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小腦瓜,科普頂呱呱!
專注於醫學類科普,偶爾遊戲安利,極少書籍安利~
前幾天聽朋友說,這一屆奧運會的20公里競走冠軍楊家玉比賽時貼着“肚臍貼”。上網搜了圖片看,還真是。
圖片來源於新華社
楊家玉曾在節目中說過,她貼的這個叫“臍貼”。競走比賽多爲短衣短褲,貼“臍貼”可以避免在比賽過程中,肚臍眼被澆了涼水或肚臍眼露在外面,進風着涼。
當時在場的運動員僅有楊家玉貼上了“臍貼”,其實也爲她注入了一絲東方神祕力量。
小時候總聽老人們說“貼肚臍,不喂藥”、“要止瀉,先護臍”之類的俗語。小小肚臍貼,竟有如此大用?既然如此,那就好好了解一下~
什麼是肚臍貼?
肚臍貼,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粘貼並覆蓋於肚臍表面的貼劑。最簡單的肚臍貼就是一層防水薄膜,常用於嬰幼兒防止肚臍感染(最常見);除此之外,更加常用的肚臍貼一般是各種中藥貼劑。通過皮膚將藥物吸收入體內發揮治療作用。
肚臍貼保護的主體就是肚臍,那麼和我們朝夕相處的肚臍究竟是啥?
肚臍是什麼?
肚臍的本質是一個傷疤——一個在嬰兒出生時醫生對臍帶進行剪斷,臍帶末端與周遭組織所形成的傷疤。醫生拉出臍帶,對末端進行剪斷。這個臍帶末端一般在一週以內會結疤、脫落,周遭的皮膚組織會照常長起來,最後凹陷成爲我們朝夕相處的模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肚臍
模樣各異的肚臍
既然是傷疤,那麼這就能夠解釋爲什麼每個人的肚臍千奇百怪了。肚臍的模樣受皮膚狀態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疤痕體質、皮膚癒合是否迅速、癒合時的溫度等,都會影響肚臍的外觀。
通過腹部橫切解剖圖顯示,我們可以看到肚臍下是沒有肌肉和脂肪組織的,而是一層薄薄的筋膜層。
對比臨近區域,確實顯得單薄許多。再加上肚臍緊鄰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肚臍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
上圖來自書籍Abdominal Wall and Hernias
說說肚臍貼
肚臍貼是一種通過貼敷在肚臍上以發揮藥效的中藥外用治療方法。具體使用方法是將肚臍周圍皮膚清潔乾淨後,撕去貼膜,將藥物一面貼在肚臍上,根據產品說明進行貼敷。它的種類多樣,根據功效不同可以分爲以下幾類:
溫經暖宮,散寒止痛型:主要用於緩解痛經等症狀。
健脾溫中,散寒止瀉:如複方丁香開胃貼和丁桂兒臍貼,適用於脾胃虛弱或寒溼困脾。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如銀胡感冒散,用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症狀。
清腸消痔,清熱涼血:如肛泰,用於痔瘡引起的症狀。
而像剛出生嬰兒,我們偶爾會看見肚臍貼的身影(它的作用就沒有上述那麼多啦,更多起到的是一個預防感染的作用!)。...
肚臍究竟能不能摳啊?
家裏面天天不給摳肚臍,我就摳我就摳!(叛逆ing)
其實(敲重點啦)
肚臍可以摳,但只能摳一點~不能扣多了
正如剛剛提到肚臍底下其實並沒有太多複雜的結構。如果以一般力度摳之,肚臍下的筋膜層會給予屏障保護。除非拿尖銳的工具,抑或是十分用力,還得忍住劇痛而下手,這纔可能突破筋膜層,那纔是十分頭痛的情況了。所以要摳還是可以摳的…
但是爲什麼只能摳一點點?
也是從肚臍的結構出發,剛剛提到了肚臍分佈着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若大力地摳肚臍,會刺激神經,自己會感覺到不舒服。
其次肚臍後面便是腸道器官,這種神經衝動也會刺激到肚臍背後的腸道蠕動。從“要止瀉,先護臍”的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如果亂折騰肚臍,確實有可能導致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
還有值得注意的哦!
另外還值得注意的是,肚臍內含有許多細菌。想想看,有多少人會定期清理自己的肚臍?從小到大我們都沒有被教育過要清洗肚臍吧?
經過多年的沉澱,肚臍自然是一個藏污納垢之所,裏面有什麼細菌更是不敢想哦。所以不讓大力摳的另外一個原因:如果大力摳破了肚臍,這些細菌會誘發感染,導致“臍炎”。
那麼想要清理肚臍該怎麼做呢?
具體操作的方式其實很簡單:用棉籤蘸取溫水,輕輕地擦拭清洗一下就行了。
那麼,肚臍裏的黑色東東要管嗎?其實那黑色東東就是“臍屎”,由諸多雜質如灰塵、油脂分泌物等等組成。
想想,我們已經和它們和平共處了幾十年,大抵可以不用太擔心它們。以簡單且溫和地方式清理一下就好啦。
肚臍貼也有禁忌症哦
肚臍貼雖好,但不能隨便使用。使用肚臍貼時,需要注意一些事項,如:
使用肚臍貼時,需要保證皮膚健康平整,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且貼敷時間不宜過長,兒童控制在2-6小時,成人一般不超過24小時,以防皮膚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
在使用過程中,如果出現副作用,如皮膚過敏或腹瀉,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肚臍貼還可能宣傳具備失眠、排溼、減肥、婦科保健等功效,但使用時應謹慎,避免輕信誇大宣傳。
最後大家都要和自己的肚臍和平相處哦(怎麼聽起來怪怪的)
各位友友,喜歡這篇文章的可以點一下免費的盒電支持我的創作吖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