往的迷你主機來說,本地GPU算力和顯存容量,依然是最大的障礙,想要本地部署依然是幾乎不可行的。

而當迷你主機通過顯卡擴展塢與獨立顯卡合體後,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這也是爲何我在文章開頭說,這或許是最適合迷你主機在本地部署AI應用的硬件處理方案。

爲了實際測試零刻GTi13 Ultra搭配獨立顯卡的AI應用體驗,這裏我選擇使用ollama本地部署Q4量化後的QwQ-32B大模型,實際表現也讓人挺驚喜,能達到平均每秒30tokens以上的響應速度,回答問題的速度相當快。

部署的過程也很簡單,大家有興趣的話跟着我一步步操作即可。

首先要去ollama官網下載最新的客戶端,然後直接雙擊安裝即可:

 

在安裝ollama後,我們需要在Windows的環境變量中,添加OLLAMA_MODELS和OLLAMA_HOST這兩個變量。

其中OLLAMA_MODELS變量設置的是拉取模型的保存位置,這裏我們可以選擇將其不放在C盤,避免佔用C盤太多空間:

而OLLAMA_HOST變量設置的是ChatBox等其他前段工具訪問ollama時的地址,如果本機使用的話,設置成“127.0.0.1:11434”即可,如果還想給局域網中的其他設備使用,可以設置爲“0.0.0.0”。

兩個變量都設置完成後,重啓一下ollama服務,以確保變量生效。

在ollama官網搜索QwQ後,可以看到已經提供了Q4量化後的32B模型,模型大小爲20GB,所以只要顯存比20GB大,就可以嘗試本地部署了。

接下來我們在CMD命令提示符中,輸入上圖中紅圈給出的拉取命令ollama run qwq,軟件會自動從服務器下載Q4量化後的模型。

這裏有個小技巧,模型初始的下載速度非常快,最高能達到70多MB/s,不過中後期可能會驟降至幾百KB/s的水平。此時我們使用CTRL+C暫停拉取過程,然後重新輸入一遍拉取代碼,又可以恢復速度重新下載了。

靜靜等待模型拉取完畢並運行後,會顯示success的提示字樣,此時我們就可以直接向QwQ-32B輸入問題讓它回答了:

此時看一眼顯存佔用,24GB幾乎快被佔用滿了,要不是有顯卡擴展塢的加持,在迷你主機上肯定是沒法這麼愉快折騰的:

就個人簡單的體驗來說,Q4量化的QwQ-32B,要比蒸餾後的DeepSeek-R1-32B聰明多了。這裏咱們測試個經典問題“3.08和3.11哪個更大”,可以看到模型經過思維鏈推理後得到了正確答案,而速度也達到了31.82 tokens/s,相當快速了。

雖然本地部署AI大模型,很難達到使用API的性能水平,但對本地隱私和安全性要求較高的用戶來說,還是有必要性的,例如一些涉及ZZ、法律風險的工作文件,就可以在本地模型上自己處理。

用本地的Q4 QwQ-32B生成一篇工作文件的提綱,速度也是蠻快,實際測速也有30 tokens/s以上,反應確實是相當迅速:

而如果覺得這種CLI命令行模式的對話不夠方便,還可以使用ChatBox之類的前端軟件對接ollama,在更美觀、功能更多的界面下使用本地AI模型。

以ChatBox爲例,只要在模型來源中選擇OLLAMA API,並且輸入本機的IP地址和端口號,再選擇正在運行的qwq:latest模型即可:

實際使用界面如下圖所示,同樣能顯示模型的思維鏈,而且確實用起來更加順手了:

總結

零刻GTi13 Ultra以強悍性能與精準的商務設計,重新定義了迷你主機的可能性。從智能降噪麥克風陣列、雙揚聲器,再到指紋識別、極致靜音,每一處細節都爲其貼上了“高效辦公利器”的標籤。

然而,它的野心遠不止於此——EX顯卡擴展塢套裝的出現,標誌着迷你主機從“功能妥協”走向了“全能擴展”的新階段。

通過EX擴展塢外接獨立顯卡,這臺迷你主機瞬間化身爲本地AI算力中樞與遊戲引擎。無論是部署本地AI大模型實現流暢推理,還是解鎖文生圖、圖生視頻等創意工具,甚至暢玩2K光追3A大作,這套組合都證明了一點:小體積與高性能並非對立,而是可以共存的未來形態;迷你主機並非性能的終點,而是靈活場景的起點。

或許有朋友要質疑,外接獨立顯卡爲何不直接選擇臺式機?爲何不直接選擇筆記本電腦?

咱們要認識到,這個世界千人千面,不是所有人的需求和使用場景都和自己一樣。

迷你主機的核心價值恰恰在於其體積與場景適應性——它適合空間侷促的辦公桌、需要頻繁移動的創意工作者,或是追求極簡桌搭的科技愛好者。而擴展塢的加入,則爲這些用戶提供了“按需升級”的自由:日常辦公時,GTi13 Ultra本體的強悍核顯與豐富接口已足夠高效;需要遊戲性能或AI算力時,一鍵連接顯卡即可無縫切換。

市場的選擇早已給出答案:迷你主機銷量攀升、各品牌扎堆入局,正反映出用戶對“緊湊而不將就”的需求。零刻GTi13 Ultra+EX擴展塢的終極價值,在於它讓“留一手”成爲可能——你可以享受此刻的優雅與便攜,同時保留未來升級顯卡、存儲甚至AI硬件的權利。這種兼顧當下與未知的設計哲學,或許纔是迷你主機從“小衆玩具”走向“主流選擇”的真正推力。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